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

昨日,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再次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這是兩年來再次有日本人獲獎,本庶成為日本第26位諾貝爾獎得主,據統計,進入21世紀以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2。

看到這裡,想必不少人好奇日本作為一個擁有1.27億人口,國土面積僅為37.8平方公里的島國,為何能屢次斬獲科學界最高榮譽諾貝爾獎,在說這個之前,暫且拋開政治與敵視,真實的日本是怎樣呢?今天地瓜帶你一起走進日本民間,感受他們的社會。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1.管理開放

由於具有普遍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操守,日本社會貧富差距較小,公正和正義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日本社會的管理非常開放,從無人值守的政府大門,到無人看管的體育場、公園等等,處處都體現出一種自信自律開放自由的社會管理模式。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2.街道乾淨

日本街道總是乾乾淨淨,一成不染。原因是在垃圾回收、資源循環這種事情上,日本人將細緻貫徹到幾乎瘋狂的程度。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高曉松曾經在節目中說到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坦言自己曾在東京參加富士音樂節,結束時的會場令他十分震驚。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3.社會包容

無論你穿的多奇葩,打扮的多非主流,日本人也不會好奇的圍觀你。另外,如果對政府的某些行為不滿意,日本百姓可以公然大罵,甚至是聯合起訴政府,沒人會來阻止。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4.重視誠信

在日本,即使再小的店鋪,再便宜的商品,要買到假貨或次品都很難,因為一旦被發現,會受到相當的重罰,而且店家名譽全毀。日本店家很重視信譽,如果不小心進了假貨販賣被發現,有老闆走極端自殺都有可能。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5.禮節繁多

受古代中國的影響,日本人非常注重禮節的培養。小到吃飯握筷,大到接人待物,無處不在的禮儀規則規範著日本人,但同時也增添了不少麻煩。這種“嚴苛”的禮儀究竟是好是壞?日本人自己也很難給出答案。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6.公共設施完善

在日本出門在外去洗手間,不用隨身攜帶紙巾,所有的公共衛生間都有紙巾可供使用。在日本無論是多高的樓梯,兒童車或輪椅從不擔心沒有電梯或坡道。在日本,殘障人士能獨立完成正常人能做的大多數事情......這一切都源自公眾設施的完善和社會人性化的關懷。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7.國民素質普遍較高

大災難面前往往才能體現一個國家國民的真正素質,日本人應對各種災難時表現出的高素質,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從市中心向周邊發散的人流愈發密集,但沒有出現局面混亂進而失控。公交車站臺旁,排隊的乘客有上百人。排著長隊的還有公用電話亭旁,因為通訊系統中斷,導致大多數人的手機撥打不通。進入便利店搶購食品的顧客,也是排隊購買,沒有爭搶擁擠。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避難廣場的臺階上,不相識的居民看見有人帶著孩子,會紛紛把臺階的位置讓給她們。同時大家在聚集的時候都會自覺留出通道,給需要緊急通過的人們。平時交往不多的街坊四鄰,會自覺分頭去查看社區裡獨居的老年居民是否還安全。

日本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市區公路上汽車依然暢通無阻,沒有什麼車搶道;而下樓避難的職員,也都非常安靜地在公路中間的綠化帶上等待,不會佔據公路阻礙交通。長崎的一個避難所,避難的人們都撤離後,竟然沒有留下一張紙片,沒有一個菸頭。這等令人驚奇的細節,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是鮮得一見。

瞭解了日本社會,剛才我們提到日本為何能夠屢次斬獲科學界最高榮譽諾貝爾獎,這裡面有哪些秘訣玄機?

原因1:政府企業大力支持,重點項目科研經費無上限

為何會有如此傲人成績,諾獎重視科學發現第一人,獲獎者增加說明二戰後日本科學水平大幅提升,這得益於政府和企業大力支持。日本政府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不斷增加科學技術振興經費。在經濟發展背景下,企業也積極從事基礎研究,很多從事自然科學領域研究的日本企業和大學隨之崛起。

二戰後,日本以科技作為立國之本,舉全國之力投巨資進行科技創新。文部科學省外圍機構——日本學術振興會負責制定具體科學研究項目的,其掌管的科學研究費是日本最大規模競爭性申請類科研費,是當前日本科研經費最重要來源之一,日本政府向大學和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公立研究機構提供經費。

另外,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科研費預算安排納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5年已經是該計劃實施的第四期。日本學術振興會制定的《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公開招募要領》涵蓋人文社會、理工、生物等科技領域,並詳細列出研究項目、研究年限、招募人員資格,研究資金使用方法等。經費金額從500萬日元到2億日元不等,重點項目無上限。

原因2:鼓勵學者發表更多高質量論文,更易受諾獎委員會關注

除了加強紮實的科學研究,日本文部省還鼓勵學者發表更多高質量論文,像諾獎得主輩出的歐美國家一樣,增加發表論文在國際上獲得好評的比例,在日本創造更多集合各國優秀研究者的研究據點。

不要小看多發表論文這一點,因為諾獎候選人將經過各個獎項諾貝爾委員會篩選,其中有多位委員從事過權威科學雜誌論文審查工作。日本候選人即使最終落選,如果給委員們留下印象,今後論文也會受到關注,並有望在未來繼續成為候選人。

原因3:日本諾獎獲得者增多,也增加了推薦本國優秀候選人機會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日本科學家獲諾獎也為日本人繼續獲獎奠定良好基礎,甚至是營造了一個“日本諾獎俱樂部”。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15年,一位曾獲諾獎的某日本研究人員透露對於那年的諾貝爾獎評選,他推薦了研究成果卓越的日本人。在日本媒體看來,這暗示了隨著日本人獲獎人數增多,此後獲獎也愈發容易的原因。

據悉,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總共產生327名候選人,由全球3000多名科學研究者推薦選出。推薦人必須滿足擔任過受瑞典大學或諾貝爾委員會認可的各國大學醫學部教授等要求,但若是該獎項得主,則可直接參與推薦。日本獲獎者雖然不一定推薦日本人,但可能性頗高,另外也存在其他獲獎者讓委員們也推薦其他日本人的情況。

對於中國人來說,日本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國家。熟悉,是因為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從小被教育了無數次,帝國主義前邊冠之最多的肯定是“日本”;打開網絡,關於諷刺日本領導人和日本國民的段子數不勝數。但其實對於日本,我們又很陌生,因為對於日本這個國家的瞭解還是通過網絡、紙媒或者說旁人的耳濡目染,就好像隔著一層毛玻璃看東西。

最後地瓜想說一句,日本這個民族很可怕,我不是特意來宣傳日本有多麼多麼好,也不是所謂的親日,只是想讓大家正視日本,正視敵人,才能戰勝敵人,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承認不足,虛心改進,迎頭趕上,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風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