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何为“洛阳”?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动荡不安,老百姓为了逃避战乱,举家南下。一直到五代十国,中原人经历了三次大的南迁,给闽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很大程度改善了沿海地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经济发展。现在的闽南地区,多数人都是当时中原人和当地人通婚的后代,说的闽南语也是当初“河洛语”的演变。

泉州和洛阳因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从历史演化来看,泉州就是洛阳的翻版。现在泉州境内还有洛阳镇,洛阳村这些地方。

在众多的“洛阳……”当中,最有名的当属洛阳江上洛阳桥。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洛阳桥

何为“洛阳桥”?

洛阳桥的前世

洛阳桥与北京卢沟桥,石家庄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名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历时七年建成。洛阳桥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筏型基座建成的跨海大桥,也是通过养殖牡蛎加固桥身的“世界第一桥”。

筏型基座是什么?

洛阳江波涛汹涌,想在上面建桥难度太大。当时的泉州太守蔡襄想出一个办法,在架设桥梁的线路上,先用大石块沉入江底,形成第一道地基,为了减少水流对地基的冲击,提前将石块做成“梭子”型,两头尖,中间宽。在宽的部分架设第二道地基,即真正的桥墩。这种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河流对桥身的冲击,也使得建桥难度大大降低。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筏型地基

养牡蛎跟加固桥身又有什么关系?

筏型地基和桥墩之间怎么固定,放到现在根本不是问题。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没有钢筋水泥,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利用牡蛎生长快,壳体坚硬且附着力强的特点,将这种不起眼的小动物融入建设大军,成为立下汗马功劳的排头兵。开创了动物参与人类建桥史的先河。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白色牡蛎

洛阳桥的今生

今天的洛阳桥,观赏价值已经远大于实用价值。伫立在桥头,看着石板路蜿蜒曲折消失在雨雾中,就像那段坎坷的岁月,离我们越来越远,渐渐模糊。很少有人知道它曾是粤闽入京的咽喉要道,也没人记得它经历战火地震而岿然不动。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洛阳桥

当初建桥时的凶险,已经体会不到了。但是从桥上的镇风塔和石将军能看出,人们对于自然由衷的敬畏。虽然已经将天堑变通途,可心中还是无比虔诚,希望各方神灵庇佑。这石将军怎么看怎么像门神,一副道家上仙的装扮,镇风塔前立的是“南无阿弥陀佛”碑。这不就是佛道双修,把能请的神佛都要请一遍,只要能保佑洛阳桥,不管哪个教,都是好教。由此可见,当初建设难度之大。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桥头两侧石将军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镇风塔

不仅如此,百姓还将此桥命名为“万安桥”,取“万世平安”之意。果真如愿,洛阳桥历经千年,像条银龙,盘卧于江上,造福两岸百姓。这当然不是神明保佑的结果,这是那些拥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高超技艺的能工巧匠们,创造出来的奇迹。

洛阳桥有“三绝”,除了工程异常艰苦是“一绝”之外,“第二绝”就是泉州太守蔡襄在桥梁落成后题写的《万安桥记》,通篇153个字,记录了建桥时间,参与人员,所用银两等。言简意赅,却对自己只字未提。可以想象,这么浩大的工程,作为总指挥的蔡襄怎么会默默无闻?

恰恰相反,在建桥的七年中,蔡襄失去妻儿,又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卖掉祖上160亩地支援建设,可谓轰轰烈烈。蔡襄对于洛阳桥的付出,值得著书立传。但他本人却云淡风轻,在“功劳簿”上把自己隐去了。

突然想起,蔡襄有个堂弟蔡京,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同出一门的兄弟俩,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功过是非,后人已有公论。

百姓不会忘记平凡的大功之人,没有先人开疆拓土,哪来后辈大树乘凉。为了纪念蔡襄建桥功绩,人们在桥南建忠惠祠供后世瞻仰。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蔡襄雕塑

洛阳桥的“第三绝”就是随处可见的碑文,大多是记录重修、歌颂之类的内容,感叹抒怀。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碑文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碑文

桥头有展馆,简述洛阳桥的前世今生。馆内还有一座石刻碑文,是清朝道光年间泉州太守沈汝瀚所书的“海内第一桥”,名副其实。洛阳桥不长,800多米,一路走来,不由得感慨,人的力量和智慧来自于生活,又能将力量和智慧融合,把生活带来的困难一一铲除。洛阳桥的架设方法和其中难度,无愧于“第一桥”之称。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碑文

桥上有一处佛塔引人瞩目,名为“月光菩萨塔”,建于北宋嘉祐五年(1059年),与桥同岁。塔身四周刻满文字,东南北三面篆刻的是佛语,其中东面是梵文,意为“南无阿弥陀佛”。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月光菩萨塔

佛塔珍贵之处在西面,刻有“巳亥岁造”四个字。这是《万安桥记》碑文之外,另一处记载建桥时间的遗物。

除了时间,佛塔西面还刻有月光菩萨头像,眼帘低垂,妙相庄严。相传建桥过程中,银两短缺,蔡襄苦无办法。此时菩萨化身妙龄少女坐于江中小船上,如有人能将银两扔到船上,便嫁于此人。平时吝啬的富商纷纷向江中小船投掷钱币,三天三夜,无人能扔进小船。菩萨见银两已够,就遣人送往蔡襄府,随后飘然而去。不久,洛阳桥建成。

这只是个美好的传说,人们借此来表达架设洛阳桥的必胜决心,神佛共助,岂有不成之理?菩萨眉间宝石已没了踪影,以洛阳桥在两岸百姓心中的地位,我宁愿相信是岁月偷走了宝石。

想要拍摄菩萨正面并不容易,佛塔所处的地方一米开外就是江底滩涂,两三米高,没有任何保护。这让我想起武当山的龙头香,此处虽不似那么凶险,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人应该是有意为之,设置一些难度,让后人背靠大树乘凉的时候,能想起前人栽树的不易。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月光菩萨像

除此之外,洛阳桥上还有四座五层宝塔,一座残损的阿育王塔,和晋江(今泉州)与惠安县的分界碑。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佛塔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阿育王塔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分界碑

这些历史遗物,赋予了洛阳桥更多的魅力,茅以升先生曾评价洛阳桥为“闽南桥中状元”。它的落成不仅仅是解决沿江两岸通行问题,更是启发后世500多座沿海桥梁的建设。

回望洛阳桥,已经没那么雄伟和高大了,它终于可以卸下重担,穿越千年,来看看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感受朝气蓬勃的新浪潮。

近些年,出于保护,桥上已经不让机动车通行。城市建设飞速,生活节奏加快,洛阳桥早已不能满足所有交通工具通行了。除了两岸村民,很少有人专门到此游览,只知道泉州有座著名的桥,却不知其真面目。洛阳桥快被时间遗忘了。

洛阳江上的桥越来越多,越建越漂亮,却没了个性,分辨不出有什么区别。我们已经习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回身才发现,这世间再无洛阳桥。

泉州有桥,名为“洛阳”

洛阳桥

泉州有江,名为“洛阳”,江上有桥,天下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