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樊城之戰是蜀漢第一次以大規模的形式北伐曹魏。在此之前,曹操獨坐天下九州,兵峰直指漢川,一度使蜀漢壓力倍增。直到漢中爭奪戰結束,蜀漢才找到了一波主動北伐的機會。關羽趁曹操在漢中撤防不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荊襄防線的襄陽、樊城兩大軍事重鎮。

不得不說,樊城之戰前期,關羽確實打得非常不錯。不僅迅速包圍了襄樊,而且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懼其威勢,甚至想以遷都的方式來避其鋒銳。然而樊城之戰後期,關羽不但被徐晃擊敗,而且被呂蒙偷襲,致使荊州失陷,父子二人身首異處,結局不勝淒涼。

——那麼!樊城之戰中關羽為何打不過徐晃,致使蜀國痛失荊州呢?本文主要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從大的方面來說,蜀國犯了嚴重的戰略性決策失誤,必敗無疑。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建議劉備“首取益州,跨荊、益之險,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即命一上將出宛、洛,劉備親率大軍出秦川。”而劉備取漢中,關羽舉兵北伐,也正是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執行的。但是,隆中對實際上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即蜀乃小國,兵力有限。對此毛主席亦批評過“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能不敗!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接下來!從全局分析樊城之敗!

主要原因:蜀國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關羽亦三分兵力!——荊州軍兵力嚴重不足。

漢中之戰期間,孫權舉兵偷襲合肥。曹操於是親領大軍北還,只留夏侯淵、徐晃、張郃、杜襲等駐守漢中。其中杜襲則是曹操留在漢中的唯一一位戰略家、政治家。曹操為什麼要留下杜襲?其目的並非讓其助夏侯淵打贏漢中之戰。因為一旦孫吳介入,漢川戰線拉扯過長,曹魏在漢中之戰中毫無贏面。——留杜襲駐漢中的目的,是讓他安撫、關懷、開導漢中的百姓。使他們自願遷徙至中原。

漢中之戰期間,曹魏一共徙民三次:

第一次、杜襲普施仁政,使漢中百姓自願遷徙入洛陽、鄴城的多達八萬餘口。

第二次、張郃發動二巴戰役,成功拿下了巴東、巴西,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徙盡了二巴的百姓。

第三次、曹操親自入漢中,採納張既“前至者厚其寵賞,則先者知利,後必慕之”的策略,以重賞前者的方式,徙出了武都氐五萬餘口百姓入扶風、天水一帶。


經過這三次的大遷徙,昔日人口密集的漢中富饒之地,如今已然面目全非。劉備雖然拿下了漢中,但他面對的是一郡空城,漫山遍野的荒地、廢田。雖然曹操暫時趕不及回防中原,但是劉備為了恢復漢中的人口、經濟,更加是忙得不可開交。而且還要防備南蠻部落趁火打劫。以至於漢中方面不能給樊城一兵一卒,乃至一顆糧食的支援——這便是蜀國的第一次分兵。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漢中之戰接近尾聲,諸葛亮便令孟達由秭歸攻打房陵。不久後劉備再讓劉封去接管孟達的隊伍,對上庸郡發動總攻。但申耽、申儀兄弟常年盤踞上庸等地,在這一帶的威望影響力非常深遠。因此!表面上他們拿下了上庸,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兵力以及大量的時間進行後續整頓的事宜。——這便是蜀國的第二次分兵。


第三次分兵則是樊城之戰。我們都知道,蜀國的兵力本來就不富裕。根據蜀漢滅亡時劉禪的統計,其軍力僅僅十萬左右。即便樊城之戰期間的兵力比蜀國滅亡時多一些,但也絕不會超過十萬太遠。就算給他們十五萬的兵力預算,那麼除掉其它兩條線的兵力,以及各邊境城市的駐防部隊。能分到關羽手上的,頂多也就幾萬兵馬。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除此之外,荊州關羽亦三分兵力

這次北伐,關羽的野心很大。一口氣就包圍了襄陽、樊城兩座軍事重鎮。

其中襄陽作為曹魏邊境的第一道軍事防線,城牆堅固,深溝高壘,易守難攻。對襄陽的包圍幾乎耗費了關羽一半以上的兵力。另外一個就是對荊州的防備,東吳雖名義上是盟友,卻早就對荊州虎視眈眈。關羽雖然常視東吳為鼠輩,但亦不能不以重兵防守。後來樊城的兵力實在不足,他才迫不得已調走了一部分荊州的駐防隊伍。因此!不僅蜀國在整體上是三分兵力的情況,關羽的荊州軍同樣是三分兵力,三線作戰,樊城的兵力並不富裕。


以上的兩次“三分兵力”,即是關羽此次北伐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在益州方面全無支援的情況下,要面對曹魏源源不斷的援軍,荊州軍的預算顯然遠遠不夠。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次要原因一:糧草押運困難,糧草不足!

前邊我們也說了,劉備在漢中是沒有辦法支援荊州一兵一卒以及一顆糧草的。那麼關羽在樊城之戰所需的軍糧,都只能從荊州後方自行供給。因此!糧草方面面臨著兩個難題。第一是糧草押運的問題,畢竟從荊州到樊城戰線拉扯也不算短。運糧即意味著分兵。

另一個問題是糧草不足,荊州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四戰之地,多年來戰火不斷,糧庫的存糧本來就不多。而不久前,孫權令呂蒙搶奪了荊南三郡,使得荊州的糧草更加緊張。起初關羽佔據天時,斬殺了龐德,擒獲了于禁與三萬降卒。按照戰獲來說,他這次屬於打了大勝仗,將士們應該感到喜悅才是,但荊州軍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這三萬降卒無形中卻成了荊州軍的累贅。三萬張嘴幾乎分走了荊州軍一半的軍糧。關羽在糧草不足的情況下,只好出兵搶奪了東吳在湘關的大米。

因此!糧草押運以及糧草不足,也是困擾荊州軍的大難題。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次要原因二:戰略縱深

關羽出兵襄樊屬於突襲,即以最快的速度包圍襄陽、樊城。那麼他的進軍路線,就只有一條。走陸路的可能基本為零。一則陸路不如水路速度快,二則從江陵到襄樊,北邊是幾座大山,翻越山路更加耽擱行程。因此他只能走到麥城,從麥城走襄江至沔水,然後兵分兩路登岸,一路包圍襄陽,一路包圍樊城。【特別說明:關羽一定是走的水路,因為史籍記載其多次運用大船作戰。而且要同時包圍襄陽與樊城,必須有大船才能渡過沔水】關羽從麥城走水路至襄樊,屬於長途跋涉孤軍深入。在其敗亡之際,沒有任何一支援軍,亦沒有任何阻擊防線。若不是曹仁採納趙儼的計謀保存關羽的實力與東吳自相殘殺,他根本就退不出襄樊。


曹操久居中原,邊境駐防城池犬牙交錯,進可攻,退可守,四面八方互相呼應,一方有難即可做到八方支援。戰略縱深非常的廣闊。即便他們首戰失利,亦有足夠的迴旋空間,調整戰術,制定長遠的戰略計劃。

嚴格意義上來說,曹魏非速亡之國,關羽僅憑一支孤軍深入中原腹地,便想從根本上威脅到許都、鄴城的安危,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曹操起初意欲遷都,是因為沒有冷靜下來思考,一旦冷靜下來,他便知道了關羽此行必敗。——這幾乎讓我想起了亮劍中的山本一木,只靠威逼總部的方法是滅亡不了一個擁有戰略縱深的國家的。


綜合以上三點,即註定了關羽此行必敗的結局!即使沒有孫吳的偷襲,他也打不贏樊城之戰。因為是關羽被徐晃擊敗在先,其退守在沔水之際,呂蒙才開始白衣渡江。

除了以上三點,還有兩個原因,是導致其樊城之戰敗得更徹底的主要原因!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第一、東邊的孫吳集團

——孫權為什麼要出兵荊州?主要有兩個原因:

1.荊州對東吳非常重要

孫權是漢末時期雄主,他與曹操、劉備有著同樣理想,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實現天下大一統。而東吳想跨出國門,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是繼續發動合肥之戰,事實證明這條路壓根行不通。第二即是藉助荊州為跳板打出國門,北可進取宛、洛,西可俯瞰漢川!

我們常說荊州對劉備重要,實際上它對孫權同樣重要!劉備初得益州,孫權立馬遣使去索還荊州諸郡。劉備雖答應歸還,但僅以空話搪塞。在曹魏獨自稱霸九州的情況下,孫權寧願撕毀孫劉聯盟協議,也要搶回荊州諸郡。——即說明了荊州對孫權的重要性。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2.關羽威脅到了東吳的安全

孫權派呂蒙搶佔了荊南三郡,關羽聚集數萬大軍,當時就準備對東吳用兵。魯肅以單刀赴會呵斥關羽,外加上漢中之戰曹操擊破了張魯,劉備迫不得已割還了一半的荊土給孫權。但關羽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孫權擔心關羽對東吳用兵,於是遣使入荊州聯姻,結果被關羽臭罵一頓。後來關羽又搶奪了孫吳在湘關的大米。孫權於是更加恐懼。

因此!孫權一定會對荊州用兵,曹魏的蔣濟、司馬懿就曾經說過“關羽得勝,權必不願”!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第二、關羽的性格導致內部失和

關羽自負自傲、眼高於頂的性格是眾所周知的。由於受其早年流亡生涯的影響,出身卑微的關羽飽受士大夫的欺凌。因此!他對那些家世背景顯赫、靠家世背景坐享其成的官員從來都不待見。而荊州這個地方,大部分都是劉表時期遺留下來的元老,在荊州的影響都比較深遠。關羽最看不起的就是這一類人。另一個是劉備任命的南郡太守糜芳,是依靠糜竺的影響力,才受到劉備的高官厚爵,關羽同樣看不起糜芳。

因此!其性格原因,導致了荊州內部嚴重失和,促成了眾叛親離的局面。據統計,呂蒙誘導荊州守將投降的時候,荊州諸郡內的高官,持反對意見的僅僅潘濬一人。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然後!我們再看樊城之戰局部

關羽的對手是三國守城名將曹仁,其常被視為三國時期第一名守。而趕來助陣的是曹操的“周亞夫”徐晃!這兩人的軍事能力可都不在關羽之下。

自包圍襄樊地區,北伐軍陸續擊敗了與樊城互成掎角的于禁、龐德,樊城在數重包圍中無異於一座孤城。三國志對樊城局勢的描述原文是“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即數尺)……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但是曹仁的防守能力非常出色,當年叱吒風雲的大都督周瑜,都險些著了曹仁的道。他的軍事指揮特性與曹操非常相似,善於在逆境中激勵將士的士氣。無論情況有多麼糟糕,只要他幾句鼓舞士氣的話出口,將士們便都會捨命相護。因此!樊城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關羽軍雖然優勢佔盡,但幾番攻勢下來並沒能拿下樊城。

——那麼樊城拿不下來,他與徐晃的對決的壓力就會更大。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起初,曹操派徐晃支援樊城,但其麾下大多為沒有實戰經驗的新兵,所以並不敢向前猛推,只推進到陽陵坡一帶扎住了。關羽聽說徐晃到了,立馬派兵駐紮在郾城中阻擊。但徐晃並不攻擊,而是採用

“虛張聲勢”的計謀,假意從側翼斷其後路。郾城中守將於是下令燒營撤退。徐晃立馬搶佔郾城,與陽陵坡兩面大營得以連成了一片。

徐晃便推進到包圍圈三仗之外,又下令扎住不動。諸將皆以曹仁不能久守勸其速戰,唯徐晃鎮定自若,認為此時兵力不足,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只需要將信件射入城中,使城中將士知道援軍已至,便會更加激勵他們退敵的勇氣。於是下令飛書與曹仁互通消息。

樊城之戰,關羽為何打不贏徐晃?從局部與整體兩個方面分析

待到十二營聚集完畢,徐晃知道關羽在圍頭、四冢皆有大量屯軍。於是採用“聲東擊西”之計謀。揚言要攻打圍頭,實則對四冢用兵。待到關羽領軍支援到圍頭,收到的卻是四冢的告急。等到他再支援四冢,已經為時已晚!徐晃順勢擊敗了關羽。關羽起初設置了十道防線,但是徐晃作戰經驗非常豐富,以“長驅直入”奮起直追。十層鹿角猶如紙糊一般被其層層衝破。荊州軍大亂,落沔水而死者無數,將軍傅方、胡修雙雙戰死!

因此!關羽在樊城碰到了兩個硬茬!一是善於凝聚力量的曹仁。另一個則是善施奇謀的徐晃。關羽不但攻不下水淹數板、缺衣少食的樊城,亦頻繁中徐晃的計謀。此次戰敗怨不得別人。


總論:

樊城之戰,從全局分析。蜀國犯了一個致命的失誤——即蜀國三分兵力!關羽亦三分兵力。導致的結果就是關羽孤軍深入,而兵力不足,糧草缺乏,亦缺乏戰略縱深。除此之外,蜀國忽略了東吳的利益,以及關羽的性格原因導致內部失和,是致使其樊城之戰徹底慘敗,使荊州落入孫吳之手,關羽父子身首異處的主要原因。

從局部來說,曹仁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守住樊城。徐晃的奇計能夠頻繁實現。即標誌著這場戰役的徹底失敗。

本文完!感謝您的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