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如果有人问我们印象最深的家禽,大家多半会脱口而出:鸡。

从考古学研究成果来看,中国人饲养鸡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鸡,距今约5000年

在古代封建王朝,鸡的地位很高,被人们尊为 “阳鸟”,是昼与夜,光明与黑暗的传唤者。尤其重要的是,鸡能为人类带来光明,祛除邪恶黑暗,因而导致了古人对鸡的尊崇与膜拜,也诞生了诸如闻鸡起舞、金鸡独立、鸡犬不宁等成语词汇。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一群养鸡场的鸡

下面就跟笔者一起来看看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吧!

金鸡报晓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金鸡报晓

古人很早时就把鸡和太阳联系在一起,殷商王朝的甲骨文中 “日”字就是画一个圆圈(太阳),圆圈的下方是一只鸟(鸡),其含义不言自明,即:鸡鸣日出也。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把鸡、猪、牛、羊、马、狗排在一起,并称为六畜,六畜的排名是这样的:

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

初三为羊日;初四为猪日;

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

初七为人日。

鸡被安排于初一,与鸡鸣日出有直接关系。古人心目中鸡地位高的另一个表现是,祭祀天地时,除用 “三牲”外,鸡也可以上桌。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唐代的十二辰陶鸡俑

后来有儒家学者们还总结了鸡的“五德”:

头顶红冠,文也;

脚踩斗距,武也;

见敌善斗,勇也;

遇食能让,仁也;

按时报辰,信也。

这明显是把鸡进一步人格化,赋予其君子的美德。

鸡的神话传说

世上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呢,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中国古人对此的解释是,鸡本是天上的神鸡,因为犯错被玉帝贬下凡间,索性带着妻女定居在河南信阳的鸡公山,生儿育女繁衍开来,公鸡司晨,母鸡下蛋,从此人间便有了鸡。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河南信阳鸡公山美景

古书里说,鸡一叫,妖魔逃。民间关于鸡能驱邪祛祟之说,最早源于汉代的一篇故事:

相传东海之滨的桃都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上有一只天鸡,树下住有神荼和郁垒两位神,他们手执苇索,专捉夜间外出扰民的恶鬼。桃树上的天鸡五更啼叫,天下雄鸡跟着打鸣,人间恶鬼皆消失得无影无踪。

晋代的古书《拾遗记》中也有一则关于神鸡的古代传说,称其为 “重明鸟”。大意是说:

上古时代,尧还是君主的时候,有祗之国献了一只巨鸟,其状如鸡,双睛犀利,利爪能搏击猛兽,于是妖鬼邪恶皆不能为祸,百姓虔诚膜拜。后来重明鸟飞上天了,一去不复返,百姓们担心妖魔鬼怪再来祸害人间,就把重名鸟的形象画在门上,或雕刻在木板上,此后就演变成保家护宅的“门神”,流行于全国。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传说中的重明鸟可能是凤凰

到了宋代,鸡的门神形象逐渐被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形象所取代,这一形象就沿用至今。

其实,这里的重名鸟,就是鸡,古代的神话很多是古代先民根据生活经验对一些形象神格化的产物,我们知道,鸡是蝎子、蜈蚣等害虫的克星,或许,古人就是因此觉得鸡是可以祛除邪魔的,进而演化出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魔不能为害。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现代门神图案

根据历史记载,在古代南方的不少驱鬼仪式上,施法的巫师常会戴着鸡形帽子和假面具,后来,又简化为“抱鸡在胸”或者以鸡血施法。

鸡的信仰

远古至今,鸡文化的丰富内涵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婚丧嫁娶到生老病死,几乎无处不在。现择要介绍如下:

1.报喜鸡

中原地区,婚礼时,男方到女方迎亲,会送女方家雄鸡、雌鸡一对,寓意夫唱妻随。豫西一带,若生第一胎若为男时,女婿要怀揣大公鸡赶往岳父家报喜。

2.驱邪鸡

河南和山西等地,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贴《鸡王镇宅图》,用以辟邪。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现代人做的迎春鸡

山东南部,春节前夕,妇女们用彩色碎布缝一种叫 “迎春鸡”的小饰物,立春那天给孩子戴在身上,寓意驱邪纳吉。

3.招魂鸡 (又称引魂鸡)

在民间葬礼上,鸡还有个很大的作用就是招魂。一般在出殡队伍上,会把公鸡放在棺材上,据说是借用鸡的辟邪属性,使出殡路上的鬼对之退避三舍,顺利导引死者平安抵达地府。这种鸡叫做“引魂鸡”。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的葬礼上,也会使用公鸡,不过他们的公鸡不是为了引魂,而是为了驱鬼,仪式结束后,一般要把鸡给杀了。

4.杀鸡结盟

古时候人们义结金兰时,结拜仪式上会杀公鸡取鸡血滴入酒内,共饮 “鸡血酒”,其寓意是取鸡勇于拼搏之热血,鼓壮怀激烈之豪情,以达患难与共、肝胆相照、逢凶化 “吉”之 目的。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

5.鸡卜

因为鸡是有灵性的,故而鸡头、鸡骨、鸡舌、鸡肝、鸡蛋等等也都有了某种灵性。我国不少地流行用 鸡头,鸡骨、鸡舌、鸡肝、鸡蛋等占卜的习俗。如占卜的结果显示为凶兆,便忌讳得很,往往改变日程,不敢违拗神意。这种鸡骨占卜的习俗从汉代开始就有了。

6.鸡毛信

古代驿站,凡传递特急信件者,便在信件背后插上三根鸡毛,谓之 “鸡毛信”,相当于现代邮政的EMS。驿站见此信后必用快马昼夜不停地奔往目的地。如果你是八零后,小时候肯定读过鸡毛信的故事呢。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连环画《鸡毛信》封面

鸡的禁忌

既然鸡在古代老百姓心目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相应的,凡是鸡身上发生的异常现象就被视为不祥之兆,相应产生了一些与鸡有关的禁忌习俗,比如:

1.牝鸡司晨

汉朝时,吕后亲政,唐朝时,武则天参与国政,民间都有人散步有牝鸡司晨,借此揭露女性政治家称帝的野心。常规来说,公鸡打鸣,母鸡下蛋,但是如果母鸡也像公鸡一样打鸣,古人就会觉得很奇怪,以为是凶兆。 《尚书》里就说:母鸡代替公鸡的打鸣家族必有灾祸。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电视剧《大明宫词》里的武则天

在中原地区,还把家里母鸡报晨作为凶祸临门之兆,会死人或带来不祥的厄运。遇到这样的情况必须将这母鸡立即杀掉,然后焚香禳解一番,以求消灾免祸。

其实,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母鸡打鸣不过是一种生物学里的性反转现象,压根和吉凶没有关系,这是古人的一种迷信。

2.黄昏打鸣

江苏地区,有忌讳公鸡傍晚打鸣的习俗,据说是黄昏打鸣兆有火焚之灾,二更天里打鸣,须防盗贼。二更天鸡鸣防盗,或者还有合理性,但黄昏打鸣何以能与火灾相联系起来呢?或许是因为鸡可以报晓,带来太阳,也是鸡与火光有着神秘联系的俗信观念的反映。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一只打鸣的公鸡

这个也是迷信,因为的确有时候公鸡身体不舒服了爱叫几声没啥奇怪的。

3.不卖鸡蛋

佤族人不愿向外人出售鸡。一方面,他们是为着留给自己做驱鬼仪式用的,另一方面,还因为它是禁忌,怕出卖后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丰富的鸡文化,从“打鸣”到“辟邪”,解读中国传统民俗里的鸡

一群佤族人在过节

总结:鸡是十二生肖里唯一的家禽,又因为鸡同“吉”谐音,在古人心目中,鸡一直是驱邪避凶的存在,从而产生了很多与鸡有关的习俗,而且全国各地的风俗还各不相同。上面我只是罗列出了一部分与鸡有关的风俗,应该不止于这些,光鸡作为食物的习俗,如宫保鸡丁、叫花鸡等等,其背后的文化,几天都说不完,本篇就暂时不涉及了。笔者未尽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指出并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

《中国风俗大观》

《民间禁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