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民族醫藥產業化繭成蝶

走進新疆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新疆銀朵蘭維藥股份有限公司,只見一塵不染的車間內中藥自動化提取生產線、噴霧制粒機、自動包裝生產線等設備有序運轉。該公司入選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特色民族藥——複方一枝蒿顆粒正抓緊生產。

大蒜素軟膠囊、祖卡木顆粒、寒喘祖帕顆粒……目前,在集中了新疆80%以上醫藥企業的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內,一張張傳承經典的新疆特色民族藥方藉助現代工藝煥發出了新活力。

疫情期間,祖卡木顆粒、寒喘祖帕顆粒入選新疆疫情防控藥品目錄和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在新奇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這兩種藥品正加速生產。

“疫情讓人們對中醫藥的價值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需要搶抓機遇。”新奇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金成說,疫情發生後,公司新建了一條藥用包材高密度聚乙烯瓶生產線,擴建了自動化提取、智能化合劑、智能化顆粒劑生產線,增加了研發質量檢測平臺及倉儲設施設備,擴大了祖卡木顆粒、寒喘祖帕顆粒生產能力。

隨著產業發展,新疆特色民族醫藥與前沿科技相結合,從作坊加工變遷到現代化企業車間生產,不斷提升價值。疫情期間,新疆維吾爾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採用智能化提取車間生產,提高了運營效率,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該公司3個智能化車間每天生產祖卡木顆粒、複方木尼孜其顆粒等藥品產量在15萬盒至20萬盒之間。

在藥香四溢的園區內,一家家特色民族醫藥企業全力運轉保障抗疫藥品供應,其背後是園區及企業對科技創新的專注。

高新區(新市區)圍繞新疆特色民族醫藥佈局大健康生物產業,創建生物醫藥孵化器,通過與中科院新疆理化研究所合作成立新疆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等方式,提升民族醫藥產業科技創新轉化能力。

日前,新疆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研發的維吾爾醫經典臨床經驗方乃孜來顆粒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臨床試驗通知書,即將與企業合作開展臨床試驗。目前該院已開展了9項藥物的研究。

新疆銀朵蘭維藥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公司董事長李俊說:“通過產學研結合創新發展,才能真正挖掘民族醫藥的特色優勢和價值,更好地服務群眾。”

“民族醫藥發展壯大,科技創新是必須要走的路。”李俊介紹,有50多年製藥歷史的銀朵蘭公司,曾因產品結構單一、管理模式滯後、科技創新轉化能力不足等面臨破產。2001年重組改制後,積極調整產品結構,確立以民族醫藥開發為主,加大研究創新能力建設。經過20多年的努力,銀朵蘭公司已成為一家集新疆特色民族藥種植、生產、營銷和研發等產業鏈於一體的企業。2019年5月份,銀朵蘭維藥公司上榜工信部公示的全國首批16家醫藥行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為了推動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銀朵蘭已連續5年將年收入的15%用於研發,先後與10餘家科研單位開展項目合作,建立產學研聯合發展平臺,累計獲得生產工藝和發明專利21項。公司先後投資5億元建成疆內民族藥生產基地及中藥自動化提取生產車間,並發展了複方一枝蒿顆粒等年產值過千萬元的民族醫藥品種。2014年12月份在全國股轉中心掛牌,成為新疆首家新三板製藥企業。

同時,新疆民族醫藥產業發展加速提檔升級。去年底,新疆首隻生物醫藥健康產業併購基金——烏魯木齊醫藥健康產業基金在高新區(新市區)設立,以新奇康藥業的醫藥健康產業園為基礎,目標是打造一家產業化、集團化的新疆醫藥龍頭企業。新奇康董事長陳金成說:“希望通過產業基金實現企業強強聯合,利用新疆中藥材這個特色資源,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力爭在3年至5年內形成30億元產業規模。”

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園區將以龍頭醫藥企業為引領,繼續吸引眾多疆內外製藥企業、上下游醫藥企業以及科技研發型醫藥企業陸續加入,進一步聚集、重整,逐步實現集群效應,加速醫藥產業擴容,帶動區域產業升級。

目前,高新區圍繞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吸引聚集了中成藥、中藥飲片、保健品、化學原料藥及製劑生產、生物製品、藥用包裝材料、醫藥流通等各類企業120多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研學商用全產業鏈。2019年實現產業總體規模達330億元,佔新疆產業規模的70%,產業集聚效應凸顯。(經濟日報 記者 馬呈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