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後腿”、”想轉行”?銀行業員工薪資又被平均了

對於“上班族”來說,工資是一個永遠逃不掉的話題。到了上市公司年報季,各行各業的薪酬少不了拿來比較一番,各種薪酬排行榜也層出不窮。很多人感嘆自己“拖了後腿”、“被平均”,甚至想以此為指南跳槽,其實大可不必。

在一向被認為是高薪代表的銀行業,大家感嘆著銀行居然可以平均日入幾個億的同時,一些薪酬平均數的統計卻令不少銀行基層員工“欲哭無淚”:上市銀行高管薪酬從20多萬到400多萬不等,銀行員工人均薪酬從20多萬至60多萬不等。但在這些數據背後,還是有櫃員表示自己每月稅後到手才3000多元,不少員工驚呼“可能進了一個假銀行”。

其實,一些統計數據會受各種影響而出現偏差,首先平均數可能無法反映真實情況,銀行員工會因所處地域不同和職級崗位的差異而造成薪資相差較大,平均薪酬的結果其實缺乏可比性。而上市銀行高管的薪酬其實也會因各種統計上的原因而“失真”,比如不少銀行高管的報酬除了年報中所公佈的薪酬外還有一部分延期報酬,一些銀行會選擇之後發佈補充公告進行公佈。

從歷年情況來看,這可能完全顛覆目前的高管薪酬排行榜。所以一些銀行薪酬排行榜作為參考來說或許意義並不是太大。

銀行基層員工:每年都“被平均”

隨著2019年上市銀行年報出爐,銀行員工的薪酬也公之於眾。

根據Wind以及各家上市銀行年報數據統計,2019年銀行員工人均薪資超30萬元。截至4月29日,人均薪資排在前列的有浙商銀行、招商銀行以及中信銀行,人均薪資分別為60.29萬元、53.67萬元以及48.22萬元。中農工建交五家國有大行人均薪資均在40萬元以下。

數據一出,不少網友開始“憤憤不平”,表示“自己可能在假銀行工作”,“差的30萬找誰要”,“永遠被平均,永遠拖後腿”,“去掉一個領導工資,平均值就可以下來很多了”......

對此,藍鯨財經也採訪到幾位銀行業內人士。

某國有大行地方支行員工表示,每年“底層員工”都會“被平均”,這種平均對底層員工來說沒有太多意義。某城商行員工表示,還是分級別來算平均數比較科學。

不過,也有人表示看好。某股份制銀行總行員工稱,平均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銀行業的平均薪酬還是較高的,另外,還能比較出各家銀行在人力方面的付薪水平。

高管薪酬:多家銀行分次披露

除了銀行員工平均薪資成為熱議話題以外,銀行的高管薪酬也是亮點之一。日前,有多家媒體將已披露2019年年報的銀行高管薪酬拿出來做了個比較。不少人注意到,股份制銀行高管的薪酬遠高於國有大行,有股份制銀行行長的薪酬達到460萬元。

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股份制銀行行長級別中,平安銀行行長鬍躍飛稅前報酬466.04萬元,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稅前報酬465.83萬元,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稅前報酬457.93萬元。

難道460萬就是非國有銀行高管薪酬的“天花板”嗎?

其實仔細一點就可以發現,在不少銀行的年報上,都會在薪酬說明底部註上一句話:本行履職的執行董事、職工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的稅前薪酬總額仍在確認過程中,其餘部分待確認之後另行披露。

由此可見,部分銀行年報中披露的高層薪酬並不是其全部薪酬,如果加上後續披露的薪酬,那麼排名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梳理各家銀行年報和披露方式可以發現,目前上市銀行披露高管薪酬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方式是在年報中一次性披露全部薪酬。

第二種是在年報中披露部分薪酬,於次年下半年的《董事會決議公告》中披露“上一年度高級管理人員薪酬結果”,該做法在國有大行中較為常見。比如,工商銀行於2019年8月的《董事會決議公告》中公佈了“2018年度高級管理人員薪酬結果”。

第三種則在年報中披露部分薪酬,待薪酬正式確認之後,再補充公告披露其餘部分。即在年報中披露薪酬後,又於次年發佈了高管薪酬的補充公告,披露高管薪酬的其餘部分。

比如,在平安銀行2019年年報中,該行就提到,本行履職的執行董事、職工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的稅前薪酬總額仍在確認過程中,其餘部分待確認之後另行披露。2018年該行年報中也採取了此種披露方式,該行2018年年報顯示,董事長薪酬為477.7萬元,但在2019年9月,平安銀行發佈《2018年年度報告補充公告》顯示,該行董事長2018年度稅前薪酬其餘部分為454.7萬元,將以上兩部分報酬數據相加則是超過了900萬。

由此看來,有些銀行的高管薪酬可能遠不止年報上披露的那個數字,等各家銀行披露完補充公告之後,現有的薪酬排行榜可能將被完全顛覆。

本文源自藍鯨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