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文 | 何欣颜

首发 | 栩先生(公众号ID:superMr_xu)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1:软埋


1986年,作家路遥因《平凡的世界》一炮而红,并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6年,武汉作家方方(汪芳),将自己的长篇小说《软埋》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7年,第三届"路遥文学奖"在北京揭晓。


时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方方,以《软埋》获奖,评委会给该作品的评语是:


"(作品)让批判性与文学性达到了很高程度的融合。"


同年4月27日,学者郭松民撰文批判《软埋》,直截了当地指出:


"这一部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小说,在激烈的批判声中获奖,与其说是一个文学事件,不如说是一个政治事件。"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一个月后。


伴随着巨大的舆论争议,及助力"颜色革命"的嫌疑,"路遥文学奖"获奖作品《软埋》遭遇停印、下架。


方方随即在微博上宣称,她的《软埋》遭到停印与下架是遭遇了"政治打压"、或有"极左"作祟。


察网作者鹿野在他的文章《不必为'软埋'下架而欢呼》中,认为"下架"有可能是方方等人的一种营销手段,因为"99%的中国人不仅没看过这本获奖作品,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他还考证了该书各大电商平台的销量,发现并没什么人买、市场影响基本可忽略不计。


他还在文章开头写下的这样一段话: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察网作者鹿野对《软埋》立场的质疑


2018年,方方卸任湖北作协主席。


2:孤城


2020年1月23日凌晨,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武汉宣布封城。


1月25日晚8点55分,前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在她的微博发表了第一篇封城日记。


直到3月24日,她一共写了60篇日记,每篇2500-4000字不等。


有吃瓜群众曾经做出统计。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更有热心读者对她的写作内容进行复盘,并且有了惊人的发现。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网友对方方日记部分内容的质疑


4月8日,武汉解封,江城苏醒,中国的新冠疫情狙击战获得了阶段性胜利。


然而就在同天上午,有人惊诧地发现,亚马逊网站上已经在预售英文版《武汉日记》了,随后德文版也开始接受预售;正式版将于8月18日面世,出版社为颇有影响力的哈珀.科林斯。


在外文版的序言里,除了对作者FangFang进行介绍外,甚至清晰无误地盖章了武汉作为故冠状病毒"发源地"(Original Epicenter)的污名。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一时间舆论哗然,要知道6天前,这位因为《封城日记》而赚足流量与眼泪的武汉作家,还在澄清自己"没有委托任何一家出版社将日记结集出版"。


此前一直旗帜鲜明地挺方的媒体人、《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也罕见地在微博撰文,批评方方此举似有不妥。


第二天方方在微博实名diss胡"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有好事者为方方这本在亚马逊预售且大卖的《武汉日记》,申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有史以来最快出版外文版的中文书" 。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作为对比,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从中文版走到英文版,中间隔了整整六年。


有人戏称,一座因为瘟疫而封闭70余天的孤城,竟然孕育了一位"纪实体"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3:鲁迅


首次拜读大火的《方方日记》,大概是在一月底。


此时武汉城内阴云密布,伴随着各路"吹哨发哨"的喧嚣,大量疑似病患如潮水般涌向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一二线城市中,武汉市的公立医院占比仅为27.1%,(作为对比,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占比为36.5%)。


并不充分的发热门诊资源,迅速被恐慌而绝望的人群挤兑并击穿。


时不时的会有医护人员崩溃大哭的视频流传,而微博的新冠肺炎求助版块也是充满了各种声音。


方方的日记不失时机地记录下了这种恐慌的气氛。


在她的日记中,"我们"(武汉人)的眼泪似乎"永远也流不干",我的一个医生朋友""传来一张殡仪馆的照片",我的导演朋友"全家因为新冠而去世"。


而她作为这一切人间悲剧的亲历者、记录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跟朋友聊聊天敲敲键盘,轻松获得了"当代鲁迅"的名号。


第一次看完某篇方方日记时,老实讲,我的心灵遭到了巨大的冲击。


从她语言文字中反映出来的心理状态。我明白无误地感觉到,她字里行间的悲切,可以说并不真诚。


在看方方的"封城日记"时,尽管她写的每一件事都很悲惨,每一次落泪都顺理成章,可是你却感受不到一丝真切的悲悯;就仿佛有人使劲浑身解数,刻意在你面前煽情、想让你哭,让你愤怒让你怀疑。


当然,写过反"土改"获奖作品《软埋》的方方,对恐慌和绝望气氛的渲染还是很得法的,尤其是"殡仪馆一地无主手机"的文章一出,本来就哀鸿遍野的孤城中,弥散着一股略带魔幻而绝望的气息。


有人质疑"殡仪馆一地手机照片"的真实性,

方方从未直接进行过回应,也从未拿出真实的"朋友传来的照片"。


此时中央迅速调整了疫情应对策略,开始了对武汉及湖北地区的集中驰援。


两山医院建设过程开始直播,方舱医院开始待命,而4万多各地医护人员集结而成的精锐部队也迅速奔赴湖北抗疫一线,"应收尽收",并且对所有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免费治疗。


全国各地人民也迅速开始了对湖北的物资捐助与驰援,与此同时各地基层工作人员与医护人员也层层协作,搭建起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大网格。


事态一天天往好的方向发展。


4:护士


方方日记明显素材不够了。


全网都在转医护人员凯旋受到高级别的接待、方舱医院医患一起跳《火红的撒日朗》、一起打八段锦的短视频,或是轻症患者竟因医院伙食太好而中风,这些新闻太"平淡无奇正能量"了,这让文学创作者方方觉得无所适从。


于是她开始反复地要帮李文亮讨一个说法、要在武汉建立一个属于湖北人自己的"哭墙"、要向疫情初期不作为的本地官僚追责。


很多人在她的微博支持她,认为她是武汉良心、替老百姓说话;又称赞她是"当代鲁迅"及"新时代魏征",铮铮铁骨、不畏强权,简直是文学界有史以来的人间精品。


甚至很多男性学者向她致以公知间最诚挚的问候,并公开表示方方是"勇敢斗士,自愧不如"。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这一幕不禁令人心生感动,方方写的一些流量日记,竟然打破了码字圈"文人相轻"的铁律,誉其为"最后的良心"、"江城魏征、"新时代鲁迅"。


此时方方最令人困惑的操作开始了。


她在一篇"日记"当中,赫然宣布了一位援鄂护士的死讯。


该护士一线的同事、武汉协和医院的某医生看不下去了,在微博辟谣该护士只是昏迷了一些天,并未死亡,且医院近期会对其组织专家会诊。


群情激愤的读者开始围在方方的微博下讨个说法,为什么要把倒在一线尚在抢救中的梁护士写死?为什么再一次造谣传谣?


方方貌似依然镇定,在稍后的回复中,她笃定地指出梁护士的死是真的、是她的一位"大咖医生朋友"告诉她的("脑死亡"),既然造成了困扰,那么"我就道个歉吧"。


这种既不真诚也不厚道

的回应,引起了全网激愤,她的忠实粉丝也信念动摇,甚至纷纷倒戈。


直到这个节点,我还在想她也许只是尝到了流量的甜头,所以不惜以一些劲爆的信息来吸引眼球,毕竟几年前,她"呕心沥血"的长篇小说发布后,虽然得了奖,但是市场反响寥寥,读者也并不买账,而且还惨遭下架,心中想必是有怨气。


一个不得志的作者,突然尝到了一呼百应的滋味,这种感觉犹如鸦片般令人上瘾。


虽说天底下最卑鄙的不是无情,是利用感情,但你也说不上她利用武汉人的感情做了什么,或者得到了什么利益。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河殇派、伤痕体吧。


5:幻灭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随后爆发的一连串有关这位流量作家的新闻,令我感觉到后背一阵阵发冷。


首先是当一线医护都没有足够N95口罩的时候,她"先富起来"了,虽足不出户、却有人给她送去了N95口罩。


令我更没有想到的是,在细心网友不遗余力的扒皮之下,方方看似"民族良心"的表面之下,竟然隐藏着对国家、民族的深重恶意。


她曾经数次讨伐武汉及湖北本地的官僚及体制,似乎是在对普通人的命运施以人道主义的关心,并数次引导性地描述武汉本地的灾情是政府不作为导致的"人祸",而并非不可抗力瘟疫而导致的天灾。


但是大洋彼岸的某国政府完全不作为、甚至全程甩锅、每天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屡创新高的情形,她却没有哪怕一个字提及。


难道"民族良心"、"当代鲁迅"的大爱,只是中国限定吗?纽约的人民就不配拥有一篇日记,哪怕只言片语?说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呢?


这种双标着实令我惊诧不已。我都希望外交部能够官派方方以文化大使的身份出使纽约州,在疫情中心找回创作灵感。


毕竟伟大的艺术家应该是属于全世界的,绝不能只是武汉人民独享。


真.鲁迅曾经说过,"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国人",而这句话或许用在"当代鲁迅 "身上刚好。


在领导视察武汉的当天(3月10日),群众备受鼓舞,人心振奋;而她在日记中狠狠地下结论泼冷水:"没有胜利,只有结束。"


在她日记的倒数第二篇,她在标题中明晃晃地抱怨:"所有的疑问,都无人回应。"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她这句话着实突兀,什么叫"所有疑问都无人回应"?


是应收尽收、群防群控做得还不够到位?各地医护驰援去得不够及时?每天的数据公开和新闻发布会不够及时?


武汉的新增病患已降至零了、李文亮也已追认为烈士,梁护士已转回广西继续治疗,一线医护和基层工作者甚至有近百位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所以到底是什么疑问还没有得到解答?


直到数天后,我才终于知道了她写这句话的真实目的。


6:论战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样,在4月8日武汉解封的当天上午,汪芳的《武汉日记》开始在亚马逊预售(英文版先行,德文版随后跟上),时间点卡得刚刚好。


出版界的网友说这个速度可以说是前所未见,有人推测她在二月份时,可能就收取了出版商的定金。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网友看法、部分内容真实性待考


此前她也许收取了财新网的稿费(财新网app专栏发布她的日记),这个倒无可厚非,毕竟写字拿钱。


美国人二湘的公众号或者也给了她稿费,这个本文不清楚内情,不展开讨论。


正经人到底写不写日记?


正经人肯定可以写日记,但正经人很少在公域流量的社交网络上写日记。


正经人写日记或许像记流水账一样平淡,但绝不会一直浓墨重彩地进行绝望、恐怖情绪的渲染,既然是日记,渲染给谁看呢?


正经人写日记不会春秋笔法、只写矛盾最激化、最惨烈的那一面,对正面、光辉的部分一笔带过(即便这部分已成主流),甚至极少提及政府和普通人的努力与团结,守望与牺牲。


正经人也肯定做不出在日记里给未亡人发丧,对方是抗疫一线的英雄女护士啊……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正经人也绝不会在日记还没写完时就让境外出版社进行翻译,甚至不对之前造谣传谣的关键性情节进行任何实质性的修订(比如"一地无主手机")而这部分内容,可能会让武汉或国家陷入不必要的暗黑攻击。


正经人更不会先收钱再"日记"。收了钱写出来的"日记",究竟还能残存多少真实性?又有多少不得而知的暗涌和龃龉呢?


她到底收没收境外出版社的定金?收了多少?版权收入是否真如传说中的"高达千万"?


据说她日记海外版译者是CIA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的第一个东亚系的高材生(信息来源:@孤烟暮蝉),这一点倒是丝毫不令人惊讶。


她倒数第二篇日记的标题"所有的疑问,都无人回答",客观上向境外本就甩锅并质疑我国抗疫的政客和民粹,进行了附和且主动递上了话柄,让我们在本就处于下风的舆论战中处境更尴尬,陷入被动的深渊。


有人悲观的预测,全球各地华人或因此受到影响,病毒原罪论会跟随武汉,而十数亿黄种人也会因而遭遇更激烈的有色眼镜和种族歧视。


而方方却在随后的言论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稀释这种潜在的冲击力,认为"一个自信的国家不可能容不下一本日记",并且在访谈中表示自己和祖国间"并无张力"。


7:撕裂


直到不久前,她还在微博咒骂质疑她的人都有"疯狂阴毒怪戾的斗争思维和暴力人格"

,是被"洗脑文化"摧毁的"老中青幼四代人"。


质疑她的"老中青幼"越来越多,她便每每选择在深夜发微博(方便舆论管控),一次次不遗余力地对质疑她的群众表示鄙夷、不屑和愤怒,掘地三尺找来支持她的文章,然后对其中最尖锐的内容进行节选。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一本《方方日记》出版:抹杀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而对她自身而言,反省是不可能反省的,认错也是不可能认错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认错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爱国的年轻一代,在她的眼中都是"愚蠢"的,是时代的"悲哀"。


中国社会仿佛许久未曾如此撕裂,挺方和批方的人群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对立面,轻则口诛笔伐,重则口吐芬芳,互删好友,甚至水火不容。


真·鲁迅先生在《坟》里,曾写道:


"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年轻人为什么那么讨厌方方?


在方方微博下有条热评说得好:


"很多年过去,我们这些真正经历的人都不在了,方方的日记还在。多年后日记就成了历史。日记里看不到基层工作者的努力,看不到政府的政策,看不到医护人员的视死如归个人奉献自我牺牲,看不到普罗大众的坚持与鲜活,也看不到整个国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洋溢着的面对疫情必胜的信念。这才是最可悲的。"


说实话,对方方现象,从一开始的惊诧,到愤怒、出离愤怒……到如今也只剩下悲哀。


令人心寒的是,一个得到了几乎体制内全部好处的人,吃香喝辣住临湖别墅的厅级干部,在心里竟从没有一刻认可、支持、感恩过这个国家,甚至趁着民族最脆弱的时候,转身就是狠狠一刀。


竟然有人还将她称为"当代鲁迅"、"武汉魏征"?


鲁迅和魏征这种对国家、民族爱得深沉的战士,是什么样的东西都能攀附得起的?


我们都身处平凡的世界,而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却有人动着不平凡的脑筋、以最狠毒的恶意集结呼号,谋划着魑魅魍魉的事体。


太阳照在黄河上,太阳照在长江边,太阳照在松花江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太阳可以照进期待光明的每一寸土地,却照不进异见者和阴暗者的心里。


有的人降下红旗,是为了而哀悼逝者。


有的人哀悼逝者,只是为了降下红旗。


—— END ——



关注公众号,在菜单栏可以直接读我的更多成长干货、深度思考等全网热文,和关于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后台回复"社群",可加入栩先生唯一成长社群,和3000人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