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鼠疫》:除了恐慌,我们能做什么?

馆员荐书 | 加缪《鼠疫》:除了恐慌,我们能做什么?

《鼠疫》 「法」阿尔贝·加缪 著,刘方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加缪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而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

1957年他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加缪的代表作品有《局外人》(1942年)、《西西弗神话》(1943年)、《鼠疫》(1946年)等。

《鼠疫》完成于1946年,1947年6月在巴黎出版,一经问世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深受读者欢迎,并获得了当年的文学批评奖,两年之内重印八次,共发行近二十万册。

《鼠疫》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北非的海滨城市奥兰,这是一个繁荣而平庸的城市,直到鼠疫的到来摧毁了这里的平静。因鼠疫的迅速蔓延,当局封锁了城市,奥兰成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围城。

如果要对哲学上的荒诞世界作一个典型的、形象化的比喻,那么,一个鼠疫肆虐、人的生存面临极大威胁的城市也许就是最有表现力的比喻了。加缪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象征,深化了他对荒诞世界的阐释。他说:“我试图通过鼠疫来表现我们所遭受的窒息以及我们所承受的威胁着人、将人流放的环境”。

在瘟神笼罩下,共同的厄运如此强大,以至于个人的爱情、思念、痛苦都已显得微不足道。久而久之,一切个性的东西都失去了语言,人们不复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和希望,只活在当前的困顿之中,逐渐习惯了瘟疫的境况。加缪认为,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是比绝望的处境本身更大的不幸。

馆员荐书 | 加缪《鼠疫》:除了恐慌,我们能做什么?

在加缪笔下,面对危难,不同的人物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普通民众从对疾病的恐慌到变得麻木;记者朗贝尔千方百计地想逃出去;商人乘机牟利,咖啡馆贴出“酒能杀菌”的广告招徕顾客……而另一些人——清醒的知识分子塔鲁;宗教人士帕纳卢神父;“微不足道,不显山露水的英雄,只有那么一点善良之心”的格朗;鼠疫的对头、作者的代言人里厄大夫,他们不是“老故事中的那种鼓舞人心的英雄”,却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与瘟疫做斗争,“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致于吞噬人心。”


馆员荐书 | 加缪《鼠疫》:除了恐慌,我们能做什么?

鼠疫最终结束了,“人类终于战胜鼠疫,港口燃起久违的绚烂烟花”,但“也许有一天,鼠疫会再度唤醒它的鼠群,让它们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而我们能做什么呢?——“一个人能在鼠疫和生活的赌博中所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在小说最后,加缪借主角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在今后,当‘恐怖之神’带着它无情的屠刀再度出现之时,那些不甘心慑服于灾难的淫威、把个人痛苦置之度外的正义之士,一定会做些什么。因为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永远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在眼前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让我们铭记加缪的哲思,在困境中领悟,与危机搏斗,与瘟神抗争,并坚信,曙光一定会再临。

馆员荐书 | 加缪《鼠疫》:除了恐慌,我们能做什么?

本文插图选自上海图书馆藏近代期刊中发表的木刻版画作品,依次为:

《封面木刻》,发表于《万岁》1943年第2卷第2期

《护士》,发表于《中华画报》1944年第2卷第2期

《一日力不足 一日食不足》,发表于《青青》1933年第1卷第5期

木刻版画发祥于中国,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大力倡导“新兴版画运动”,推动了木刻版画在近代中国的革新与繁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登载木刻版画的文艺画刊,如《艺苑朝华》《刀与笔》《画阵》《木刻艺术》《现实版画》《胜利版画》《大众画刊》《战斗美术》……等等,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上述资源均可在上海图书馆《图述百年——中国近代文献图库》中查阅

馆员荐书 | 加缪《鼠疫》:除了恐慌,我们能做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