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盛金控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國盛金控(002670)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二、核心競爭力分析

(一)證券業務核心競爭力

1、全國性佈局和區域網點優勢

截至報告期末,國盛證券共擁有21家分公司、242家營業網點,在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設有分支機構,分支機構數量在行業中居於較前位次。國盛證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國重點城市設立業務管理總部,基本形成“立足江西,輻射全國”的業務格局,全國性服務與營銷渠道基礎良好。

2、服務江西區域經濟具有比較競爭優勢

截至報告期末,國盛證券在江西省內設有105家分支機構,覆蓋全省所有縣級行政區,江西省內分支機構數排名第一,區域競爭優勢明顯。國盛證券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己任,發揮研究優勢,為省內各級政府提供了大量地方發展研究報告,提升省內實體經濟發展水平;通過設立江西投行部、委派專業投行人員在金融局掛職、資本市場宣講、科創板摸查培育等多種方式,不斷提升江西省內資本市場發展水平和企業治理能力,為後續省內企業更快地通過IPO、併購重組等方式走向資本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得到省內地方政府及企業客戶的高度認可。國盛證券在服務江西區域經濟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競爭優勢。

3、金融科技具備後發優勢

當前,證券行業金融科技產品已經比較成熟,但技術壁壘還未形成。國盛證券通過持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抓住後發優勢,完成了多個信息系統和金融科技產品的上線,並同步開展智慧網點、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業務領域的探索。

報告期,國盛證券完成智能審核平臺一期建設,集成OCR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金融科技關鍵技術,成為行業內首家實現非現場開戶實時智能見證審核的公司。國盛證券“全渠道智能客服平臺”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金融電子化》雜誌社“金融科技渠道創新突出貢獻獎”,並在相關評選活動中獲得“金融科技賦能先鋒獎”、“中國證券公司傑出金融科技獎”、“年度最具科技創新力券商”等稱號。

4、靈活的機制體制優勢

國盛證券經營機制體制靈活,激勵機制具有市場競爭力,業務轉型迅速、改革效率高,能夠及時調整戰略方向應對市場變化,在當前市場不斷變化、行業面臨轉型的時期,具有市場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強的優勢。

5、證券研究業務良好的品牌口碑

證券研究業務是國盛證券現在和未來的重點戰略業務,研究所自2018年初成立以來實現了快速發展。

2018年研究所分倉收入排名大幅提升50名、增速行業第一;2019年研究所月均分倉收入躋身行業第一梯隊。

國盛研究所研究方向實現全產業覆蓋,報告期組織的資本市場年會、峰會等系列策略會參會機構投資人數量和上市公司數量眾多。報告期研究所首次參加新財富評選,獲得“本土最佳研究團隊”第7名、“最具影響力研究機構”第7名等團體獎項,並有13個研究團隊、3個銷售團隊入圍。建築和工程、金融工程、電子、計算機、醫藥研究團隊和華北、華南銷售團隊更是取得了前三的成績。國盛研究所成立不足兩年,從無到有,現已躋身行業前列,在業界逐漸形成良好的品牌聲譽。

(二)投資業務核心競爭力

本集團管理層具有豐富的股權投資和投資管理經驗,積累了廣泛的市場資源;投資團隊長期堅持行業研究,時刻跟蹤行業變化,投資專業化程度較高,同時投資團隊持續跟蹤項目投後經營情況,為已投資企業提供增值服務,有效控制投後風險;集團目前已經搭建了人民幣、外幣股權投資平臺,完成多個項目的投資並取得較好的投資回報,為未來業務對接或配合打下良好基礎;期內新增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為開展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業務創造條件。

(三)金融科技業務核心競爭力

極盛科技的核心管理及業務團隊具有豐富的海內外證券、互聯網、計算機方面工作經驗,具有專業化的競爭優勢。本集團擁有證券、投資等多種業務,可以為極盛科技提供豐富的業務場景。極盛科技通過整合集團旗下的科技力量,圍繞集團各主體業務需求,利用“金融+科技”雙輪驅動,堅持專注賦能,可以形成較強的技術生產力。

三、公司未來發展的展望

(一)未來發展戰略

公司通過內生式與外延式雙向發展,以“資本+創新”為雙輪驅動,逐步構建起了以“證券為核心,投資為紐帶,科技為支撐”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各業務板塊在金融領域的作用,實現資金、技術與資產的有效鏈接。公司著力打造“賦能實體經濟、助力科技創新”的核心能力,將公司建設成為專業、創新、開放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

(二)2020年度工作規劃

2020年,世界經濟下行風險進一步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加大,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增長帶來重大負面影響,一季度國內GDP下降6.8%;中美貿易談判雖已達成第一階段協議,貿易摩擦有所緩和,但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同時,隨著國內資本市場金融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資本市場投融資功能不斷完善,對外開放步伐逐步加快,證券行業頭部集中態勢持續發展,行業轉型升級加速,給中小券商差異化發展帶來挑戰與機遇。

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及公司經營狀況,公司明確2020年將著眼長期佈局,優化業務結構,加強內部管控,激發內生張力,凝聚發展合力,在嚴控經營風險的基礎上,推進各項業務健康發展。主要工作計劃如下:

1、證券業務

證券業務將堅持既定市場定位和經營策略,穩步推進各項子業務協調發展,加快向財富管理轉型,並持續強化創新力、競爭力和執行力,以戰略之穩,應對行業之變。

(1)投資研究業務

證券研究業務是國盛證券現在和未來的重點戰略業務。2020年將持續增強投研能力,鞏固和開拓公私募基金客戶群,加快進入銀行理財子公司等潛在客戶的有償提供諮詢服務渠道,搶佔外資市場藍海,形成“賣方+買方市場”的業務協同效應。

研究業務為其他業務賦能將成為未來工作重點。2020年將深入挖掘研究所與其他業務協同產生綜合效益的潛力,通過已邁入行業前列、具有知名度的研究團隊,推動投資銀行和傳統經紀業務全面發展,形成對公司有粘性的客戶端和有國盛特色的產品端,為向財富管理轉型提供堅強支撐。

(2)經紀與財富管理業務

經紀業務將繼續線下強攻,把爭攬機構客戶和高淨值客戶作為中心任務。2020年將通過加強學習交流,保持分支機構對市場的敏感性和對客戶需求的瞭解度,提升其服務客戶的綜合能力。針對高端客戶群,確定“圈層營銷”指向;針對專業投資機構客戶聚集的經濟發達地區,實現客戶群體全面覆蓋。主抓增量的同時也將努力盤活存量客戶,吸引其增量資金,發展為高淨值客戶。在已經完善的分公司佈局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營業網點建設,推動業務模式轉型,加快營業部向“客戶入口”轉變,實現零售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

公司堅定向財富管理轉型,並將創設自有產品作為起步標誌。“財富管理、產品先行”,為客戶構建資產配置方案,以多元化的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是財富管理的核心。在保證合規性的前提下,公司將不斷篩選和引進對客戶有吸引力、在市場有競爭力的產品,同時將加快自創產品步伐,強化內部協調與合作,爭創出獨屬於國盛的品牌產品。

(3)投資銀行業務

把握新《證券法》修訂帶來的機遇,抓住全面推行註冊制、鬆綁再融資政策的重要時間節點,力爭在保薦業務實現突破。債券承銷方面,重點擴大金融債規模,提高公司債承銷排名,突破短期公司債,鎖定客戶滾動發行;擴大與資質齊全券商特別是頭部券商的合作,承攬高評級債券,實現以量補價。通過優化激勵政策,加強內部協同,不斷提高承攬和承銷能力,豐富項目儲備、加快項目落地速度。公司將嚴控信用風險,嚴格執行投資銀行內部控制指引,謹慎對待承做承銷項目,嚴格執行門檻准入。

(4)其他方面

按照既定策略在控制風險的同時穩步發展投資與交易業務,提高收益率;在嚴守合規底線、堅決把好風險關的前提下發展資本中介業務;持續推動資產管理業務向主動管理轉型,構建以資產配置為核心的主動管理投資業務體系,以資產證券化業務作為新的創利目標,專注於開發供應鏈ABS類項目和CMBS/REITs類項目(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優質物業),以優質項目打造競爭力,形成資管業務新的發展點;以商品期貨為基礎,金融期貨為主導,以期貨經紀業務為獲客抓手,藉助公司橫向協同優勢,對產業客戶、機構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穩步發展期貨業務。

繼續線上優化,把發展金融科技和科技為業務賦能作為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加大信息化及隊伍建設投入;強化“合規創造價值、人人合規、合規從我做起”的合規文化建設,加強內部檢查宣導,形成合規風控人人踐行的氛圍;持續優化隊伍結構,圍繞公司向財富管理轉型的戰略持續推進扁平化管理,儘可能壓縮行政管理成本。

2、投資業務

投資業務是公司戰略業務,公司將持續穩步推進投資業務健康發展,繼續儲備優質投資項目、引入優秀投資人才、加強投後管理。

2020年公司投資業務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私募股權投資逐步成為投資業務重點工作。弘大嘉豪將積極開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產品募集工作,包括特定項目專項基金及母基金。未來弘大嘉豪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自身及證券業務投行部積累的項目資源發行更多基金產品,不斷擴大資產管理規模,投資更多優秀企業;同時通過與專業機構合作,匯聚投融資資源,吸引優質項目和合作夥伴,提升公司投融資服務能力、資本市場服務能力,擴大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和品牌力。在拓展基金投資業務的同時,弘大嘉豪也將不斷完善基金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風險控制,不斷提升投資團隊的投研能力。

3、金融科技業務

結合集團業務發展情況,為加強成本控制,公司將推進極盛科技業務整合優化,包括:繼續發展已上線證券業務相關的金融科技產品,強化核心技術骨幹團隊的戰鬥力,加強與證券業務合作的緊密性及技術支持的實效性;減少持續投入且未見回報的創新性業務嘗試,控制成本。未來,公司將根據金融科技行業發展情況及公司業務情況綜合調整極盛科技業務規劃。

(三)未來重點資本支出計劃

2020年公司無重大基建擴能類項目投資計劃。

(四)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應對措施

報告期,影響本集團業務經營活動的風險主要有政策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訴訟風險等,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政策風險

政府從保障相關行業健康發展出發,持續頒佈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隨著本集團所處行業的發展,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政策也在不斷調整、完善。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範性文件的變化可能會影響本集團業務的經營模式和競爭方式,導致本集團業務經營發展存在不確定性。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入,本集團面臨的國內和國際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2、經營風險

(1)宏觀經濟波動風險。本集團所從事的證券、投資等業務均與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如果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可能對本集團的主營業務和盈利水平造成一定影響。在國民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也在不斷調整,該類調整將直接影響本集團所處行業經濟形勢,並可能造成本集團主營業務盈利能力波動。

(2)證券業務經營風險。本集團證券業務涉及證券經紀、投資銀行、自營投資、資產管理等,經營狀況與宏觀經濟及資本市場發展狀況關係緊密。市場波動和不利的金融或經濟狀況會對經紀業務產生不利影響,打擊投資者投資信心,證券市場存在活躍程度持續低迷的可能。不利的金融或經濟狀況和證券市場政策調整會導致承銷保薦及財務顧問業務在項目數量及規模上明顯下降,進而影響投資銀行業務收入。自營投資、資產管理業務存在市場研判、投資品種配置操作不當引致的風險,進而對本集團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及流動性造成不利影響。另外,隨著國際局勢不斷變化,中國經濟的發展從高速進入中高速發展新常態,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入,本集團證券業務經營也面臨挑戰和壓力,包括業務創新發展複雜化、產品多元化和經營國際化的挑戰;行業頭部集中態勢持續發展、行業轉型升級加速也導致本集團證券業務經營面臨壓力。

(3)投資業務經營風險。本集團投資業務包括集團內各主體對外投資和以下屬子公司為運營實體開展的投資及投資管理業務。股權投資存在投資退出和資金流動性風險。直接投資業務的投資週期較長,在此期間直接投資項目難以退出,而我國資本市場與發達資本市場相比仍存在退出方式較為單一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直接投資業務的經營風險。投資管理業務受私募投資市場融資端、投資端景氣度雙重影響。近年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不確定性導致私募股權市場出現募資困境,這也對公司私募股權業務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4)金融科技業務經營風險。科技研發能力是金融科技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金融科技研發高度依賴於人才技術的水平,因此金融科技行業具有研究開發時間長、前期投入成本大、技術更新迭代快等特點。

本集團金融科技業務面臨研究成果不能及時轉化成市場化的產品、無法持續對科技研發進行投入或未能及時跟隨行業技術變化等帶來的不利影響。

3、管理風險

(1)操作風險。操作風險通常包括因集團內部流程缺陷、信息系統故障、人為失誤或不當行為、交易故障等原因而導致的風險,也包括集團外部發生欺詐行為給集團造成損失的風險。儘管本集團在各業務領域均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制度,但任何內部控制制度均有其固有限制,可能因公司規模擴大、新業務新產品推出、更加複雜的業務流程、內部及外部環境變化、當事人認知程度不夠、執行人不嚴格執行制度、從業人員操作不當、從業人員主觀故意、突發事件等,使內部控制機制的作用受到限制甚至失去效用,產生財務上與聲譽上的損失,從而造成操作風險。

(2)人才流失和人才儲備不足的風險。本集團所在的證券、投資等業務均是知識及人才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本集團通過較為完善的薪酬、培訓及激勵機制,培養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忠誠度,在保持原有人才結構的基礎上,廣泛吸引業內優秀人才加盟,為公司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面對行業未來日趨激烈的競爭,不排除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存在優秀人才流失的可能,從而對本集團的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同行業間的激烈競爭、行業創新業務快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對相關行業專業人才的爭奪,本集團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

4、訴訟風險

另見本報告“第五節重要事項十二、重大訴訟、仲裁事項”。

針對上述風險,本集團已(擬)採取的風險防範對策和措施如下:

1、密切關注各類政策變化,根據最新政策及時做出反應並進行相應調整,將政策性風險對本集團各項業務經營活動的影響降至最低範圍內。

2、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框架,包括但不限於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健全的風險管理治理架構、可操作的風險管理制度、量化的風險指標體系、可靠的信息技術系統、專業的人才隊伍、有效的風險應對機制,將風險控制在與本集團風險偏好相匹配的範圍內,支持各項業務穩步發展。

3、制定《投資管理制度》《投資管理細則》以及基金管理相關制度,從制度、流程層面提升投資業務規範,持續採取措施提高投資決策科學性、決策執行和投後管理有效性。

4、持續提升本集團治理水平,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制度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提高企業凝聚力、管理有效性、作業標準性,降低人才流失率和操作風險發生率。同時重視內部審計、稽核監察,做好事後糾偏,有效控制管理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