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錢,缺什麼

不缺錢,缺什麼

7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年內第三次面向中小銀行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資金1000億。同時,等量續作1885億MLF,面向中小銀行釋放增量資金2000億。

管理層跟央行增加流動性,指向非常明確,就是針對中小企業。

現在來看,銀行不缺錢。按照6月份央行資產負債表所給數據計算,6月末的貨幣乘數為6.318倍,相對於去年年底數據,依然在快速攀升的過程當中。

按理來說,不缺錢的銀行也要經營生存,總得投放吧。事實上,中小微企業的處境依然尷尬,沒有新增貸款,存量卻在被壓縮減少。

相關部門 統計報表上的貸款增加了,貸款到哪兒去了,卻讓人迷惑不解。信貸結構、資金投向夾雜社會融資和影子銀行,值得認真研究。

從剛剛公佈的數據看,我國GDP增速一季度6.4%,二季度6.2%。這兩年,貨幣供給的主要指標M2的增長率雖然回落得快,依然維持在8.3%左右的水平,高於6.2%的GDP增長率,從貨幣乘數之外印證了經濟金融運行中並不缺少資金。

但是,2018年新增貸款達到16萬多億元,M1只增加了7千多億元,今年前5個月新增貸款8萬多億元,M1卻淨減少7千多億元,表明實體經濟資金緊張狀況更加困難,企業流動性嚴重不足。

通過M0\\M1\\M2存量和增量變化分析,我國經濟運行存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 2015-2017年間,M1每年的增加額分別為5萬多億、8萬多億元和5萬多億元,到2018年一下子降了下來,2018年以後的月度數大多是下行的。

流動性風險正在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的企業之間出現。地方政府這幾年新設或者獨立運行的公司化平臺,支付能力難以為繼,到期債務難以保障。一些為之提供產品服務的民營企業,應收賬款形同虛設,有的已然成為壞賬。實體企業難以及時獲得貸款和其他資金,中小微企業的流動性枯竭,破產倒閉的不在少數。

目前,國民經濟各主體之間的債務鏈已經形成了一個整體性的聯動機制。在小的範圍內發生難以清償到期債務的現象,影響的只是個別或少數微觀主體的經營運作活動。一旦在較大規模範圍發生債務面崩塌,後果不堪設想。

流動性風險不僅影響實體經濟運行,也影響金融機構彼此之間的各種交易,影響著股市和債市。

為此,貨幣當局與監管層面偏重於宏觀經濟調控,努力從不同渠道增加社會資金,提高流動性。

保險是銀行之外最重要的流動性來源。曾幾何時,險資在資本市場頻繁舉牌,進行槓桿收購,遭遇監管高層當頭棒喝。不久前,銀保監會賦予保險公司更多的投資自主權,進一步提高權益類投資比重。

銀行、保險兩條渠道在政策的呵護下,短期流動性充足,資金投放與資金流向成了問題。

銀行貸款、保險資管是支持實體經濟支持企業的重要產品形式,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不缺錢,但是不敢放開手腳去做,這個經濟體系似乎缺少了什麼。

有人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試圖叫醒各方的意識。政策調控也好,道義勸說也罷,我認為我們缺少的是信心。銀行擔心壞賬,領導員工要承擔責任;企業害怕抽貸斷貸,擔憂生死存亡。

這種情況下,監管當局、地方政府即便調整考核制度,高聲喊話,附和者寡。

樹立信心,需要時間,需要各方迴歸主業正道。

金融監管就是要去槓桿,取消通道,破除剛性兌付,徹底摒棄理財空轉、票據空轉、同業空轉、信貸空轉的現象。

銀行、保險亂象失去了生存生長的土壤,自然專注於支持實體經濟與實體企業。中小微企業依法經營,有序發展,經濟活力與社會進步相得益彰,我們的夢想一定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