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教師“搬用抄寫”現成教案,各級領導知道嗎?


多數教師“搬用抄寫”現成教案,各級領導知道嗎?


為何多數教師喜歡“搬用抄寫”現成教案

文\\楊聰

作為一線教師,據我瞭解,多數教師在教學中一般都是“搬用抄寫”現成教案。這種情況如果簡單地從表面去看,好像是這些教師很懶惰,沒創造性,對教學持隨意應付態度。其實不然,原因如下:

一線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繁忙,每天至少有兩三節課,有些地區可能還多些,除了上課,還要及時地批改各種作業,輔導學生等等。另外,多數的語數教師還是班主任,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再加上有些教師更要料理家務,照看老人和孩子,而年輕教師也需要自己情感交往、娛樂休息的時間,因此,根本不可能像開一節“公開課”那樣,多方面多渠道地去仔細周全地收集材料,再進行比較選擇、構思創造,然後反覆地修改潤色,最後定稿書寫成詳細美觀的教案來。如果每篇課文的每個課時都這樣做或類似於這樣做,那備的課肯定也是遠遠不夠用來上課的。如此的“備課”與“寫教案”只會使教師疲於奔命,這在現實中是很難存在的。至於那些“名師”和參加“上課比賽”的“優秀教師”像上述那樣的備課,那也只是在一段時期或更長的時間裡才“備”出那麼一節或幾節有代表性的“精彩之課”,要是讓他們在日常的教學中都這樣去做,不知有誰還能真正做到?又有誰還敢主動站出來承諾的?

打個比方,我覺得各式各樣的“公開課”就像特別時節的舉辦“宴席”,雖然風味各異,但都要花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精心準備,而教書育人很多時候卻是體現在日常的“上課”上,它就像家常便飯,雖然多數是平平淡淡樸素無華,但卻是最能長時間地滋養人的——天天“擺宴席”既是沒必要也是不可能,否則不是累壞了“擺”的人,就是撐壞了“吃”的人。

因此,那些現成的教案集,特別是比較好的這類出版物成了一線教師的必需品,也是很自然的很正常的事了。它或多或少為教師們提供了比較適合師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資源,從而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和精力,立竿見影地減輕了教師不必要的負擔。這對出版者、作者與使用者都是有益處的,也可以說是互利互惠。

其次,教師“搬用抄寫”現成教案,也是為了應對學校不合理的教案檢查形式。很多學校每個學期都要檢查兩三次的教案,根據檢查的結果評出等級記入年終考核和獎金掛鉤,這看起來好像很重視抓“備課”的質量,而實際上檢查時只看教案的詳略長短,字跡是否端正漂亮,卷面是否整潔美觀,至於教學理念的展示、內容的構思、過程的設計等檢查者就沒怎麼看或是根本沒看。其實他們是既沒時間看,也看不出什麼名堂來。再說他們也心知肚明教師是沒時間也不可能去“創造”自己的“教案”的。反過來教師也知道,即便是“原創”的,也多數比不過“搬用抄寫”的,而且檢查者也不一定就能看得出來是“原創”的。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搬用抄寫”現成教案也就成了明智之舉最佳選擇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都是抄教案管抄教案,上課管上課。如果你問一個教師,你抄的是什麼內容什麼意思時,他多數自己也不清楚,因為他沒注意也沒思考所抄教案的內容,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這些“文字”的抄寫,把它們從教案集上原原本本地或偷工減料地取百分之多少“搬”到學校統一發的備課本上,等學校那看似鄭重實為走馬觀花的檢查過後也就萬事大吉了。而真正在課堂上用到的“備課”,卻是教師在上某課之前利用課間或空閒時間用心去看現成的教案和參考書,並快速地思考、構思,並進行適當的取捨修改與再創造,同時還會在課本上作些相關的筆記,理清自己的思路,以作為提示。做這一系列的“動作”無須花費多少精力就可以完成,既輕鬆又實用。這才是教師真正去做的“備課”,雖然花的時間少,但都是認真的。其質量的高低,更多的是體現在一個教師平時基本功的錘鍊與閱讀學習的積累上。由此,我認為,一個學校的領導如果能夠從對教師“紙本”教案的反覆檢查中解脫出來,去關注和督促教師日常的閱讀與學習,那麼教學質量肯定會比原來的要好。假使教師不讀書或沒時間讀書,而學校也不去注意這點,即便教案檢查再頻繁,也是徒有形式罷了。

因為是形式,所以一線教師的備課,難免就會像有些做假帳的會計那樣,準備兩本帳本,一本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漂漂亮亮卻是假的,另一本是真實的記錄,鮮活的充滿激情的,卻只為自己用的。

從我分析的這個角度去看,教師的這種“弄虛作假”與“應付態度”卻是在情理之中。要知道,面對滑稽搞笑華而不實的種種檢查,教師如果還是一本正經腳踏實地地去對待,那反而是一種無言的悲哀,更是對教育的褻瀆,對教師自身生命資源的浪費!

總之,在這樣的現實,教師的教案必然準備兩種,假的是對付檢查的假,真的是針對課堂的真!

多數教師“搬用抄寫”現成教案,各級領導知道嗎?


多數教師“搬用抄寫”現成教案,各級領導知道嗎?


多數教師“搬用抄寫”現成教案,各級領導知道嗎?


《為何多數教師喜歡“搬用抄寫”現成教案》發表於2006年5月10日《中國教師報》。

十幾年過去了,文中所述的狀況可有改善?現將此文貼於此號,文後附有許多一線教師參與的評論,實話實說,精彩紛呈,或許正說出了您想說的話。

去年曾把將此文投給《教師博覽》公眾號,被刊登後,發現題目中的“多數”一詞被編輯改成了“不少”——《為何不少教師喜歡“搬用抄寫”現成教案》,“不少”與“多數”,您覺得,哪個詞用得更為符合現實情況?

多數教師“搬用抄寫”現成教案,各級領導知道嗎?

讀者評論:

老黃牛:

本文作者所言極是。看來是一線教師,否則,不能如此入木三分。我支持你的觀點,贊!

距離產生美:

說出了我們心聲,說進了我們的心坎。

冬日暖陽:

長期不上課的校長和教育局領導,已經喪失了讀寫教案的能力,一般都是批評抄寫教案的字是否認真,有沒有二次備課的痕跡!!!!

慧敏君:

學校管理中的因循守舊、呆板僵化、對教師不放心等因素帶來了教師工作的大量的無效勞動。

就備課而言,一個偏狹的認識造成了長期以來管理的誤區。這種偏狹的認識就是:備課=寫教案。許多教育管理者們大多把教師的備課盯在了寫教案上,寫教案就是備課的全部,誰在備課本上項目填得全、字寫得密,誰就備課認真,誰就備得充分,誰就可以得高分。

於是,在一些學校的教案檢查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得分高的基本上是那些剛上崗的青年教師或者喜歡拿現成的《教案》就抄的教師。而那些一本書教過多年,教材濫熟於心,不在抄抄寫寫上下功夫的教師的備課卻不見得得高分。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學校在期末要查教師教案,一位教師平時不寫教案,此時的他仍不慌不忙,從他的同事中拿過一本,交給了他的一個字寫得好的學生,經過幾天的加班加點,教案交了上去。檢查的結果是:由學生代抄的“新版”教案得了“優”,而被抄的教師的“原版”教案得了“良”。

原因很簡單,學生代抄的教案書寫認真整齊清楚,比原版教案“好”多了。教案的檢查能有這樣的結果,一些學校的管理者也就有這樣不解的疑惑:教案寫得細得分高的老師課的效果不見得好,教案寫得簡略得分低的老師課的效果並不見得差。

無悔:

我上課喜歡隨性演講,跟學生談笑風生,無話不談,無所不教。不過不是說我不認真備課,相反我很認真備課,不過我備課不是寫教案,而且把課文的重難點寫在課本上,隨時可以一邊上課,一邊可以隨便創造。 我的課堂沒有花哨的語言,沒有刻意準備什麼圖片,什麼視頻,什麼音響,完全是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思想思路來上,我覺得我上課更像是跟學生真誠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沒有任何壓力,沒有去想什麼考試,也沒有想別人怎麼出題,原汁原味的課堂也不過如此。

桃李不言:

學校“領導”越多,教師的工作就越忙。

天意:

因為我上課從來不看教案。都在腦子裡。教案是抄寫給領導檢查的,自然是抄寫最好的。

細水長流:

說出一線教師的心聲。我認為備課是必須的,但寫教案浪費教師的大量時間與精力,可免了。

屹立東方:

教案我都是網上下載,打印給領導。從不看教案。我的備課都在書本里,在心裡。

紅日映春:

領導太多、太濫,機關閒人多。上面是十個人唱一首歌,下面是一個人唱十首歌。

劍走偏鋒:

說的是現實,其實校長也是有點無奈的!這個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問題。一線教師在現成教案上改改,其實最能解放老師,讓老師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有意義的工作中去!

魯國人:

教案是老師授課提綱,有詳案略案,但檢查教案的傢伙,他們不管這些的,只要看你字數是多是少,字跡是不是工整。具體內容他們是不看的。

教案檢查也就流於形式主義。

多的是你想不到的事:

制度制度!!!

愛航航的媽咪:

真實寫照!

蕙質蘭心:

說到點上。我們雖是縣直小學也是每天三四節,又是班主任,一下課要批輔教,各項的文娛活動,咱又是個媽媽,哪兒有時間~

阿茹:

臨時備課還是比較難,都會提前備課,但會做好自己書上筆記,理清思路,取捨現成教案,學情班情其實差異很大,這個班很活躍另一個班可能難以調動氛圍。

向陽常春:

領導檢查教案會大大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大量分散了老師教育學生的精力,客觀上是讓人們不喜歡當教師,讓教師覺得工作很苦。

六六大順:

教師為什麼要抄這種無用的教案,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因為很多學校領導是豬頭腦袋,豬腦袋只會瞎指揮,普通教師做了瞎指揮的犧牲品。

希望:

都是被逼的,沒辦法。學校三天兩頭檢查教案,現在領導都懶得檢查,專門配幹事檢查。

人月刀,愛,半春秋:

敢於發表見解。

手機用戶50503042747:

都是辦公室吃空餉人員無聊來找事做,抄襲備課都是應付的,誰按備課本去上課?人騙人。因為上邊做假,人人都做假,現在的教育框框太多太假,哈哈哈

鍾愛一生:

說的太好了!

範紅勇:

我們這的教案檢查更離譜,要求每天籤教案,每天檢查教案,以前我還有時間上網聽聽課,去搜尋一些更好的教學資源,說起來對我的上課有許多幫助,而現在只能疲於奔命的寫教案,檢查教案。有些時候特意等上完課了再寫教案,頗有一番收穫,發覺自己腦海裡儲備的知識比教案豐富多了(剛任職三年)。

忘情鳥:

不要找客觀理由,他們還是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才華和勇氣去挑戰“現成教案”,所以才“搬用抄寫”。

鸌躚:

說出了我們這老師的心聲,我們這三年級語文教案就116篇,只能顧著寫教案了,連備課的時間都沒有,還兩個禮拜一檢查,那些領導只看你教案的個個欄目有沒有字,裡面的內容都不看的……

瑞:

可能也有還在用心寫的老師,但我身邊的人都在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抄呀抄,只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只為了不給學校扣分。我每學期得這樣寫或抄六七本教案,抄自己以前的,憤慨卻又無奈……

手機用戶6819066306:

說白,抄教案是應付領導檢查,拿當年績效,除此外沒用。

手機用戶61487721256:

讓教育部長看看這篇文章。

傑瑞:

只有一線老師才有的體會。

笑才好:

你說的只代表部分,我從來就是自己寫教案。特別是數學,我連參考書都不想看。

曰明:

你講的太好了,怎麼解決呢?

王小蘭:

這位教師棒棒棒!

做你的微光:

說得太實際了,我們一天五六節課,哪有那麼多時間自己寫好的教案呢。

貓兒:

我很想知道,這篇文章教育部的領導能看見不?

蟻蝶:

是啊,我是剛入職一學期的老師,最開始是非常認真的詳案,但因上完課時時修改所以用的是電子版,於是每月月末總是在抄寫,很疲憊,很多好心的老教師告訴我只用隨便寫寫,沒有人會看的。所以有一段時間真的很懶,雖然以前以為自己可以,但是真的太難了。。。所以我覺得這本身就不合理。

辜小妹:

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手機用戶51250472992:

這篇文章寫出了真情寫出了教師真正的內心所在,其實多餘的檢查無形中是對教師精心教孕的踐踏,也是對教師用與教學時間上的流失。

青山綠楊:

符合實際情況!

一止山人:

cyl:

說的非常好,一線教師的悲哀,花時間做無用功,但是不得不做!

笑才好:

對於年輕的老師,可能會抄,畢竟怕自己的不全面。年紀大的老師是抄自己的教案,但也是邊抄邊改。我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看過買的教案了,覺得那裡的東西好囉嗦。我年輕時也抄,但數學只抄習題,語文抄提問。我的“抄寫”從來就是摘錄式。個人的特色很重要。

為夢起航:

同感啊。我以為只某地方如些,原來全天下皆是。

戴金生:

金子!

讀了楊聰老師的文章,清晰了自己二十多年走過來的學校業務,這種學校工作現象即真實又普遍。其實教改要改什麼?要改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各種無用的弊端,要改老師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態度和工作行為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要改老師錯誤的生活常識和錯誤的育人觀念。敢於說真話,挑真刺,才能除真痛。我讚美楊師的美文,也讚美中國人終於肯學寫真實的事實,敢於面對自己的缺點。

平:

贊!對於初為人師的教師來說認真詳細書寫教案好!對於有十多年教齡的人來說,紙質教案純粹屬於應付檢查而不得不完成的負擔。當然真正備課是要的,可以在心裡,可以和同行討論。

八江鎮莫理他:

最真實的寫照!

縱橫之秋:

兩種教案分析得切實到家,但哪有伯樂管理者體恤教師呢?外行管內行,中國教育的大悲哀。

山水:

教了30年的書,課本內容不說倒背如流,但絕對極度熟悉。還要花2個小時去寫教案?那哪有時間去備練習,改作業,去和學生溝通?當然不能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這無聊的事上。

烤煙魚:

哪個再檢查,是有病,我們老婆的教案是打印的,檢查完把蓋章的撕掉又是新的了,怎麼樣,高吧!

鶴頂山:

都什麼年代了,還檢查教案本,何必呢??

wyh001:

我們上課更多,一次至少半天,常常是整天整天地上,光備課都很緊張,但為了應付管理人員每月的教案檢查、聽課記錄檢查,疲於奔命,每人都帶了好幾門課,怕完不成課時。理解萬歲。

憋笑憋出內傷:

我是老師,抄教案是正常的,因為那是給領導檢查的,但是所有老師在上課前都會在書上勾勾畫畫,也就是備課,從來不會敷衍,相當於把教案再謄一遍在書上,都會對自己的學生負責的。

水雲謠:

現成的教案通常是成熟的教案。成熟的東西不用非要天天設計未必成熟的,是不是效率太低了?更何況老師們在教學時會根據課堂實況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同一個教案十個人上會上岀許多不同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