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儒學之“五經”》

在中國儒學文化中的《經》都是由孔老夫子整理、刪改、編輯過的東西叫做《經》!經不僅有經典(當然其中也有部分糟粕)的意思,也有思想指導,人文倫理的東方智慧!經、史、子、集是中華文明以“書本形式”流傳下來的見證。

以儒釋道醫、儒釋道禪為代表的中華文明其中的一個“儒家”,代表作就是四書五經!雖然現代中國許多人認為這是腐朽落後的東西,但老夫和志同道合的學者們也要繼承發揚其精華處,同時批判糟粕,以茲國人“不忘根本”。。

五經第1.《易經》:乃五經之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根源(文化有著作,文明沒有著作;文化屬於官方,文明屬於人民)。易經最初叫《易》,至周朝(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春秋時期經孔丘研究整理才被後人奉為《易經》,具體內容太過複雜,一般人來說都是“天書”,以後慢慢詳解。。。

2.《詩經》:周文王姬昌、姬發父子推翻商紂王(名子辛、帝辛)後,為表彰獎勵各大功臣,分封了71個諸侯國,加上自己國都京畿之地一共形成了72個“聯邦政府”,以取“72地煞”之意!詩經乃當時民間詩文詩歌的作品記載(篇數有311、305、306篇說法)。詩,是由詩人通過成熟精煉的表達優雅的階段!

3.《書經》:指的就是《尚書》!在先秦(秦代以前),說詩僅指《詩經》;說書僅指《尚書》;說江僅指長江;說河僅指黃河!比如黃河的支流“渭河、洛河”當時就叫“渭水、洛水”。。。西周初,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叔叔周公姬旦制禮作樂,表達了其政治含義和思想來源。周代是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結束,以後的朝代在實際意義上都是帝王專制的奴役時期(奴隸社會)!近代把奴隸社會排在封建社會以前,那是後世的統治者故意的顛倒黑白。西周的政權以“民本思想(即與之西方後世的民主思想接近)”為主體,而且還是第一個以德治國的範本!這也是在法制社會出現以前的第一個徳制思想國家!(法制社會的在中國第一倡導者是東周戰國末期的代表韓非子,他提倡人性本惡,需要嚴峻的法制法律治理規範人民,這與當時四處發生戰爭的背景前提密不可分) 以德治國、民為邦的思想在《尚書.泰秦》和《尚書.蔡仲之命》表現得淋漓盡致(有興趣者收索)。。。

4.《禮記》:又曰《三禮》,分三種,a.《儀禮》,精華部分大部分,講得是倫理道德與行為規範;b.《周禮》,就是周代的管制體制與各級別官員的禮儀待遇(大部分都是糟粕,形成了後世的高低貴賤、尊卑分別、真龍天子與草民百姓)。禮,不僅是一個禮制道統,而且它直接構成了官吏與平民百姓間的階層關係,隨著後世的年代,這種兩級分化的矛盾已經固化得猶如寒冰堅鐵!c.《禮記》,主要解釋禮儀的具體細節與內容,包括《大學》、《中庸》和《樂記》!《禮記》的缺點是太過繁雜的儀式與鋪張浪費。

5.《春秋》。乃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記錄國史的書名。被孟子稱為“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它成為後來約束政治社會的一個基本範本。與《春秋》相仿的著作是左丘明著的《左傳》,前者是“經(史料記載)”,後者是“傳(小說)”。

《五經》是儒學傳統的一個代表,在《四庫全書》“經、史、子、集”裡有著重要地位,也是中華文明裡儒家不可或缺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