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專注力差,可能是早期“壓力源”埋下的隱患,父母如何調整?


引言:

許多家長經常問:“我的孩子為什麼一刻也不肯靜下心來?為什麼專注力這麼差?”如果你是一名教齡豐富的老師,你應該會有這個發現,不論哪個年級的學生,班裡面總有幾個特別好動的孩子,上課坐不住,不認真聽講,甚至影響了班裡其他的同學。

如果你也是一名被孩子的專注力所頭疼的家長,那你需要認真思考下孩子的行為,孩子可能在用一種你不喜歡的行為引起周圍的重視,來達到滿足自己內在需求的目的。

兒童專注力差,可能是早期“壓力源”埋下的隱患,父母如何調整?

一、為什麼兒童會出現專注力差的行為?

1、可能是早期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

哭泣是孩子在嬰兒時期為獲得父母的關注所採取的唯一方式,當嬰兒啼哭時,他(她)希望能第一時間得到父母的回應。但往往有很多父母都認為小孩子哭泣不要緊,多哭哭甚至可以練練肺活量,抱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在聽到孩子啼哭時不會馬上抱起小孩,不能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哭泣的孩子認為“我發出哭泣的信號,父母便會關注到我並及時給我回應,父母的關注可以給我安全感,讓我認為世界是安全的,我是被愛著的”,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回應,那孩子的需求就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孩子對外界的感情更多的是恐懼,對父母沒有信任感,這樣就會導致孩子長大後越來越好動,專注力不夠。

兒童專注力差,可能是早期“壓力源”埋下的隱患,父母如何調整?

2、父母的焦慮影響著孩子的行為

當家長感到焦慮並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時,孩子也感受得到同樣的焦慮。孩子不善於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在感知到外界所帶來的焦慮時,會通過不正確的外在行為來表現自己的情緒。這些外在行為包括但不限於好動、專注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3、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影響

研究表明,兒童所感知的早期壓力源還包括一些外在環境,如父母經常性吵架,分居甚至離異;被同齡兒童排擠甚至校園暴力;看到或經歷家庭暴力,被當成出氣筒;學習成績不理想,不被老師重視等等。

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所感到的壓力也不同,但相同的時,當孩子在接收外界壓力所帶來的焦慮情緒時都會出現情緒不穩定,易激怒,好動等症狀。

兒童專注力差,可能是早期“壓力源”埋下的隱患,父母如何調整?

二、面對孩子好動的行為,家長如何調整?

1、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照顧好孩子更重要的時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安全依戀關係的建立最重要的階段是0-3歲,0-1歲時父母要做到有求必應,要及時準確地接收到孩子的信息,並滿足孩子;

1-3歲要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歸屬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有規律的生活,在孩子面前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這樣孩子才更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兒童專注力差,可能是早期“壓力源”埋下的隱患,父母如何調整?

1、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

家長要始終記得夫妻關係應排在親子關係之前,良好的夫妻關係是一切關係和諧的基礎。0-6歲是孩子的情感最豐富的階段,他(她)們所看到的所有場景都會在腦海中留下印象。快樂的與悲傷的情緒,友好的與不友好的情緒,都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當中,當孩子感到外在友善時,便會輕鬆自在,反之則會焦慮不安。

夫妻之間的矛盾是十分正常的,要避免因矛盾而造成爭吵,甚至家庭暴力。孩子雖然不懂父母親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氣氛以及父母的情緒就足以讓孩子明白一定是有什麼不好的事情。

兒童專注力差,可能是早期“壓力源”埋下的隱患,父母如何調整?

2、父親的教育同樣重要

近幾年,“喪偶式”教育似乎成為每個家庭的常態,大部分家庭都是由一個缺席的爸爸和一個嚴厲的媽媽及一個焦慮的孩子所組成,忽略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研究表明,經常與爸爸一同玩耍的孩子在成長中表現得會更加勇敢、果斷,更加自信,更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無論男孩女孩,和爸爸保持良好親子關係的孩子都更容易獲得安全感。

兒童專注力差,可能是早期“壓力源”埋下的隱患,父母如何調整?

總結

照顧好自己情緒的父母自然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做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並給孩子足夠的愛,善於傾聽孩子的情緒。

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有十足的安全感,不會輕易感到焦慮,也就會減少不當的情緒表達。(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