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我為什麼不讀易經,只讀聖經、五經、道德經?

我為什麼不讀易經,只讀聖經、五經、道德經?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

有人說《周易》(又稱《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不過它也是我國最久遠、最神秘、最難解的古籍之一。《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其中《易經》分上下兩經,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傳》是對《易經》爻卦的解讀,後來孔子也作《易傳》歸入《周易》。

《易經》是世界上唯一由符號和文字共同組成的書,是一本卜筮之書,是由《易經》之前上古時期多部古籍編纂而成的一本古籍。不過在它之前的古籍均已失傳,《易經》因其符號難測在秦朝焚書坑儒的大火中倖免於難。千百年來,古今中外成千上萬專家學者及愛好者研究解讀《易經》,沒有一人能識得其廬山真面目。當然《易經》除了符號還有少量文字部分,其文字部分也有幾句非常著名值得記住,例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

我讀《周易》,不讀符號只讀文字,主要是讀後面《易傳》部分的文字。因為符號讀不懂,別人的解釋五花八門也不一定符合原意,就不勉強去讀了。從《易傳》來看,《易經》是講天地人變化之道的,講天道規律、地道法則、人道準則,也即《論語》中所說的“性與天道”。

據《論語》記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也。”意思是說孔子當年帶學生時對“性與天道”問題很少論及,學生聽了也不能理解。那時孔子還年輕,還沒達到“知天命”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孔子晚年如飢似渴地研讀《易經》之秘傳本《易象》(後世失傳),並作《易傳》,編纂《五經》,把自己對“性與天道”的思考融入進去。

另外,老子作為周朝圖書館館長也讀過《易象》,也是博覽群書之人,他留下的《道德經》就是論述何為“道”,以及如何依道行德,是講“性與天道”的“五千精要”。

還有世界上最暢銷的一本書,世界上最著名的經典著作《聖經》,把天道和人性闡釋得既深刻又形象,而且用文言文向白話文轉化時期的漢語文字翻譯過來,不用再翻譯就可以自己閱讀。

所以我覺得,與其花時間精力去啃《易經》這塊“硬骨頭”,還不如踏踏實實地去讀《聖經》、《五經》和《道德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