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中醫產學研創新論壇 崔志強:古法中醫傳承與AI中醫

對稱量化以各種醫學的最大公約數為基礎,建立標準化量化模式。

2019年9月20-22日在深圳舉行的GBAS 2019第六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大灣區中醫產學研創新論壇,聚焦研討發揮傳統醫學在預防、康復、治療中的優勢,建立和完善中醫藥治療學科體系,推動中醫研究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及新藥開發,促進中醫藥治療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大灣區中醫藥國際化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在本次論壇上,對稱平衡療法創始人、美國東方醫學中心主任崔志強表示,對稱量化以各種醫學的最大公約數為基礎,建立標準化量化模式。中醫藥無法達到從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的提高與突破。

大灣區中醫產學研創新論壇 崔志強:古法中醫傳承與AI中醫

以下為對稱平衡療法創始人、美國東方醫學中心主任崔志強,在大灣區中醫產學研創新論壇上的精彩演講實錄。

地球上所有的能量都來源太陽,溫度對於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太陽熱輻射可以增加食道癌病情惡化,這個是從月曆的角度來計算的,這個時候在地球的熱輻射量增加,人的疾病和時間、空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世界上一切疾病歸根結蒂是熱和寒的關係,可以分為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的二大類。耗散結論:人體是遠離平衡太的複雜,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的寒、平、熱;這個系統不斷地在自身和外界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

第三,AI中醫——對稱平衡醫學的“個性化框架”。

1.古法中醫的辯證論治框架——八綱辯證;

2.對稱平衡的AI中醫:“個性化框架”強調差別:人和人體質的差別;同一個人,上半身和下半身溫度的差別;左、右側體溫、脈搏、血壓的差別;人在不同季節和氣溫條件下,生命體表的差別。

3.強調人的體制寒熱溫涼與自然界以及生活方式寒熱溫涼相耦合,從而形成體質、生活方式、環境信息統一表達,同一干預法。

左右體溫、脈搏、血壓差是陰陽平衡的客觀指標。差別意味著不平衡,這是精準醫學的核心所在。左、右側體溫、脈搏、血壓的差增大會導致胃癌、肝癌、肺癌等惡性腫瘤和其他疾病。

對症下藥、藥食同源的“本草框架”。根據患者左右側生命信息的差別,以及當地的氣溫、溼度、風力、風向、晴雨、降雨表、地質、水文等參數的相互關係所形成的數學模型,與“本草綱目”中各味藥、食的四氣五味相耦合。

第四,個性化適應框架。精準醫學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任何療法,長壽之道都因人、因體質、時空不同而異。差別為精準醫學個體化基礎,是西醫發展的基礎,同樣也是我們中醫發展的基礎。中醫這5000年以來,充分體現了精神醫學的精神,個體化。我們用對稱生命的觀念對這些進行量化。

大灣區中醫產學研創新論壇 崔志強:古法中醫傳承與AI中醫

對稱平衡醫學可與勝利學、病理學、心理學指標和臨床症狀結合,為優化、康復、理療、針灸、藥物、營養、運動等提供可量化的數字化評估依據,是現代系統論思想。這種功能差異,可用於疾病早期診斷。

確定體質是個性化的客觀基礎。體質分為:左高於右“上熱下涼”反之“上涼下熱”。這與《皇帝內經》“左為陽,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不謀而合,可對陰陽進行量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以平為期。健康人兩邊體溫相近就是這一原理的體現。

溫度—生命數量化的基礎。人是恆溫動物,溫差有方向,體質有寒熱,運動散熱是向量;溫度是各種醫學在診斷中的最大公約數;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統計學標誌,對稱體溫差反應器官、組織、細胞功能平均動能的差別,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準化基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實質上也是寒熱效應,無一不與溫度發生直接關聯;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氣”,情緒有“熱血沸騰”、“冷漠”;身體狀態或病情起較大變化或質變,即由溫差反映出相關或因果關係;環境對人影響最大因素是寒熱效應。

對稱平衡實現健康的數字化、標準化。世界衛生組織60%取決生活方式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確乏量化手段,造成“同質化”及概念紊亂,對稱量化以各種醫學的最大公約數為基礎,建立標準化量化模式;沒有可量化數據,干預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中醫藥無法達到從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的提高與突破。數字化可以提高效果。可以用對數字的測量進行這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