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政治強人張居正,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一個好漢需要三個幫

明代政治強人張居正,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一個好漢需要三個幫

文 / 希言

張居正,明代政治強人,能強到什麼程度呢?

皇帝不僅聽他的,他的母親也聽他的,而且用來制衡首輔的太監也聽他。這樣離皇帝最近人和國家最高權力機構,都歸張居正統管了。

但事情並非這麼完美,有得必有失,站在權力巔峰的張居正,因其強勢的政治手腕和特立獨行的態度,讓他成了孤家寡人。

擔任首輔的十年時間,以一人之力強行推動改革,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希望實現自己的宏圖偉業,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明代政治強人張居正,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一個好漢需要三個幫

明朝中葉,社會腐敗已經深入骨髓,皇族、王公、勳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大量佔奪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

貴族大地主的瘋狂掠奪,殘酷剝削,讓農民的生活極其艱苦。

有歌謠:“一畝官田七鬥收,先將六鬥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為田追租未足怪,盡將官田作民賣,富家得田民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

佔有全國一半納稅土地的地主還拒不繳稅,讓國家的收入破敗不堪,國庫日漸空虛。

據史料,洪武年間,夏秋二稅,米2473萬石,麥471萬石。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賦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買囑書吏,隱匿賦稅,政府每年公徵米2216萬石,麥462萬餘石。嘉靖後,稅收更降到米1822萬餘石,麥462萬餘石。嘉靖三十年,各邊餉銀達525萬兩,修邊、賑濟等所需又800餘萬兩,兩項合計約1300萬餘兩。而正稅、加派、餘鹽販賣,加上其他搜刮,總共才900餘萬兩。

供政府運轉的錢糧快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張居正指出,存在五大積弊:“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認為“致理之遣,莫急於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明確把“核吏治”當作“安民”、“治理”的前提。

他一開始就圍繞“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等方面,大刀闊斧進行整頓,以刷新振舉“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的頹風。

明代政治強人張居正,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一個好漢需要三個幫

改革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但是,改革觸動了大地主階級和豪門貴族的根本利益,改革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這種孜孜不息,挺然為之,披荊斬棘,殺出一條生路來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後人欽敬的。

但是,封建社會已經到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沒落晚期,不論什麼樣的改革和改良,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腐朽的制度如下墜的物體,只能加速度地滑落,而非人力所能逆轉。這也是舊中國徒勞的改良主義者最後逃脫不了失敗的根本原因。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亡,掌政十年,以君臨天下的態勢,沒有同志,沒有智囊,沒有可依賴的班子,單槍匹馬,把整個中國倒騰了個夠,心力交瘁,享年五十八歲。

他活得比同齡人都短命,王世貞六十四歲,耿定向七十二歲,李贄七十五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