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佔有優勢的陳友諒是如何敗給朱元璋的?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眾多傑出人物。尤其是朝代更替,天下大亂之時,更是豪傑輩出。不過,能成就霸業的也只有一位。元末時期的陳友諒和朱元璋都有問鼎中原,一統天下的實力,但船強兵多的陳友諒卻敗給了當時實力相對弱小的朱元璋,讓人不禁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明明佔有優勢的陳友諒是如何敗給朱元璋的?

那麼,明明佔有優勢的陳友諒是如何敗給朱元璋的?

從兩人的出身來看,一個出身貧農世家,一個出身打漁世家,都處在社會的底層,承受著元末統治階層殘酷的壓榨,革命意識都很強烈,都有出人頭他,成就一番霸業的雄心壯志。

再從兩個人的發跡來看:陳友諒以其毒辣的行事作風,從小小的黃蓬起義開始,隨後加入紅巾軍,一路升遷至義軍統帥,並於1358年至1359年間,先後率軍攻克安慶、南昌、高安、衢州、上饒等地,成為雄踞長江流域的豪傑;朱元璋從收到湯和的來信開始,加入郭子興的義軍,憑藉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當積累到一定實力,朱元璋帶著自己挑選的二十四猛士,先後在安徽、蘇南西部和江西三地開疆拓土,佔據南京,並迅速發展成與陳友諒割據勢力接壤的一方豪傑。

明明佔有優勢的陳友諒是如何敗給朱元璋的?

然後來看下兩人佔據的地理環境。陳友諒佔據長江流域上游地帶,朱元璋處在下游地帶,在地理位置上陳友諒具有順水而下的優勢。但陳友諒並沒有染指上游的巴蜀地區,所以在對下游的優勢時,顯得並不明顯。儘管雙方的控制區都是沿著長江和支線水系分佈為主,但朱元璋所控制的流域還是大於陳友諒。朱元璋不僅有長江、贛江可用,還觸及到了元朝的大運河一段,可以方便地將更多物資和兵力快速集中投送到需要的地方。不同的地理位置其經濟發展又有所不同。陳友諒所處的兩湖、荊楚地帶,山地居多,平原較少,可用於打仗的糧食資源並不富裕。朱元璋所處的地帶,在歷史上都是較為富庶的農業出產區,打仗拼消耗,朱元璋是耗得起。

明明佔有優勢的陳友諒是如何敗給朱元璋的?

最後,朱元璋所控制的地區也更有利於自己獲得先機的軍事技術。朱元璋的部隊通過河流的延展,可以在淮河流域、浙江西部等地,收穫蒙古色目人群留下的各類技術成果。靠著佔據江南富庶地帶,實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戰術,讓朱元璋從中後期開始,擁有了其他普通軍閥勢力所不具備的先進軍事力量。

與之相對的陳友諒的地盤,就無法同朱元璋的兩淮和江南相比。其集團掌握的核心技術就是造船。但這些船隻往往為了增大規模而被建造的非常笨重,基本只能夠在風浪較小的內湖活動。與龐大的船體所不匹配的,是異常低效的風帆動力系統。以至於在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盡發精銳,率大軍六十萬向朱元璋進攻時,因其鉅艦笨重,不能進退自如,被朱元璋的火攻戰術徹底擊潰。自此之後,陳友諒便退出逐鹿中原的歷史大幕。

明明佔有優勢的陳友諒是如何敗給朱元璋的?

綜上來看,陳友諒的實力在客觀上其實並不佔有多少優勢,再加上陳友諒在民心爭取方面,又不如朱元璋,最終在物資、技術、人力等綜合實力的長期比拼中漸落下風,最後潰敗而退出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