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是否在幼兒園被欺負?一問就說“不知道”,那是為什麼?

娃是否在幼兒園被欺負?一問就說“不知道”,那是為什麼?

01

自從成為了爸媽,娃的大事小事就牽動著我們的神經,牽腸掛肚就沒有一刻停過。

都說娃大了就好帶了,但好不容易等到娃上了幼兒園,寶爸寶媽又開始擔心,娃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

有沒吃飽?

有沒有穿暖?

有沒有被欺負?

學習得怎麼樣?

每天放學,家長們關心的問題總是一個接一個,有的會問:“你今天過得的怎麼樣?”,可是這種連珠炮似的噓寒問暖,常常會吃閉門羹,因為孩子們要麼一臉茫然,說的最多就是“不知道”,要麼惜字如金,和你完全不在一個頻道!

這是因為孩子年紀尚小,這樣宏觀的問題他們是難以回答的。成人和孩子不同,成人有著成熟的回憶系統,成人可以回想自己這一天,然後彙總一整天的信息、感覺、情緒,做出總體評價。但是孩子的發育尚未完全,不能清楚的記憶事物,於是孩子很難說清楚自己在幼兒園一整天發生了什麼,甚至可能回憶不起來。

所以說,聊天是門學問,和孩子聊天更是如此。如今詢問孩子在幼兒園情況,讓孩子願意主動跟你分享幼兒園的喜怒哀樂,也已經成為家長必修的一門課了!

娃是否在幼兒園被欺負?一問就說“不知道”,那是為什麼?


02

最近,我們這個安逸的小城市也不太平了,那是在我們本地一個較大論壇上,有人分享了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幼兒園老師,竟然因為孩子調皮而把一個孩子的頭往滑滑梯上撞,因為這個視頻整個朋友圈都刷屏了,大家都在人肉這是哪個幼兒園,後來終於查出是哪家幼兒園,而這家幼兒園也被教育局勒令整改,相關學生也被陸續分流到其他幼兒園!

我們在想孩子長大了,在我們無法看到視野範圍,我們希望孩子平安健康不被欺負,但是我們也知道孩子不可能一直都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希望孩子會懂得保護自己,在他受欺負時候,至少會首先告訴我們!

但是,近些年那些被爆出幼兒園虐待孩子的事情頻繁而出,更多時候都是父母自我覺察出的結果,前段時間,北京又有新聞報道某幼兒園老師用針扎孩子,孩子們還統一為老師隱瞞的事件…是不是讓寶媽們感到一陣恐懼!

娃是否在幼兒園被欺負?一問就說“不知道”,那是為什麼?


而前段時間,我家孩子幼兒園也突然發生一件大事,也開始讓我反思我與孩子之間存在的問題。那天早上,兒子班級的微信群突然有位孩子爸爸很生氣@老師說,要退學,原因是他的孩子在學校被同樣一個孩子打了至少五六次,而且每次身上都有傷,作為老師不僅沒有主動跟家長反映,還沒有解決問題,每次都是孩子哭著回來,跟他們說,誰誰欺負我了!

更重要的是這位家長反應,孩子不僅僅只是欺負他家孩子,班級幾乎所有孩子都被這個小霸王給欺負了,什麼打肚子,扭耳朵等,當這位家長在群裡說出這個孩子名字時,下面就有好多家長附議,說自家孩子哪裡哪裡也被這個小霸王欺負了,看到微信群那個時候我很震驚,在飯桌上我趕緊問兒子:

“兒子,你班上誰是不是經常欺負人?你有沒有也被欺負了?”

“班上吳某某經常欺負小朋友啊,有時候還把人弄哭了”

“那他有打你嗎?”

“有啊,他上次打我肚子了,有時候還搶我玩具,不讓我玩…”

“那你回來為什麼,沒有馬上告訴媽媽或爸爸?”

……孩子沒有回答我,這樣的事情,我竟然是通過別人告訴我,我才知道我的孩子被欺負了?為什麼娃不願意主動告訴我,為什麼每次問孩子他幼兒園的時,他都不愛說,不想說,或是回答你“不知道”?原因在哪裡?

03

知乎上有人提問,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法存在哪些常見的誤區?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的回答得到了眾多網友的認同。

他說,有個簡單的方法能看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否存在障礙,就是不管遇到什麼事兒,孩子是否會第一時間跟父母溝通。

如果孩子遇到了困難不跟父母說,而是選擇了逃避的話,父母就要檢討親子溝通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在親子關係中,作為父母,我們更多是在意孩子有沒有聽進去,有沒認真聽,所以我們會反覆講,反覆叨,還抱怨孩子不認真聽,但是,相反,作為家長,當娃在跟我們說時候,你有認真聽嗎?問問自己,想想自己平時是一個好的傾聽者嗎?

“我再也不和xxx玩了!”

“你不是這樣想的,你們是最好的朋友啊。”

“xxx是臭雞蛋!我要揍他!”

“不可以這樣說,不可以打人,這樣很不禮貌。”

——否認孩子的感受

“我的筆不見了。”

“誰讓你亂扔東西的!”

——一句批評把孩子的話堵回去了

“我的小金魚死了。”

“不要哭,我再給你買一隻。”

“我就要那一隻!”

“我給你買只一模一樣的。”

“我就要那一隻!”

“別鬧了!”

——急著解決問題

“下雨了,老師說明天不能去郊遊了。”

“老師做的對,下雨郊遊很危險。”

“明天又要上課了。”

“學生就是要上課的。”

——只想著講道理、講邏輯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真正的“聽見”孩子,而是急於評價、急於講道理、急於解決問題。但是對孩子而言,被“聽見”,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當孩子的感受總是被否認或者忽略的時候,他們會感到難過和憤怒,慢慢的,就不願意說了。

04

上週有閨蜜電話我,向我求救,說他家娃就是不願意跟我分享學校的事情,有時候越問越不肯說,多問了,還生氣發脾氣,有時候還把她講話當“耳邊風”,理都不理她!閨蜜於是來向我請教,如何才能讓孩子願意跟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呢?

很多父母認為和孩子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要麼他不聽你的,把你氣個半死;要麼你吼破嗓子,甚至動用“武力”,最終憑藉與他力量上的絕對優勢而“取勝”。

但是,孩子並不是個來自外太空的“小怪物”,他們偶爾不可理喻,但大部分時間是可以溝通的,只是父母們要掌握技巧,循循善誘,才不會陷入親子溝通的“泥沼”,被無力感包裹。

首先,創造環境,做良好傾聽者

在每次去接孩子時候,見到他的第一面,不要急切問孩子學校情況如何,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跟班上老師或家長溝通下情況,從側面瞭解學校情況。

然後根據孩子心情,機動性選擇適合時間與寶寶們聊天,例如可以在放學路上或車上,可以在與孩子散步時候,可以在孩子睡前閱讀時間等,都可以輕鬆愉快製造談話氛圍,讓孩子自然隨意說,我們只要做好傾聽者就好。

很多時候,聊天只是一種發洩。想要孩子誠實地說出感受,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隻要“傾聽”,不要“說教”。積極傾聽是要父母理解孩子,跟孩子產生共情,讓孩子知道有他的爸媽在聽,有人願意接受他的壞情緒,分享她的喜怒哀樂。

“媽,XXX今天打我。”

“喔,為什麼?”

“因為我要玩恐龍,他不准我拿。”

“那你怎麼辦?”

“我就去玩別的了。”

“你怎麼不告老師呢?我不是教過你,人家欺侮你就去告訴老師嗎?你也可以跟他說,公用的東西大家都可以玩啊!媽媽不是跟你說過嗎?”

娃是否在幼兒園被欺負?一問就說“不知道”,那是為什麼?


如果是採取這樣的聊天方式,那麼肯定話題就此戛然而止。孩子最後一定是緊閉雙唇,不再多說一句。此時不妨繼續詢問:“這樣啊,那你心裡有沒有覺得很不舒服?”或者“那你還想玩恐龍的話怎麼辦呢?”

這時,你就會聽到他真正的想法:“還好啦!我想他先玩也沒關係,等他玩完了,我再玩就好了啊!”或是“我很生氣啊!所以我就跟他說:‘我不跟你玩了!’”

很多孩子是非常渴望聊天!卻常找不到一個可以聊天的大人。國際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在她的書裡給出過3個傾聽的小技巧,我覺得非常實用:

  • 用“哦”、“這樣啊”代替評價和建議;
  • 用“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願望”代替邏輯上的解釋。

用上這3個小技巧,一些生活中場景,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當然在說的時候,記得放下手上的事情,看著孩子的眼睛,用上揚的語氣來說“哦~”“這樣啊~”,讓孩子產生接著說下去的願望,而不是用敷衍的語氣打發孩子。

其次,跟孩子聊天也要注意溝通技巧

“房間裡亂七八糟,我數一、二、三,馬上把玩具收拾好!”

當父母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時,孩子很容易產生與父母對抗的行為。

“玩具沒有自己的家了,很可憐,我們能一起送他回家嗎?”

只有父母轉變姿態,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讓孩子的行為有期待中的可能。

“你給我停下來,誰教你這樣沒教養?”

大聲管教讓孩子顏面盡失,內心裡充滿反感和抗拒。

“公眾場合不能喊叫,不如我們小點聲說話,保護好我的小秘密,別讓人家偷聽啦!”

這樣對孩子說,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同時讓孩子知道正確的行為是什麼。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 · 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給他們無限關愛。”無數事實也表明,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命令姿態來跟孩子說話,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會缺乏主動性,容易養成懦弱的性格,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所以,在於孩子溝通中,我們少一點領導式、輔導式,醫生式的話語,少給孩子貼上標籤,跟多是與孩子進行具體式描述,鼓勵式的對話,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批判對錯,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蘊含自己興趣點和價值觀。

娃是否在幼兒園被欺負?一問就說“不知道”,那是為什麼?


同時很重要就是“蹲下來”,認真傾聽,不要打斷孩子的思路。你想想,當我們和一個成年人對話的時候,看著對方的眼睛很重要,因為能從眼睛中讀到許多言語之外的東西。同樣對孩子也是這個道理,瞭解是溝通的前提,“蹲下來”是瞭解孩子、進行良性親子溝通的第一步。

“蹲下來”只是一個肢體動作,但它卻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態從心裡放下來。而在和孩子平視的狀態下,我覺得更能夠了解他的內心感受,同時他也能感覺到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最後,學會提問,注意你問題方式

網上有位父親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什麼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鐘,只聊四個問題,就把家庭教育做得很好。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麼好收穫嗎?

4.有什麼需要爸爸幫助的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瞭解她心裡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麼;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含了很多關愛在裡面,事實上也證明很有效。

我們的孩子都是每個父母心頭肉,要知道每個父母都是孩子最好夥伴,既然是夥伴關鍵就要我們的家長不要俯視看待我們孩子,慢慢學會對我們孩子平等聊天,在改變中慢慢讓我們孩子張開他們罪,願意跟我們說!

我是幸福的恐龍麻麻,二胎寶媽一枚,中醫育兒和思維導圖的踐行者,定位在0-6歲的寶寶健康、情緒和習慣培養、教育上,與每位家長一樣心繫寶寶健康與成長,不斷追求自我實現和辣媽修養之道!

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科學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