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故事:埋藏与地下上千年的花山谜窟,竟隐藏着多个谜团


探秘故事:埋藏与地下上千年的花山谜窟,竟隐藏着多个谜团

大家好,欢迎大家阅读今天的《探秘故事》。提到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百慕大三角、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等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神秘传说,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当然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也流传着许多的谜团,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有关“花山谜窟”的流传,在“花山谜窟”的身上也是伴随着众多的未解之谜。

探秘故事:埋藏与地下上千年的花山谜窟,竟隐藏着多个谜团

2001年10月,在安徽省黄山市,一位当地农民在清除花山淤泥时,惊奇的发现花山石窟群并非天然而生的溶洞,而是巧夺天工的人工开凿洞窟,内壁上人工凿痕整齐美观清晰可辨。地质学家根据洞内35号石窟中一条5厘米的石钟乳,初步考证花山谜窟群可能始建于1700多年前的晋朝。是目前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品位最高、谜团最多、面积最大的古石窟遗址,与国内许多著名的天然溶洞相比,花山谜窟并非天然生成的溶洞,而是古人巧夺天工而成。

探秘故事:埋藏与地下上千年的花山谜窟,竟隐藏着多个谜团

走进35号石窟宛如走进了一个地下宫殿,石窟里洞内套洞,洞下有洞,结构怪异。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这深176米,总体面积12000平方米的人工石洞里,既无壁画又无佛像,石窟岩壁上当年的早痕印记,至今依然清晰如初的整齐美观,洞内还能看见清澈见底的潭水常年不枯。如果继续前行,一个45度左右的坡面宽15米,长30米的大斜面,让人叹为观止,更巧的是这个大斜面的坡度,正好是石窟外面山坡的坡度。

探秘故事:埋藏与地下上千年的花山谜窟,竟隐藏着多个谜团

在古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花山谜窟的开凿工人,是凭借什么仪器准确判断出斜面开凿的知识点及其坡度的恰到好处呢?在大家对此都抱有疑问的同时,在花山谜窟群东侧的歙县烟村,人们又发现了36座古石窟,面积达数千平方米,也同样是古代人工开凿而成。两处石窟群紧邻 形态相近,在令人叹为观止的黄山72峰脚下,又出现神秘的72窟,原本就疑团重重的千古奇观 又疑上加疑。关于花山谜窟人们引发了各种猜想,目前仅就为什么开凿如此大规模的石窟,相对比较成熟的猜想有徽商屯盐说、皇陵说、功能转化说、采石说、环保巢居说、屯兵说等。

探秘故事:埋藏与地下上千年的花山谜窟,竟隐藏着多个谜团

1、徽商屯盐说 是指自古以来徽商的足迹遍及天下,其中尤以明清朝大的营商最为有名,而古徽州的对外运输渠道即为新安江,这些石窟可能是因为要存放大量的货物需要而开凿。

2、皇陵说 是指花山谜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如此浩大的工程凭个人和民间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当然是由皇家来开凿,并且自古以来古徽州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古言生在苏州,玩在扬州,葬在徽州,这里民风淳朴,水文地理优越,其适合于建筑皇陵。因此有人猜想,花山谜窟是一座因战乱换朝等历史原因,而未能完成的皇陵也不为过。

探秘故事:埋藏与地下上千年的花山谜窟,竟隐藏着多个谜团

3、功能转化说 是指这些石窟并非是某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开凿而成的,最初可能是为采石,但后来人们又将他作为避难、屯兵、储粮等用途。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同一石窟中石纹凿痕不同、花纹图案不同的现象。

3、采石说 是指古徽州是一个文化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勤劳智慧的先人不但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徽文化,还给我们留下许多气势磅礴,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桥、古道,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

4、环保巢居说 是指北方有窑洞,南方有石窟,这是中国先人在人居环境上追求朴素 环保理念的两大发明,一个掘土坡为房,一个凿石山为屋,不占肥田沃土、不破坏山坡山形、不毁坏山坡植被,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栖息地,石窟内有房、有走廊、有石桥、有厅堂、有石水池石水窖等,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探秘故事:埋藏与地下上千年的花山谜窟,竟隐藏着多个谜团

5、屯兵说 是指,据《新安志》记载,东汉时期公元208年,孙权为削平黟、歙等地,派威武中狼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这些石窟可能就是贺齐部队屯兵藏身之处,目前在石窟中发现了一些遗留物,似乎能佐证这一点。让人们感到比较遗憾的是,这些猜测都不能完整、科学、令人幸福地解释石窟的种种谜团。

好了,今天的《探秘故事》就到这里了。关于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未解之谜。于是有人就大胆提出了天外文明说,这部分人认为大多数北纬30度附近的众多世界奇观,都有天外文明的假设。比如开头说的那些神秘事件,像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百慕大三角、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等都是在北纬30度,所以才有了外星说,然而如今的我们更应该站在科学客观的角度出发,凡是应以事实依据为准,我们坚信花山谜窟的种种谜团终会慢慢揭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