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加缪《局外人》: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26岁时,你在做什么?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诚然,很多知名作家都是这么做的。


1933年,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得势。一个刚进大学的年轻人参加了反法西斯运动,并于第二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做宣传工作。


1936年,这位年轻人写了剧本《阿斯图里起义》,意在反抗暴政。


1938年,他担任《阿尔及尔共和报》的记者,不久后任职《共和晚报》主编。此时的他高度关注社会问题,经常追踪旁听许多审判,其中不乏重罪法庭审理的特大案件。揭露社会现实、抨击法律不公的念头深埋在心底,他开始酝酿写一本书。


大概一年后,他开始动笔,并于1940年5月写就《局外人》,此时的他刚过二十六岁的生日。


加缪《局外人》: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1942年,小说《局外人》出版,第一版4400册,大获成功。报界、评论界对其高度评价:“一部经典之作,一部理性之作”、“站在当代小说的最顶端”、“出现在历史环节上完美而富有意义的作品”······他的名字“阿尔贝·加缪”响彻法国文学界。


事实上,《局外人》这部法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其故事情节十分简单。


小说主人公是一名循规蹈矩的小职员,用微薄的薪水供养着住在养老院的母亲。故事以母亲的去世为开端,讲述了主人公参加母亲葬礼,葬礼后邂逅女同事并与其有肌肤之亲,以及与身为男鸨的邻居成为朋友并帮其捉弄情妇从而得罪阿拉伯人。而情节上所谓的小高潮也无非是主人公在沙滩上遭遇阿拉伯人并与其产生冲突,并开枪将其射杀,从而面临审判。


加缪《局外人》: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然而讲到这里,也不过是本书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对审判的描述,才是小说的真正高潮,也是这本书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原因所在。


用一半篇幅描述的审判,是对司法邪恶性质的揭露,也是对法律机器残杀人性的抨击。而这一切,似乎与主人公是众人眼中的“异类”有关。生理上的需求常常会干扰主人公的感情,这是他在烈日当空的妈妈葬礼上未表露难过的原因,也是其在烈日当空的海滩上稀里糊涂枪杀他人的原因。然而,审判不是针对杀人案件,而是转变成了对主人公的“灵魂审判”。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荒诞的审判吧。


预审法官:你爱不爱自己的母亲?你是否信仰上帝?

庭长:为什么要把妈妈送进养老院?妈妈是否对被送进养老院这件事有怨言?

检察官:证人是否看见了被告人在葬礼上没有哭?被告人不知道妈妈的年龄?


他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不知道母亲的年龄,不想看母亲的遗容,在妈妈死后的第二天跟女人看电影、做爱,最后为了了结伤风败俗的纠纷就随便杀人······


辩护律师:说到底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亲,还是在控告他杀了一个人?

检察官: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一位母亲!


他们一天又一天没完没了地评论主人公的灵魂,所有的一切都在没有他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命运由他们决定,而他根本不被征求意见。于是,审判结果看起来也就非常好理解:庭长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要在广场上将他斩首示众。


在司法不公正的世界里,在一个对“异类”进行精神暴虐并置之死地的国家中,现在死与二十年后死没有什么区别。最终,每个人都会被判死刑。


田野上万簌作响,直传到我耳边。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水的气味,使我两鬓生凉。这夏夜奇妙的安静像潮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全身······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加缪《局外人》: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以上描述远远没有小说本身精彩,推荐大家感兴趣可以读一读《局外人》,探究下主人公到底是何等“异类”,以及体会下作者笔下的荒诞审判。


另外,主人公的遭遇不禁让我想起近来被全网删除的关于“发哨人”的采访文章,二者虽然相去甚远,却在本质上有点相似:当被剥夺了话语权时,当没有申辩的余地时,活着跟死了没有任何区别。


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在关乎性命的大事上,但愿我们永远不会成为局外人。


P.S 最近在读加缪的作品,会慢慢跟大家分享,感谢您以往的支持,我会加倍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