教育可以怎樣引導學生走向“正確”?

教育要引導學生走向“正確”

2019年底,我參加“株洲市中學教育綜合改革核心領導力提升專題培訓”活動,遠赴德國學習。在德期間,德國中小學校的樸素與安靜,校長、師生的自信與從容,教育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來自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中學教育學系Dr.Doris Streber教授的觀點,尤其引發我的思考。她說:“教育,是從根本上引導學生走向正確。”

歷史與現實表明,學生所接受的教育質量與國家的未來密切相關。因此,政府、社會、家庭會從不同角度對教育提出要求與期待,從而促進教育與學校變革,引導學生成長進步。教育的問題從來不侷限於教育內部。就德國中小學教育來說,“引導學生走向正確”,既有考慮國家需要、社會歡迎、家庭期望的教育體制、機制問題,又有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個性等素養髮展,乃至人生幸福的教育追求。

在福希海姆縣教育局,Dr.Hermann Ulm向我們介紹“學習在福希海姆”項目。他指出:“福希海姆的各類教育機構、企業合作機構和社區網絡都能提供豐富而各具特色的學習機會。福希海姆的教育服務人的終身發展。”這就是從更廣闊的空間與更長遠的時間思考教育價值與研究教育發展。因此,我理解Dr.Hermann Ulm所說,評價學生髮展狀態,評價辦學質量高低或評價教育成功與否,均不能以學生某一個時間的考試分數作為唯一依據。Reuth小學是“學習在福希海姆”項目的案例之一。這所小學的畢業生有40%升入文理中學(Gymnasium)、30%升入實科中學(Realschule)、30%升入普通中學(Hauptschule),而升學的依據是模糊的6分制,這不是一次紙筆測試的分數,而是對學生素養髮展的綜合性評價等級。面對我們關於學生及家長是否接受這種分流的質疑,Reuth小學的Baumann Petra主任回應說:“這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做法。如果推薦讀文理中學學生的比例超過40%,就要接受有關中學另行組織的測評。這對學生、學校乃至家長都是新的挑戰。而按既定比例推薦,學生進入中學後仍有機會在這三類學校之間轉學。”這種小學畢業分流、各類中學學籍平行互轉的制度安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育過程中得到真正落實,也降低了家長對孩子升學的焦慮。

德國中小學教育結構與其先進的科技文化、發達的實體經濟對人才的需求高度匹配,也是德國經濟、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應該說,德國中小學教育制度植根於其深厚而獨特的社會文化。正緣於此,在各自學校的學習、生活中,普通中學學生熱情靈巧,實科中學學生活潑大方,文理中學學生嚴謹紮實,這三類學校學生的自信與快樂都自然流淌出來,全然沒有因學校之間的差異而產生失落或浮躁。

何謂“走向正確”?基於學生的發展,把國家、社會、家庭的利益與學生的人生目標統一起來,響應國家發展戰略,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增進家庭幸福,尊重學生個性,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學生髮展則水到渠成。如此,教育才是有溫度、有質量的,學生才是幸福的、有成長的。

而“引導學生走向正確”,更需要可操作的學校制度、人性化的教育管理、豐富多彩的課程和靈活有效的教學。用一句話概括,即高品質的教育生活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回顧在德國的整個培訓行程,從巴伐利亞州的紐倫堡到黑森州的法蘭克福,我們先後考察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Adalbert-Stifter中學、Martin-Segitz學校、Reuth小學、ZAW職業教育中心、黑森州法蘭克福州立中學數學教育及教學園區、法蘭克福科學技術中心、Friedrich-Dessauer文理中學等教育機構,在辦公室、教室、實驗室、技能訓練室、體育藝術活動室等場所,真切地感受校長、師生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狀態,深切地感悟Dr.Hermann Ulm所說“高品質的生活”,尤其是“高品質的教育生活”。

域外视窗 | 教育可以怎样引导学生走向“正确”?

感悟一:學制與學校的多樣性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前景

我們考察Reuth小學時,正遇上下雪天。時過中午,上完半天課的學生追逐嬉戲,雪地塗鴉,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凸顯無遺。我們通過Reuth學校Baumann Petra主任的介紹瞭解到,德國小學全日制與半日制並行,而且多為半日制。小學在下午一般沒有課,學生可以離校回家,也可以留校參加音樂、美術、體育、學科遊戲、手工實踐等課外活動,當然也可以靜靜地閱讀或者什麼也不做。這些課堂教學之外的活動,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興趣與個性,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從而明確努力的方向。其根本點在於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與選擇,從而掌握自我發展的主動權。

另外,德國中學除了文理中學、實科中學、普通中學三個類型,還有為數不多的綜合中學(Gesamtschule),是以“機會平等”為原則創辦的一類學校。基於讓所有成績欠佳的學生不因失學而失去更好發展機會的考慮,綜合中學更強調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

因此,無論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身心特點與個性如何,總會有一所學校適合他。以實科中學為例,學校設數學、經濟、語言、藝術四科,對應學生天賦或注重學科傾向,提供人工智能、市場交易、演講、藝術實踐等針對性課程與教學,以更好地引領學生髮展方向。教育促進人的發展,適合的教育促進人的高質量發展。德國多樣化中小學學制與學校的設置,給學生髮展提供了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條件。

感悟二:高度的專業性鑄就教師的教育情懷與職業幸福

據Reuth小學的Baumann Petra主任介紹,小學一般是全科教師,要任教3門左右的課程,周課時達28節;校長在履職學校管理的同時,每週也有19節課。上課之外,教師要承擔照顧學生、觀察分析學生髮展狀態並出具報告、對學生學習或升學提供指導與建議等工作。此外,教師每年還須參加8次以上的專業培訓。可見德國小學教師工作任務之重,做教師真不容易!另外,德國教師入職門檻非常高。以小學教師為例,獲得教師資格的必要條件是:大學本科或者更高學歷;接受心理學、教育學專業訓練並考試合格;參加兩次國家教師資格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兩年試用期考核合格。如此算來,從入讀本科到獲得小學教師資格需耗時7年以上,而獲得中學教師資格要耗時更長!來之不易,則倍加珍惜。

另一方面,德國中小學教師工作又是輕鬆的。首先是教師社會地位高。德國中小學教師屬於國家公務人員,無失業之虞;收入豐厚,其工資超過人均國民收入的2倍,屬於社會中高收入階層。其次是教師專業性得到充分尊重。他們的教學活動不受干擾,要進入其課堂須先徵得同意,很有點“我的課堂我作主”的味道。他們也沒有評優評先或職稱評審,更沒有來自教育行政部門頻繁的檢查或考核。據巴伐利亞州弗蘭肯地區教育部Yvonne Ulrich主任介紹,對教師的評價一般每四年一次,主要方式是校長綜合學生、家長、同事的調查問卷並進行反饋,目的不是評價教師的好與差,而是改進教師專業工作。

因為專業,所以處事單純;因為地位,所以自信自得。在Martin-Segitz學校,校長Matthias Zimpel先生揣著鑰匙為我們打開一間間教室、實驗室或技能訓練室。他步履輕快,說話聲音洪亮,介紹學校如數家珍,還時不時口手並用,給我們演示一些設備的使用要領。遇到上課的師生,他會含笑招呼,也自然地點贊正在努力的學生。同樣的場景,在我們所到的Reuth小學、Adalbert-Stifter中學、ZAW職業教育中心、黑森州法蘭克福州立中學數學教育及教學園區、Friedrich-Dessauer文理中學,皆有見聞。我相信,只有對自己的職業傾注真愛,對自己的學校與學生傾注真情,才會對教育如此投入,對學校如此用心,對學生如此欣賞。我更相信,在這樣的學校,有這樣的校長與教師,學生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的進步,更有精神的成長。

域外视窗 | 教育可以怎样引导学生走向“正确”?

感悟三:課程的豐富與教學的靈動讓教育變得詩意而美好

在Adalbert-Stifter中學,我們觀看了一場師生迎聖誕演藝活動。器樂、聲樂、朗誦、戲劇輪番演繹,彈、唱、說、舞等形式多樣,或師生共同表演,或學生單獨獻藝,臺上臺下相互應和,把小禮堂裡的氣氛一次次推向高潮。整場演出,沒有定製舞臺服裝、燈光、音響,學生也沒有化妝,甚至還有一個女生器樂獨奏冷場幾分鐘,但應邀觀摩的退休老教師興致很高,學校校長Martin Horn先生對學生的表現更是讚不絕口。在我們看來,這麼重要的活動出了紕漏,實在應該深刻檢討。而Martin Horn先生與他的老師們為什麼處之泰然呢?

在Reuth小學,走廊裡張貼著學生的繪畫,教室裡擺放著學生的手工作品。在Martin-Segitz學校、ZAW職業教育中心,櫥窗裡展示著學生在鉗工臺上加工出來的鋼或鋁製品。或精緻,或稚拙,林林總總,那是學生成長的記錄。事實上,成長的故事並不全是好看的!Reuth小學如此,Martin-Segitz學校、ZAW職業教育中心如此,Adalbert-Stifter中學亦如此。我理解,著眼於學生髮展而聚合人、事、物,統籌時間與空間,開展科學、人文、藝術和體育等活動,是學校教育的價值所在。

就課程實施而言,重視實踐性是德國中小學教育的顯著特點。小學一、二年級基礎性認知遊戲化課程、主題或項目化學習,以互動、參與及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堂,展現生動活潑的教學生態。而課外,有企業為學生研學與職業體驗提供服務,有數學或科學教育機構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勾股定理、二進制時鐘、黃金分割、拋物線、非歐平面等變成數學玩具,流體力學、聲波傳導、齒輪傳動、光電轉換等可自主演示,槓桿原理、凸鏡成像、內燃機、發電機等不僅有可視的模型,更有體驗的裝置……黑森州法蘭克福州立中學數學教育及教學園區和法蘭克福科學技術中心,讓我們耳目一新:數學原來可以這樣學,科學原來這麼有趣,技術原來這麼好玩!

學校是人生旅程的重要站點。學校教育不僅賦予人知識、技能與方法,還有文化的薰染與價值觀的引領。教育學生走向正確,取決於教育生態質量。教育生態又包括教育與社會,學校與家庭,校長與教師、學生等因素及其相互影響。

德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一面鏡子。攬鏡自照,理性前行。一是要秉持開放寬容的精神辦教育,促進學校辦學目標、學生培養目標與方式多元化,涵養豐富教育生態;二是要提升教育管理的專業化水平,增強校長與教師工作的專業性,讓他們專注於教育、學校、課程與學生;三是要積極推進課程改革,以更寬的視野研究課程設置,以更大的力度優化課程實施,高質量引領學生髮展。

如此,可謂學以致用!

作者:姜野軍(單位:株洲市教師發展中心)

原文刊發於《湖南教育》2020年4月A版

域外视窗 | 教育可以怎样引导学生走向“正确”?域外视窗 | 教育可以怎样引导学生走向“正确”?

◉ 專欄 | 劉建瓊:認識“知行合一”

◉ “小教育局”沒有了,這裡有了“大變化” | 深度報道

域外视窗 | 教育可以怎样引导学生走向“正确”?域外视窗 | 教育可以怎样引导学生走向“正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