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京事變”引伸看太平天國的“敗筆”


從“天京事變”引伸看太平天國的“敗筆”

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定都天京後,身為天國領袖的洪秀全並未遵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而是迫不及待的自詡“天王萬歲”,使其個人崇拜達到了頂峰;更為致命的是,其號稱“”左膀右臂”重要臣子的楊秀清及韋昌輝見洪的浮華生活,非但不思勸諫,反而爭相效仿,使上下驕奢腐化之風甚囂塵上,同時,二人還心存芥蒂,相互攻訌,為自相殘殺埋下了罪惡的“種子”;

還是洪天王沒有在定都天京後斷然採取必要的組織措施,就是對在京的各王侯加以制衡,反而放任東王楊秀清肆意妄為,一步步將天京引入非常危險的境地;1856年,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在天京逐步形成各自的勢力範圍,進行爭權奪利的鬥爭,而東王掌握了大部分軍政實權,其驕傲專橫的作風擴大了與韋,石的矛盾;1856年8、9月間,清江南大營被打破後,楊秀清更是逼迫洪秀全到東王府加封自己為“萬歲”;無奈洪秀全密令韋昌輝和石達開回京對付楊秀清,韋昌輝立即率兵包圍東王府,誅殺楊秀清及其部署2萬餘人,此舉驚走石達開逃到安慶,韋昌輝的暴虐濫殺激起太平軍將士的憤怒;石達開也要求懲辦韋昌輝,洪秀全遂於11月初處死韋及以下200餘人,11月底石達開回天京,洪秀全令其掌管政務,但對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的兄弟為王監視石,1857年6月, 石達開因此憤而出走,1863年5月,石率部陷入清軍包圍全部被剿滅,至此;由天京之變引起的一系列事件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

從“天京事變”引伸看太平天國的“敗筆”


最關鍵的一點,天國定都後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須知滿清尚有半壁江山,因而必須從根本上驅逐韃虜,才能從政權層面徹底摧毀其封建的政體制度,使天國從此再無後顧之憂;誠然,即便有林鳳祥,李開芳和賴文光的所謂“”北伐和西征”,但均屬於孤懸一旅,勞師遠行,所以並沒有切實撼動清朝大統,具體情況是:1853年5月8日,太平軍2萬餘人在林鳳祥、李開芳統領下,由揚州北上,揭開了太平軍定都天京後北伐的序幕,這支部隊轉戰安徽、河南,進軍過程中,並沒有留設任何物資補給站,以至於快速挺進後,其後方直接暴露給清軍的鋒芒,待渡過黃河後,圍攻懷慶,威脅京津,但由於清政府鞏固了北京城防,並引南運河之水淹沒了太平軍陣地,使之無法前行,加之冬季來臨,1854年,北伐軍被迫南撤;而西征呢,在1853年6月間,胡以晃和賴漢英等率部西征江西、安徽等地,賴部攻南昌遭到了清軍反擊,,三月不克被迫撤離,胡一以晃戰瀘州雖取得一定戰果,但並未創造維持天國安定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遠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好似“行百里者半九十”;待清統治者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形勢便急轉直下,覆水難收了。綜上所述,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之轉折點---天京事變幕後推手:正是天國組織者自身政治軍事的重大失誤造成的,歷史總會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啟迪。

從“天京事變”引伸看太平天國的“敗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