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西湖美景,美名天下扬。在江苏有一县,也素有水乡西湖之美称。这个县叫建湖县。听这名字,也跟水有关吧。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建湖县全境大部分地处里下河平原,地势平坦低洼,为江淮平原“三大洼”之一,到处沟河纵横、圩区棋布,长堤环绕、绿树掩映、呈现一派水乡风光。传统物产有“稻麦柴蒲藕”“鱼蟹鳖贝虾”,素称“饭稻羹鱼”之乡。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建湖县隶属于江苏省盐城市。之前的时候叫建阳县,因与福建省建阳县同名,取建阳镇、湖垛镇首字改今名。县境西部是一片湖荡湿地,是鱼虾、野禽天然栖息繁衍场所,也是出产菱、藕等水生植物的好地方,水产品和水禽资源丰富。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尤其在该县蒋营镇小沙庄境内,湖荡中有蚬河、莫河、林上河、钱沟河、安丰河、新舍河、溪河、涧河、城河等9条河汇于一岛——龙珠岛,形成“九龙戏珠”之奇观。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提起这九龙口,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传说尧舜时有一条恶蟒经常兴风作浪、残害百姓,惊动了玉皇大帝派九条青龙同恶蟒展开殊死搏斗。搏斗时,形成了9条河的痕迹,这9条河呈辐射状汇聚一小岛——龙珠岛,故称“九龙口”。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建湖境内有一塔称为朦胧古塔,位于宝塔镇境内射阳河、北塘河、西塘河等重点航道交界处,始建于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系苏北地区目前唯一的原貌保存较好的千年古塔。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夜巡军营,信马由缰无意闯入敌营后被追,催马逃逸途中跳入一枯井藏身,随即有蜘蛛在井口织网覆盖,敌军追至枯井见井口蛛网料定井中无人,致使李世民获救。后李派人在井口建塔取名“朦胧塔”即“月下蒙龙”之意。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历史上的建湖(盐城西北乡)曾是渔盐兴盛、经济繁荣的地方。朦胧塔地处重要航道交汇处位置得天独厚。明清以来四周十分繁华一直是盐阜地区乃至苏北的重点水运交通中心、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淮剧是江苏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而建湖是淮剧的故乡。自古以来盐淮地区的盐工、船工、农民、渔民在劳动过程中习惯随口唱田歌、秧歌、牛歌、号子以吐积气以鼓劲力经长期传唱衍化形成若干民间小唱。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清嘉庆前后起,盐淮逃荒者多以云板击拍沿门清唱民间小唱行乞,谓之“门叹词”。建湖冈西人李玉花等人受徽班影响,约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诞生“盐淮小戏”。建湖上冈石桥头《吕氏家谱》是淮剧追根溯源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例证。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建湖是中国杂技之乡,史称“十八团”杂技。县境内草埝口汉墓群出土的画像石刻中所表现的“百戏”画图,真实记载了“十八团”艺人表演情形,是我国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盐、阜、淮、宝地区同属江淮方言区,但由于水土差异,素有“南蛮北侉”之分、“水腔旱调”之别。唯有居于盐淮交界处的建湖地区语音纯正,四声分明,既无“旱调”之硬,也无“水腔”之软,使它自然而然地成为淮剧念白的基本语言。

江苏一县,是淮剧故乡,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乡西湖之美称

建湖县有传统名小吃建湖藕粉圆。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此藕粉圆圆滑透明富有弹性柔软细嫩呈咖啡色。馅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枣、瓜子等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经济学家费孝通品尝后在报刊上撰文评价称之为"珍品"。

参考资料:《建湖县志》等。喜欢文章,请点关注、 收藏或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