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为何五次对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礼?留“治隆唐宋”碑

康熙帝与明孝陵:清朝推翻了明朝,清朝康熙皇帝却亲自来南京拜谒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而且是三番五次。康熙皇帝究竟是在作秀,还是另有隐情?

走进明孝陵,过了金水桥和文武方门,便看见了一个红墙青瓦的建筑碑殿。碑殿建于康熙年间,现存有5块碑。

  正中的一块就是康熙手书的“治隆唐宋”碑,碑下有只驮碑龟趺。

  "治隆唐宋"四个字是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谒陵时所题,是康熙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誉。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亲自拜谒了明孝陵,拜谒时行三跪九叩之礼。

康熙帝:为何五次对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礼?留“治隆唐宋”碑

▲明孝陵“治隆唐宋”碑

康熙帝:为何五次对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礼?留“治隆唐宋”碑

▲西边的纪事碑记录了康熙第三次谒陵的情形

为何康熙帝会为朱元璋立碑?

  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种说法是,康熙此举是为了笼络汉人。清兵入关之后,江南的汉民读书人多有不服,时刻企盼着“抗清复明”,经常聚众到东郊的明陵去吊唁哭庙,所以康熙到南京后祭奠明孝陵,还题写了“治隆唐宋”,安抚人心。

  不过,也有人认为:“康熙二十年,就是康熙帝首次拜谒孝陵的前三年,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被平定。两年后,台湾又被收复。至此,清朝的对内统治基本稳定,康熙首次谒陵可说是在他志得意满的背景下进行的。汉人的支持远没有"三藩"之乱期间重要。而之后的几次谒陵,清王朝更是日趋强盛,满汉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如果说要笼络,康熙不必如此称颂朱元璋,更不必每次行拜见皇帝的三跪九叩大礼,低下战胜者高傲的头颅。”

  所以康熙对朱元璋的称颂应该是发自肺腑的。但无论是出身、经历、性格、治国理念等,康熙和朱元璋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什么使得英雄惜英雄呢?

康熙帝:为何五次对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礼?留“治隆唐宋”碑

一个原因,很有深意。作为外来民族入主中原,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家国理念的深入,也使得位于中原地区的人们对于落后的游牧民族文化、理念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即便强大如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国家强盛之时,国家疆域更是史无前例,南征北战,鲜有败绩。但是即便是崖山之战能将南宋小皇帝逼得蹈海而死,而后建立帝国。但是他却实施了对各族人民群众实行种族等级制度,也正是这种所谓的等级制度以及对人们的横征暴敛,最终也导致了元朝不过百年而亡。

康熙帝:为何五次对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礼?留“治隆唐宋”碑

而清朝入关伊始,所采取的高压政策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更是让其入住中原的数百年间,仍有反抗势力。而反抗势力做打的旗号无一不是“反清复明”,意图恢复明朝正朔。

那么又要如何改变人们的这种固定化的认知呢?堵住这悠悠众口?作为继任者,康熙帝、乾隆帝在继续实行高压的文字狱的同时,祭祀也便顺利成章的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康熙帝:为何五次对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礼?留“治隆唐宋”碑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古人将祭祀放到与战争相同的地位,也更能看出祭祀的重要性,而作为胜利者,王朝更替,江山易主也便自然要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地位寻找正朔的来由。由此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也便成为了最好的正朔出处。大明灭元,取得正统认可,而大明王朝之亡,则亡于李自成,而非大清;大清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乃是顺应天道,驱除逆寇也便成为了祭祀的最终目的。

康熙帝:为何五次对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礼?留“治隆唐宋”碑

而这一切的实现,也便可以通过祭祀明孝陵这种“友好而带有鲜明目的性”的举动来实现。而作为龙兴之地的江南,更作为大明王朝的拥蹙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显然是最为合适合理的。这些有着最为坚定的明朝遗老遗少的地区人们,也在眼见两位帝王的三跪九叩之后,被其感动。“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而两位帝王则通过这种祭祀更是获得了 “礼文隆渥,踰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的称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