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娃吵架,為什麼大的要讓小的?父母如何當好一個公平的裁判?

家中有二胎的的父母肯定有遇到倆孩子吵吵鬧鬧或者做錯事。父母都是如何處理呢?是要求大的讓小的還是各打五十大板?父母該如何當一個公平的裁判?

倆娃吵架,為什麼大的要讓小的?父母如何當好一個公平的裁判?


孩子也愛找替罪羊

其實,這裡不得不提一個現象。這個現象不僅僅存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就是找替罪羊的現象。

有些家庭雖然只有一個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不小心做錯事。會推卸給爸爸或者媽媽。就拿我自己的孩子來說,這段時間孩子放假在家,為了孩子的健康,我們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但是,有時候發現孩子在偷偷看iPad,我就質問她誰允許她這麼做。孩子的本能反應就是拉她旁邊的人下水。理由都是,爸爸允許我看的,我幫奶奶做家務,奶奶獎勵我看的。都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的錯。

倆娃吵架,為什麼大的要讓小的?父母如何當好一個公平的裁判?


再看有兩個孩子之間,如果孩子做錯事情,孩子總是相互推諉,很少有孩子願意主動承擔錯誤。

這如果要說是人的本能其實也不為過,孩子的這些把戲父母早就明白,可是越是要孩子承認錯誤,孩子可能偏偏就不願意。所以,有些媽媽在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爭吵就會用"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人都有份"先懲罰了再說。先來一頓打罵再說。

但是,這樣孩子之間還是會有矛盾,嚴重的還會導致手足交惡,父母可能永遠都處理不好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

舉個例子,我朋友和她弟弟至今關係都非常差。用她的話說,自己不當扶弟魔,也絕對不認這個弟弟。瞭解之後才知道,原來她父母是在當年的計劃生育制約下還好不容易得了一個男孩。從小家庭就是重男輕女,小時候弟弟做錯了事情,姐姐第一個受罰。姐姐也從此記恨弟弟,姐弟倆從小就不和睦。長大後,我朋友靠自己的努力混得不錯,她弟弟就不行了,生活屢屢受挫。朋友非常冷漠,拒絕幫助,甚至劃清界限。其實,她也知道父母難做,總惦記著過得不好的那個孩子,但是父母越是這樣偏心,她就越不願意幫助弟弟。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也許能左右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父母不能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培養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一旦孩子長大,小時候父母的不公平待遇,反而會讓血緣之間在長大後越離越遠。

所以,親兄弟成仇人不是危言聳聽。父母偏袒一個孩子,父母的差別對待,或者把教育二娃的責任推卸給大寶,這些都是會破壞兩個孩子的關係。他們長大後可能不會把對方當兄弟或者姐妹對待。

倆娃吵架,為什麼大的要讓小的?父母如何當好一個公平的裁判?


什麼樣的孩子之間容易發生矛盾

稍微理智一點的父母就會知道,在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的時候,指責任何一個都是不對的,但是又不能什麼都不做。如果兩個孩子打架,無論誰先動手,被打傷的那個肯定被當成弱者,又或者父母會對孩子說,你們兩個動手都不對。不僅僅是孩子之間會相互怪罪,父母遇到的這樣的事情也會怪罪孩子,要不怪罪大的,要不一起怪。可是,父母有沒有想過本質上是誰的問題?

倆娃吵架,為什麼大的要讓小的?父母如何當好一個公平的裁判?


很顯然孩子之間問題的根源就是父母

我觀察過很多孩子之間的爭吵,當然前提的我們大人之間本身有很好的默契,不會因為孩子的事情有任何偏袒。

同樣的一個孩子,和不同孩子相處。有的就一定會發生爭吵,有的就可以相處很和睦。調查對象中孩子的年齡相仿最多不超過1週歲。而且,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這就很有意思了,是什麼樣的孩子不容易和其他孩子爭吵?

按場景來說,在自己家也就是主場的孩子比較不容易和來他家做客的孩子吵架。從性格來說越外向的孩子越不容易和其他孩子吵架。從性別來說男女搭配更不容發生矛盾。

現象有千千萬萬,但是本質上如果這個孩子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是盈而有餘的他更願意分享,孩子覺得自己所擁有的是安全的,就不容易生氣或者和對方打架。

說得現實一點,孩子覺得玩具也好零食也罷給其他孩子自己的那份不會少了或者沒了。分享就變成很樂意的事情。

倆娃吵架,為什麼大的要讓小的?父母如何當好一個公平的裁判?


從這個簡單的道理父母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愛是否盈而有餘?

如何做一個公平的父母

父母肯定是愛孩子的,但是父母不一定能對每一個孩子給予相同的愛。因為愛有時候也會受到當時的經濟、環境影響,父母只能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儘量平衡兩個孩子的愛。

一對夫妻在決定生二胎之前,要讓大寶明白爸爸媽媽有了弟弟或者妹妹之後對他的愛不會變少,即使夫妻之間非常希望有二胎但是在言語上不要表現得太迫切,因為不當的表現會讓大寶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爸爸媽媽才再要一個孩子,是因為自己的錯。

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到時候,指責任何一個孩子,其實就是在指責自己,指責自己作為父母不夠好,嘲笑孩子,其實就是嘲笑自己,攻擊孩子也就是攻擊自己沒有做好父母的責任。所以,一切的根源最後落到了父母身上,做好父母就等於處理好了兩個孩子關係的一半。給孩子足夠的愛,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兩個孩子都在3週歲以上,在發生爭吵的時候,父母儘量不要介入,不要參與孩子之間的"戰爭"。如果父母覺得情形不對可以找其他的方式分散孩子們的注意力。父母把孩子之間打架的負能弱化了,再通過平等的方式組織孩子之間把問題解決了,這種方式孩更容易接受。

其實,孩子吵架打鬧都是正常的現象,父母不必要求大娃做好榜樣,小的謙讓大的。既然無法做到絕對公平,就要給孩子灌輸手足情和家庭責任的觀念。

倆娃吵架,為什麼大的要讓小的?父母如何當好一個公平的裁判?


人生最後真正能相伴的不太可能是父母,比親子關係更重要的就是手足情,希望每一個二胎家庭都能處理好兩個孩子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