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楚七律《驄馬》為什麼被人認為可以媲美杜甫?

269852880003


問題:萬楚七律《驄馬》為什麼被人認為可以媲美杜甫?


前言

萬楚留下來的詩不多,其中有兩首七律,一篇是《五日觀妓》,一篇就是《驄馬》: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河源日未闌。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

清人沈德潛稱這首詩“幾可追步老杜詠馬詩”。杜甫詠馬的詩有20多首,提到馬的詩句幾百首,詠馬被評價與老杜相比,這可是莫大的榮耀了。

不過,萬楚可是貨真價實的開元進士出身,這一點可比當年的杜甫要風光多了。

一、第一聯寫身份高貴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驄是指毛色青白相雜的馬,開篇第一句用金、青、白三種顏色寫了一匹高貴神駿的馬。第二句寫主人騎著它在長安郊野的道路上來回溜達。

再往下看,可以看出這首詠物詩很明顯以馬喻人,詩人借詠馬一抒心中塊壘。

二、第二聯,寫其才能

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這一聯寫驄馬之快:朝驅東道、暮到河源。這一聯可以與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相比,《水經注》裡也寫道: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路程為600千米),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朝發夕至,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快。

三、第三聯寫其精神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頷聯寫的是才能,頸聯是精神。戰馬具有艱苦耐勞的堅強意志,和不屈的戰鬥精神。

又有本事,又不計較還能吃苦,如此德才兼備的一匹馬,如何不令人喜愛。

但是他的際遇又如何呢?

四、第四聯寫其懷才不遇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

《飲馬長城窟行》與《行路難》都出自於古樂府。

尾聯寫其具有一定的才能,完全可以飲馬長城窟,去天山一展雄姿。表示作者對於驄馬的認可和期望。

但是這首詩寫到這裡戛然而止。這匹馬遇到了自己的伯樂了嗎?有機會去戰場建功立業嗎?

作者的留白,正是為了表達這種懷才不遇的內心感想。

結束語

詠物詩,多是借物喻人。作者用比擬的手段,表面上寫物,其實是寫人。此詩在這方面表現得非常好。可以和老杜的這首來比較一下:

《房兵曹胡馬詩》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同樣是前面誇耀馬的神駿與精神,最後一句是展望與期待。萬楚這首七律與杜甫這首五律相比,萬楚借物喻人的色彩更明顯。

這也是清人沈德潛稱這首詩“幾可追步老杜詠馬詩”的主要原因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萬楚的《驄馬》這首詠馬詩,託物詠志,寫得確實非常成功,但是,真的與杜甫的馬詩是無法一比高低。

這不但因為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還因為杜甫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詠馬詩人。


杜甫一生雖然只寫了22首詠馬詩,這個數量並不是很驚人,但是,無論思想成就還是藝術成就,都是杜甫詩歌中的優秀作品,也是對後世寫詠馬生產了很大影響的詠馬詩。而萬楚詩根本沒有這樣的成就和影響。

而且,杜甫一生各個階段都寫過詠馬詩。萬楚可能是偶爾寫了這麼一兩次而已。

下面我們就詳細說說萬楚和他的《驄馬》這首詩。

1.萬楚其人

萬楚是唐代開元時代的詩人,開元年間登進士。一生不太是如意,沉寂於下僚,官職卑微。後來也不做官了,退居潁水之濱。


他與開元著名詩人李頎是好朋友,互相有詩歌酬唱。宋代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稱萬楚“登開元進士第”,他的好友李頎有詩《東京寄萬楚》相贈:

濩落久無用,隱身甘采薇。

仍聞薄宦者,還事田家衣。

潁水日夜流,故人相見稀。

春山不可望,黃鳥東南飛。

濯足豈長往,一樽聊可依。

瞭然潭上月,適我胸中機。

在昔同門友,如今出處非。

優遊白虎殿,偃息青瑣闈。

且有薦君表,當看攜手歸。

寄書不待面,蘭茝空芳菲。

東京是唐代的第二大國都洛陽,從東都寄詩,此時的萬楚應該在東都以外。詩中說”在昔同門友“,可見詩寫於李頎的晚年。據漢代《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可知李頎與萬楚大概是同鄉或是同窗, 而他們在晚年都不太如意。


李頎是開元二十三年的進士,萬楚不能確定是開元哪一年的進士。

如果依據李頎的生活年代來推測,我們大致可以判斷,他與李頎(690—751)是同時代人,也就是說,萬楚大約生於武后時期,成年於開元之日,死於唐玄宗天寶之年。

清代乾隆時代編纂的《全唐詩》裡收集了萬楚的八首詩作,《全唐文》裡收集了他的一篇文章。

萬楚被宋代人認為是寫豔體詩的詩人。例如清代的黃生在《唐詩摘鈔》裡評價萬楚,稱其為“豔詩好手”。


而《驄馬》這首詩,與萬楚的大部分詩歌風格不同,這說明古人對萬楚的評價也是不全面的,難怪沈德潛說他很像杜甫呢!

2.《驄馬》是萬楚早年作品

我們分析一件藝術作品,首先要了解一下創作時間。古代很多詩人的作品都沒有具體的創作年代,原因很簡單,詩人寫詩,都是有感而發,也不是什麼嚴肅的事情,所以,絕大多數詩人是不會留下詩歌創作時間的。

萬楚的《驄馬》也是毫無例外的沒有創作時間。但是,我們根據詩歌內容,仍然覺得,這是萬楚登上進士以前的作品。


那我們就先看看萬楚的《驄馬》這首詩的內容,是怎麼寫自己的心態的: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

這首詩做確實是一首七言律詩。

首聯寫一匹很高貴的馬,踟躇於野外

我們從馬的轡飾用“金絡”,就能看得出來。金絡,就是用金子做的馬籠頭。一般的馬絡頭用革制的,就是上好的皮子做的,比較此等的,就是麻繩了。

再看馬鞍是“白玉”做的,這就更高級了。中國古代認為金玉相配,那是富貴的象徵。萬楚所詠的這匹“青驄馬”能夠配置金絡白玉,當然很不一般。這基本上就是王侯級的馬了。我們即使認為萬楚登士,那距離有一匹金絡玉鞍的馬還是非常遙遠的。


因此,這裡想象和比喻的成分很大。

第二句說明詩人還沒有登上仕途。所以馬兒還在“紫陌野遊盤”。

長鞭,就是馬鞭。紫陌是小路。野遊盤,就是沒有目標的溜達。

一匹金絡玉鞍的馬兒,居然獨自踟躇,實在可惜四隻千里之蹄了。

詩人的首聯引出了寶馬的話題。

頷聯寫驄馬才氣沖天一日千里

例如詩句用“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河源日未闌”來描寫馬跑的快。

說早上揚蹄奔跑,路上灰塵還沒有落下呢,傍晚就到黃河之源了,而太陽還沒有下山呢。


東道是長安之東的城市之路,在長安以東,長安城東西也要五十里,已經不近,但是,從長安之東一直西行到黃河之源,那是非常遙遠的。

古人認為黃河之源在天上,那是千里萬里的距離。從早上日出跑到傍晚,差不多12個小時,就到達千里萬里之外,太厲害了!

根據現在的科學數據,最好的汗血馬,一天能夠跑大約200公里的路,就是400華里的樣子。

雖然不是日行千里,但是,已經是很快了。事實上,世界上是沒有一日千里的馬兒的。

關於一日千里是古人的想象。萬楚詩中描寫的“朝驅”、“暮到”、“東道”、“河源”這些都是詩歌藝術描寫的誇張手法,我們不必去追究事實依據。


詩人只是想表達馬兒跑得很快而已。這是正常的藝術手法。

馬兒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跑得快,現在這匹馬這麼快,肯定是一匹好馬。

頸聯寫馬兒雖然來到偏僻的地方但是也沒有怨言

“汗血”就是汗血馬的簡稱。“每隨”是經常遷移(邊地)的意思。邊地就是疆。“蹄傷”是馬蹄因邊地路難行,所以,容易損傷。蹄傷,也可以理解路太長,路難行,驄馬有些力不從心了。蹄,指驄馬,傷,是馬兒,也是詩人因邊地苦而嘆息。

這與“金絡”“玉鞍”非常不協調。但是,可貴的是,馬兒也沒有懼怕“隴陰寒”。

隴,也叫隴坂,在陝西西北和甘肅東南部,是西出長安以後,向西北方向去的一座高山,渡過隴山,就進入今天的寧夏了,唐代這裡是進入西域的路線之一,所以是邊地。


古人認為隴山非常險峻,非常難以逾越。

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預想未來,如果道路很艱難,也要勇敢走到底。

尾聯寫現實與理想相違

詩人在前面做了大量鋪陳之後,非常清醒地說:即使你有不懼千難萬險的心裡準備,但是,要走到底,一路還有比渡過隴坂更難的路,應該多多保重。

我們看萬楚的尾聯: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

“君”這個字,也許是詩人的朋友,也許是詩人自己“我”的意思。“一飲長城窟”就是飲馬長城窟,是一個典故。

“長城窟”,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的簡寫,原屬《相和歌·瑟調曲》。相傳長城有泉窟,可以飲馬。

古辭原意為“征戍之客,至於長城而飲其馬,婦人思念其勤勞,故作是曲也。”

魏晉時代詩人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有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這樣的描寫,萬楚中詩的長城窟,應該與陳琳的詩非常接近。

萬楚是說“君”固然可以到達長城飲馬戍邊,但是要到更遠的“天山”,一路不易啊。

“為盡”是為了走完要走的路,可以引申為了完成仕途的使命。

天山在今天的新疆,唐代是西域,比隴山這個長城以內的邊地,要遙遠的多。這裡可以引申為更高一層的仕途。

“行路難”,也是一個典故。原屬《樂府·雜曲歌辭》,有“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這裡是詩人對仕途艱辛的嘆息。

萬楚的《驄馬》這首詩,從開頭的自由自在,到不畏艱險的信心,再到對信心的懷疑,反映了普通學子對仕途環境險惡的擔憂。

應該說,萬楚擔憂仕途是有點道理的。唐玄宗開元年,確實很開放,大概在開元二十年左右,官吏人數達到歷史新高。全國有大小官吏七萬多人。

但是,唐代的官吏選拔也是雙軌制,一方面有科舉選拔人才,這是制度化的人才選拔路徑,但是,世襲和推薦也是一條制度保護的路徑。

我們不認為世襲推薦的路徑,在唐代就是腐朽的人才選拔路徑,但是,這條路很容易形成利益圈的壟斷。

而且,事實上,科舉選拔的人才,在唐代人事制度裡,所佔的比例並不是很高。很多人還可以提高人事關係,得到中舉的青睞。

如果沒有很好的社會關係,一個青年的命運,只有科舉一條路了。

而這條路,也不是所有人都僅僅憑才氣就能走通的。

我們欣賞和閱讀萬楚的《驄馬》這首詩,可以說就是對士族登入仕途的懷疑。

詩人最後以“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這樣的警句想告訴我們的,也就是讀書人的苦衷。

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對萬楚的《驄馬》這首詩評價很高,說“幾可追步老杜”。這是從藝術上來評價這首詩的。


這個評價作為肯定萬楚《驄馬》這首詩的詩歌和思想簡直,應該說沒有問題。但是從藝術上來說就遠遠不及了。

例如,我們舉例杜甫與萬楚內容答題相同的一首詩《驄馬行》看,杜甫在這首詩中的警句就多達好幾個,而且句子都非常精彩。例如一開頭就給人以深刻印象

例如“鄧公馬癖人共知,初得花驄大宛種。 夙昔傳聞思一見,牽來左右神皆竦”這些句子對愛馬寫的淋漓盡致的。

在寫馬的才氣時也是排比鋪陳,氣勢雄健。

例如“晝洗須騰涇渭深,朝趨可刷幽並夜。吾聞良驥老始成,此馬數年人更驚。豈有四蹄疾於鳥,不與八駿俱先鳴。時俗造次那得致,雲霧晦冥方降精”

杜甫的詠馬詩,律詩都在五言詩中,例如《房兵曹胡馬詩》、《病馬》、《玉腕騮》等等。七言的詩中沒有七言律詩寫詠馬。但是,我們從杜甫詠馬詩中可以看得出來,明顯比萬楚要生動大氣和深刻。

最後給大家把杜甫的《驄馬行》錄出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照萬楚的《驄馬》欣賞一下杜甫的詠馬詩。

附錄杜甫《驄馬行》

鄧公馬癖人共知,初得花驄大宛種。

夙昔傳聞思一見,牽來左右神皆竦。

雄姿逸態何崷崒,顧影驕嘶自矜寵。

隅目青熒夾鏡懸,肉駿碨礌連錢動。

朝來久試華軒下,未覺千金滿高價。

赤汗微生白雪毛,銀鞍卻覆香羅帕。

卿家舊賜公取之,天廄真龍此其亞。

晝洗須騰涇渭深,朝趨可刷幽並夜。

吾聞良驥老始成,此馬數年人更驚。

豈有四蹄疾於鳥,不與八駿俱先鳴。

時俗造次那得致,雲霧晦冥方降精。

近聞下詔喧都邑,肯使騏驎地上行。


千千千里馬


前言

唐朝詩人萬楚傳世的詩歌不多,在高手如林的大唐詩壇,也就屬於跑龍套的一類角色。然而他的七言絕句《驄馬》橫空出世後,被後人所一直推崇,甚至被清朝資深詩評家沈德潛稱之為“幾可追步老杜詠馬詩”。

眾所周知,杜甫是“詩聖”一級的人物,其詩歌造詣可以說是曠古一流。其中他所寫的詠馬詩有12首,篇篇皆是精品。萬楚呢,作為唐朝一位不入流的詩人,沈德潛為什麼如此抬愛他的《驄馬》詩呢?其中緣由在哪呢?

我們首先初步瞭解一下詩歌的全文吧。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沙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

縱觀這首《驄馬》詩,筆者認為有三點可以媲美杜甫的詠馬詩。

其一,在吟詠主題上,詩歌意氣風發,飽含進取精神,同“杜詩”一樣,充滿著對仕途對事業的無限嚮往。

比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杜甫筆下的這匹大宛馬,“鋒稜瘦骨”,顯得神氣清勁;“竹批雙耳”,好像斜削的小竹筒,奔馳生風;四蹄輕竦,猶如腳踏飛燕般迅疾。寥寥數字,便把一匹千里馬的形象寫的活脫而出,詩人的渴望和自信也隨著自然生髮。

同樣,萬楚的《驄馬》中寫到“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河源日未闌”,早晨騎著駿馬奔馳著,從長安的大道出發,傍晚到達了黃河的源頭,太陽卻還沒有下山。其中“塵恆滅”、“日未闌”,也表現了驄馬飛奔的神速、銳意進取的雄風,詩人的心情和志向更可想而知了。

杜甫在最後一句以“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結束,這既是對自我能力的自信,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更表達了對理想實現的期冀。

萬楚呢,也在詩的尾聯寫出了對驄馬的信任、勉勵和希望。“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詩人借對驄馬的期望,也同樣表明了自己的決心、壯志和宏願,痴志為國盡職,肩負起橫行關塞、守邊保疆的重任。

其二,在審美取向上,與“杜詩”都用了“歌行體”形式,感情充沛,故事性強。

何謂“歌行體”呢?明朝著名學者徐師曾在《詩體明辨》這樣寫到:“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而不滯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一方面,萬楚和杜甫一樣,都是利用七言古體“歌行體”可長可短的自由形式,對馬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繪,同時進行了不受限制、無拘無束的抒情和議論,還使得詩人的感情得到淋漓盡致地抒發。

比如杜甫的《高都護驄馬行》:

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

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養隨所致,飄飄遠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場利。

腕促蹄高如踣鐵,交河幾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雲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

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掣電傾城知。

青絲絡頭為君老,何由卻出橫門道。

另一方面呢,杜甫擅於對馬的形貌、氣質、來歷、遭遇等等,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或描形刻貌或交代來歷,然後在詩的最後,感情才達到高潮。總體上來說,一首馬詩就是一匹馬的故事。比如上文引用的《房兵曹胡馬》、《高都護驄馬行》等都是如此。

同時,萬楚的《驄馬》也從中學到了精髓,傳承了杜甫詠馬詩的特點和意蘊。

比如詩的首句,“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一開篇就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氣度不凡的良馬:有著一身青白相間、斑駁有致的色毛,裝飾著金光閃閃的馬絡頭,配以潔白玉石似的馬鞍,主人騎著它,揚著長長的鞭子,在京郊大道上來回奔跑,氣派十足。

再如第三句呢,“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具體描述了驄馬來源和經歷,把它的功業、品格和德性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一匹汗血寶馬的履歷表。其中“每隨”和“不憚”四個字呢,突出表現了驄馬征戰沙場、出生入死、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和堅強意志。

其三,在命運歷程上,萬楚與杜甫有著一樣的出仕初心,更有著相似的坎坷結局,體現在詩歌寫作上,共同用“馬”的意象來明志述願,選材一致。

可以說,這一點很重要,詩歌是言情言志的,更有真實生活的所處所感為基礎,才會使詩歌寫的有韻味、攝人心。萬楚在大唐仕途上是籍籍無名的,雖然杜甫有過一段夕陽般的燦爛,畢竟也是秋風掃地、日落西山。他們有共同類似的心境,所以他們的詠馬詩才抒發了共同的呼喚,強烈的需願。不管實現與否,他們都努力過,期盼過,也最終接受了一生的坎坷。

杜甫有“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更有“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大功”,萬楚也有“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都多麼高昂、多麼豪亢,只有惺惺相惜者,更能體會出寫詩的激情,收穫的慘淡。

綜上而言,沈德潛把詩人萬楚的《驄馬》比作“幾可追步老杜詠馬詩”是中肯的,也是有理有據的。

平民之宴,一家之言,大眾解讀,敬請評點。


平民之宴


《驄馬》唐•萬楚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朝驅東道恆塵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l

略解:首聯、頷聯為一意,寫“馬”之身份高貴、才藝突出。“野遊”一詞,說明“馬”尚未被重用。“朝”、“暮”兩句總言其迅捷。其中“恆塵滅”是“塵久不滅”的意思,意思是隻見煙塵起,不見奔馬影。

頸聯、尾聯為一意,寫“馬”被重用,甘報一飲之君恩。苦、寒以為常,流血、流汗不念,即使“天路”之難,願與君共之!

總觀此詩,用語典實,意境深邃,與杜甫之沉鬱頓挫之風,忠君報國之念相似。


老馬識途183228897


在眾多的寫馬的格律詩中,寫的最為生動的當屬萬楚的《驄馬》與杜甫的《房兵曹胡馬詩》。

驄馬 ( 驄馬:青白雜毛的馬)

唐 萬楚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

正所謂好馬配好鞍,寶馬青驄配上金絡頭、白玉鞍。朝辭東道,暮到河源,日行千里。

汗血遍灑邊地,蹄傷不畏陰寒,只要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哪怕奔赴長城內外和歷盡艱難險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辭,以馬代人,展露自己為國盡忠的決心。

房兵曹胡馬詩

唐 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房兵曹的這匹大宛馬,精瘦的筋骨像刀鋒般突出分明。雙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奔跑起來四蹄生風,疾速輕盈。它所向無阻,不怕路途遙遠,是可託付生死的夥伴,有此良駒,天地任我行。

在冷兵器時代男子好馬,就像現在男人愛槍一樣。上至帝王下至兵卒,無一例外,畢竟馬是可託付生死的夥伴,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漢武帝的《天馬二首》,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儻,精權奇,籋浮雲,晻上馳。體容與,迣萬里,今安匹,龍為友。以及隨李世民征戰沙場的六匹駿馬,拳毛騧、 颯露紫 、什伐赤、白蹄烏 、 特勤驃 、青 騅。

什伐赤”中的什伐,突厥語翻譯為shad,在

突厥官職中一個叫“設”的官職,此職位位列可汗和葉護之下,地位極其尊貴。

颯露紫”中的颯露,是突厥語“isbasa”的翻譯。漢譯為“沙羅缽”,是勇士意思。

特勒驃”裡的特勒,是特勤的轉寫。特勤也是突厥的官職,通常由貴族子弟擔任。

以上無不透露出李世民對他們的喜愛,因此死後也要他們常伴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