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安:打通城市精細化管理“最後一公里”

<table> 寶安:打通城市精細化管理“最後一公里”

寶安航城後瑞社區的城中村改造後,大大改善了市民生活。何俊 李文 攝

/<table>

2月19日,寶安區六屆人大常委會一一六次主任會議研究決定,將28件代表建議合併為《關於進一步提升寶安區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的建議》,並確定為區六屆人大五次會議重點建議。

該建議主要聚焦城市綜合治理、城中村升級改造、垃圾分類、城市景觀規劃等方面,提出整合“數字化城管”和“管控通”兩套系統,在城中村完善居民自治模式、對垃圾進行減量分類和按量計費等建議。

代表們認為,寶安區政府要以當好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先鋒樣板城區為目標,堅持聚焦城市管理服務難題頑症,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面貌,有效提升市民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

城市綜合治理▶▶資源整合,提升基層治理工作效率

在深圳特區內外一體化建設初期,寶安區城管局創新引入“數字化城管”系統,實現了城管工作效能提升。隨著基層管理的網格化,另一套系統“管控通”上線,覆蓋基層綜合整治工作,包括安全生產、市容環境、治安消防等方面。

這本是兩個提升效能、方便管理的系統,效果卻有折扣。基層工作人員發現,兩個系統在職能、信息採集上存在交叉重疊的情況,使市容環境方面工作效率低下、資源打架。

為更有效地進行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整合資源,馬勳權等10位區人大代表提出:對兩套系統進行資源整合。

“我們發現,‘數字化城管’隊伍人員只巡查、採集問題案件,卻不負責整改,而‘管控通’隊伍巡查、整治一肩挑。”馬勳權等人指出,兩個系統的採集信息與職能重疊,於是建議將“數字化城管”的職責納入“管控通”,整合整治隊伍,將整治效率最大化。

隊伍整合後,多出來的那些人怎麼辦?可將“數字化城管”信息採集員實質性下沉,納入社區治理體系中。

在馬勳權看來,“數字化城管”信息採集員僅負責信息採集、案件督辦,職責能力有限。為了提高基層治理效能,可將信息採集員下沉至社區及基礎網格,充分發揮其豐富的案件督辦經驗、核查結案體系知識,與網格隊伍分別協助社區的市容環境提升、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基層整治工作效率。

除了解決基層工作人員工作效率問題,寶安區居民的生活訴求也得到了代表們的廣泛關注。其中,隨著建築施工噪聲汙染投訴日益增多,噪聲汙染已成為困擾居民的一大“頑疾”。居民呼籲,從源頭上減少建築施工噪聲的產生,還居民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

對此,鍾家武等8位區人大代表建議,應該根據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強制要求各建築施工單位必須配備隔聲設施,如固定隔聲屏或移動隔聲屏等。政府要嚴格依法核發建築施工噪聲排放許可證,督促施工單位合理安排施工時間,依法在顯著位置公開施工信息。

此外,政府要積極向上反映,建議上級修訂《深圳經濟特區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條例》,增加“施工單位必須在現場施工區域內配備實時音像設備,用以現場取證”的規定,對建築施工噪聲汙染中“按照正常作業時間開始施工但是因生產工藝要求必須連續作業的”“搶修、搶險、應急作業的”等不明確的情形進一步細化,並加大噪聲汙染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城中村升級改造▶▶完善居民自治模式,進行物業化管理

作為深圳的人口大區,寶安區560萬常住人口中有208萬人居住在27.6平方公里的城中村,人口密度高達7.53萬人/平方公里。城中村呈現出數量多、面積廣、人口密度大、硬件設施欠賬多、市容品質不高等特點。

城中村治理是寶安城市環境提升的重要一環。2017年以來,寶安區計劃分批次對全區465個城中村開展“雙宜小村”創建工作,讓城中村“看得見月亮,憶得起鄉愁,留得住記憶”。

但是,寶安區的村中村治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鍾燕紅等10位區人大代表的建議《關於加快我區城中村升級改造解決城中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建議》說到,以沙井街道為例,轄區城中村存在三大隱患:一是存在建築安全隱患。老舊屋村普遍存在牆體破舊、危房現象嚴重的問題,加上排水設施落後,極易發生內澇,造成牆體倒塌和電線電纜短路等。二是存在消防隱患。大部分老舊屋村缺乏整體規劃,普遍存在道路狹窄、消防設施薄弱等問題。三是存在治安隱患。老舊屋村成為低收入群體聚集地,人員流動頻繁,居住人口複雜,治安條件差。

“要讓居民參與到城中村的治理中來。”鍾燕紅等人建議,完善居民自治模式,定期召開城中村改造方案宣講會,或由工作人員上門宣傳,充分徵求居民意見;在整治提升中,讓居民參與建設和監督;改造項目完成後,讓居民參與驗收和評價。

城中村改造完成後,其管理模式也需要進一步完善。鍾燕紅指出,對於配套設施相對完善、有一定規模的城中村,可採取依法選聘物業企業,對城中村進行物業服務;對於不具備實行物業企業服務條件的城中村,可由社區居委會代表社區居民,依法與專業服務企業簽訂委託管理和服務合同,專業服務企業按照合同的約定提供服務和收取報酬。

此外,促進城中村產業升級改造也是其中的關鍵。“要打造城中村產業轉型升級樣板,拓展位於城中村的科技園區,引導轄區城中村加大整改創新創業的力度,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優惠政策。”鍾燕紅說。

垃圾分類▶▶減量分類、按量計費,實現建築垃圾資源化

垃圾分類是生活小事,也是民生大事。2019年10月12日,寶安區召開調研會議時提到:2019年1月至9月,寶安區垃圾分類處理總量達15.49萬噸,呈逐月上升態勢,是2018年同期的2.43倍。寶安日產生活垃圾逾4000噸。

為推動垃圾分類,近年來寶安區相繼出臺了《寶安區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實施方案(2017—2020)》《寶安區進一步強化措施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和分類工作方案》,目前已實現了垃圾分類全域覆蓋。

但是,寶安區的垃圾分類依然任重道遠。在俞朝暉等4名區人大代表看來,目前還存在垃圾分類太多、垃圾桶設置不合理的情況,要做到垃圾減量分類。

“目前總的分類為四大類,其中可回收垃圾又細分為玻金塑紙。混合放是居民常有的放置方式,垃圾桶分類多,會讓居民群眾望而卻步,居民極少願意在試點垃圾桶前一一按類投放。”俞朝暉等人建議,可精簡分類,合理設置垃圾桶。在執行層面可回收垃圾只設置一個垃圾桶,不建議細分為玻金塑紙,精簡居民在垃圾投放時的程序,提高居民按類投放垃圾的積極性。

區人大代表羅維、穆林認為,寶安居民在投放垃圾時,基本沒有做到分類投放,主要是因為生活習慣難改變、分類普及不到位、廚餘垃圾難處理、分類體系不完善。

如何加強垃圾分類,打造綠色寶安?羅維和穆林建議建立獎懲機制,由福海街道牽頭試點,探索生活垃圾隨袋徵收和“按量計費”模式,鼓勵市民垃圾分類減量,統籌分段實施生活垃圾按量計費。同時,通過加裝攝像頭、垃圾袋分類、二維碼溯源等方式強化監管,嘗試建立垃圾分類社會系統,加快解決垃圾分類監管難、處罰難、參與率低的問題。

在提高垃圾處理水平方面,可由福海街道試點廚餘乾溼分離處理,以推廣信息化監管手段的方式實現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科學管理。同時,由福海街道加快推進轄區內垃圾投放點、中轉站的升級改造,總結推廣滲濾液無汙染化處理經驗。

區人大代表文瑞其也認可提高垃圾處理水平的必要性。在文瑞其看來,大量的建築垃圾堆積成山,“垃圾圍城”成為了制約寶安發展的問題。

“寶安區建築廢棄物處置手段單一,近兩年平均資源化率不足10%;僅有2個年處理能力100萬平方米的綜合利用廠運行且利用率不足。”文瑞其建議,實現建築垃圾資源化,建設街道級建築垃圾攪碎場,以高標準、高起點將建築垃圾破碎、篩分、除鐵等工藝處理後的再生骨料加工成透水磚、再生砂漿等符合國家標準的環保建材產品,將建築垃圾變廢為寶。

文瑞其還發現,寶安區內的城中村居民整體素質參差不齊,一步到位落實垃圾分類工作難度較大,“城中村租戶多、流動性大,可挖掘樓棟長優勢,通過引導和動員樓棟長做垃圾分類督導員,讓樓棟長帶動出租戶一起垃圾分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