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态过生活

文|以文悦己

加缪《局外人》: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态过生活

“他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他拒绝说谎……是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感到受到了威胁”,“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这个被加缪不吝赞美的人物出自他的经典传世之作《局外人》,他的名字叫默尔索,是历代文学经典人物中一个十分新颖、非常特别的存在。因为在默尔索这个文学人物身上没有以往文学经典中积极入世,执著进取的精神,而是一副淡然超脱,逆来顺受的消极姿态。

这样一个人物是如何造就《局外人》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并且在一经出版的情况下就轰动文坛,经久不衰呢?

加缪《局外人》: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态过生活

那是因为在这部短篇幅而成为大杰作,小规模却具有重分量的《局外人》中,加缪用一种独特的切入角度和简洁有力的笔触出色地表现了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同时非常生动形象地将“荒诞哲学”的经典形象投入到大众的视野,引发人类对共性荒诞命运的思考。

默尔索作为“荒诞哲学”的经典代表人物不仅将身处异己社会的那种虚无、绝望的荒诞之感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这一人物的悲剧性也将人类世俗和社会意识的荒诞揭露无遗。这两点正是《局外人》出彩于同类文学作品的有力证明。

《局外人》独具匠心的文学艺术魅力让我们惊叹和欣喜之余,更引发了我们对默尔索荒诞悲剧命运的反思。我认为默尔索自身荒诞不经的处世态度,和司法机关对其精神人格的无情虐杀,是引发其荒诞悲剧的根源。

加缪《局外人》: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态过生活

荒诞悲剧的内因:默尔索荒诞不经的处世态度造就世人眼中的认知假象

说实话,默尔索一开始给读者的印象是十分不讨喜的,因为他在亲情、爱情、友情中的表现着实令人大跌眼镜。他的处世态度完全颠覆了传统世俗意义上的价值观,从他的身上你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种超然的冷漠。

在亲情方面,面对母亲的突然离世,默尔索表现的相当平静,并且对这一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不便深感厌烦。在去养老院的路上和守灵的当晚他都睡着了;母亲被盖棺之前,他拒绝再看她的遗容;在给母亲送葬的路上,他因烈日直射而焦灼难奈;在母亲葬礼的整个过程中,他未曾流下一滴悲伤的眼泪;在料理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他就与女友亲热并看了喜剧电影。

母亲于他,似乎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一个不该占用他过多时间与精力的外人。

在爱情方面,默尔索对伴侣的需求似乎只停留下肉体的感官层面。他喜欢女友玛丽,但当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非常直接并肯定地回答不爱;当玛丽问他是否愿意和她结婚,他的回答是结不结婚都行。

玛丽他,似乎只是一个可任意替代的存在,一个象征女人的符号而已。

在友情方面,默尔索更是一副全然无所谓的态度。他不管雷蒙名声如何,就随口应承做他的朋友;他不管雷蒙是否居心不良,就帮助他给情妇写信;他也不管雷蒙是否行事过激,就答应给他提供不实的证词。

正是默尔索的这种不考虑任何利害关系的交友态度,让他沾染上了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又在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干扰下失手杀了人。

加缪《局外人》: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态过生活

从默尔索的这三种人际关系中看,他虽然与他们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却从来不把这些联系当回事,失去或者拥有这种联系似乎对他的生活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所以他的内心从未与世界发生过真正的联系,他犹如孤岛一样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一角,像是独立于这个热闹非凡世界中的局外人。

默尔索也不像世俗中大部分戴着面具生活的人,他完全遵循内心的感觉,就像加缪所说的那样,是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所以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真实而坦诚的,他的内心想法与外在表现是完全一致的。

正是因为他这种荒诞不经的处世态度让他在世人心中留下了一种极度冷漠的印象,以致于在后来的法庭审判中将他置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局面。相对真实和坦诚,也许人们更喜欢八面玲珑的虚伪,默尔索却从不知世故为何物,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要那样去做。所以在他犯罪以后,社会更有理由将这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排除在外。

所以,世人眼中的默尔索与真实存在的默尔索有着天壤之别。世人了解他的方式是默尔索的所作所为投射在他们心中的影像,真相对他们来说无关痛痒,他们愿意相信的就是真相,他们从来不曾了解的就是假相。所以,默尔索荒诞不经的处世态度造就了世人眼中的认知假象,也造就了自己的荒诞悲剧。

加缪《局外人》: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态过生活

荒诞悲剧的外因:司法机关对默尔索精神人格的无情虐杀致使真理无从申辩

如果说默尔索荒诞不经的处世态度是造就自己荒诞悲剧的内因,那么司法机关对默尔索的精神虐杀就是造就他荒诞悲剧的外因。在审判默尔索杀人的这个案件中,司法机关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默尔索的精神人格进行了无情的碾压和虐杀。

硬件方面,司法机关对默尔索的生活作风展开了大量细致的调查,包括他对待母亲的态度,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他与女友玛丽的种种交往细节,还有他随口应承雷蒙的那些事。而对于默尔索这件案子本身所涉及的种种事物,司法机关似乎并不感兴趣。

这种感觉就像一位公众人物出了丑闻,人们关心的不是丑闻本身,而是这位公众人物的日常行为习惯,人们更喜欢从事发人物的行为习惯去臆测事件发生的始末。所以司法机关越过了默尔索本人的说辞,越过了案件本身的种种要素,舍近求远地去通过默尔索在别人眼中的行为表现去探讨他的杀人动机。

加缪《局外人》: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态过生活

这样一来,默尔索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在守灵当晚睡觉,没有在母亲葬礼上哭,跟女友狂欢,跟名声不好的雷蒙交朋友等等一切,都成为他犯杀人罪的有力佐证。检察官通过证人们提供的一切关于默尔索的生活细节,对默尔索的精神人格进行大肆讨伐,并十分肯定默尔索犯下这样的杀人罪是早有预谋,并非意识不清醒。而事实是,默尔索当天的确是因为太阳的缘故,糊里糊涂地杀了人。

软件方面,在法院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将默尔索的身体判处死刑以后,还要派指导神甫说服默尔索在精神上对自己所犯的罪行进行忏悔,最终皈依上帝。神甫硬要默尔索在牢房的墙壁上看到上帝的面孔,硬要以默尔索父亲的身份自居,并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强制性地想要改变默尔索在临死前的种种想法,似乎只有默尔索痛苦流涕,悔不当初,他才肯罢休。

他说:“所有这些石块都流露出痛苦,这我知道。我没有一次看它们心里不充满忧伤。但是,说句心里话,我知道,你们这些囚犯中身世最悲惨的,都从这些黑乎乎的石块上看见过有一张神圣的面孔浮现出来。我们要求您看的,就是这张面孔。”

这就是整个法律机器的无情运作:当事人几乎没有说话的权利,成为被排除在外的局外人;真相来自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们口中所拼凑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大加渲染,使当事人成为一个完全妖魔化的存在;当事人不仅要在肉体上服从法律的审判,还要在精神上皈依并不存在的上帝。

加缪《局外人》: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态过生活

这所有的一切对于不谙世故的默尔索来说根本无力反抗,他只能任凭真相被埋没,真理被践踏。他以一种消极的姿态应对世间的一切,包括生死,包括尊严。他也不是完全不想反抗和逃避这一切,但形势逼人,他已沦为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荒诞悲剧的启示: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态过生活

在《局外人》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加缪透过默尔索内心深处的呐喊揭示了全人类都将面临一死的荒诞悲剧。正因为这种不可逆转的共性悲剧让默尔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释然了,也对强加在他身上的所有不公释然了。由此,他与这个世界和解了。

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而在此之前,默尔索一直以局外人的身份游离在这个世界的边缘,周遭所发生的一切在眼里犹如一幕幕虚幻的影像,他的心始终被虚无占据。默尔索认定人生的本质是虚无,并以虚无的态度应对人生,最终在这出荒诞悲剧中走向虚无。

加缪《局外人》: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以局中人的姿态过生活

既然人最终都要走向死亡,走向虚无,那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古圣先贤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过,我想这个问题也并非一两句能够说清楚。但至少有一点我是觉得是可以清楚明白的,那就是我们作为局中人的本质是无法逃避的,死亡也是无法逃避的,但这不代表人生在世的一切意义会跟随死亡一起覆灭。在我看来人生意义不是由死亡去定义的,而是由自己内心去定义的,而且只有认真活过,才有资格去谈论生死的意义。

不知生,焉知死。——《论语》

所以,在生而必死的人类共性悲剧面前,我们不妨以局外人的心态看人生,不必事事较真,过于执著;在每人只有一次的珍贵生命面前,我们不妨以局内人的姿态过生活,酣畅淋漓地体味人生百态,求得人生真义,最终功德圆满,死而无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