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入关后,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导致后世帝王纷纷效仿。

亡国之君往往不得善终,他们通常会受到新皇帝的猜忌,然后莫名其妙地死掉。比如北周静帝宇文阐、唐哀帝李柷、南唐后主李煜,他们不仅均不得善终,连死因都是一样——被新皇帝毒死,然后宣布因病身亡。但是,说中国历史上所有亡国之君均不得善终,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事实上,亡国之君被开国之君猜忌的情况,发生在秦汉以后。在此之前,亡国之君不被猜忌、得以寿终的情况并不鲜见,诛杀亡国之君反而是不正常现象。先秦时代,夏商周的亡国之君分别桀、纣、周赧王,他们的结局是:桀被商朝开国之君汤放逐,数年后死于南巢;纣不愿投降,自焚而死(如果纣没有自焚,投降周朝,从周纷纷纣之子武庚来看,纣也不会被害,最多像桀一样被流放);周赧王做了59年君王,高寿而终。

项羽入关后,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导致后世帝王纷纷效仿。


秦始皇灭六国,也没有对六国末代君主大行杀戮。史书上明确被杀的,只有韩王安。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俘,韩国贵族发动“叛乱”,秦始皇为打压韩国反秦势力,于是将韩王安处死。其他君主的结局史载不详,但猜想秦始皇的处理方式可能是效仿商汤,对其以流放为主。比如赵王迁便被流放到房陵,在此度过余生。而且,六国君主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他们只是诸侯王国的末代掌门人。那么,第一个被新君所杀的亡国之君是谁?又是谁做了诛杀亡国之君的坏榜样?据《史记》记载,刘邦攻入关中后,派人劝降秦王子婴。子婴见大势已去,便和妻子、儿子们用绳子绑缚自己,携带皇帝御用的玉玺、兵符等物,从轵道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刘邦欣然接受了子婴的投降,但并没有诛杀子婴,因为不对亡国之君赶尽杀绝,是那个时代统治阶层的共识。也正因如此,才传出了刘邦想做关中王,任命子婴为丞相的谣言。

项羽入关后,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导致后世帝王纷纷效仿。


不过,子婴并没有得以善终。刘邦确实没有杀子婴,但刘邦也没有如愿以偿地做关中王,后在项羽的军事威逼下,还军霸上,迎项羽入关。项羽入关后,楚军耀武扬威,据《秦始皇本纪》记载, 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 ”。子婴死于项羽的屠刀之下。可以说,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诛杀亡国之君的帝王。他破坏了不对亡国之君赶尽杀绝的共识,也让后世之君纷纷效仿,形成了迫害亡国之君的恶性惯例。不过,如果把迫害亡国之君恶性惯例的责任,算在项羽一个人头上,也是十分不公道的。项羽杀子婴,并不是出于猜忌,纯粹是泄愤,泄楚国被灭之愤,泄项燕兵败自杀之愤。也就是说,项羽杀子婴,并没有过于明显的政治目的。他是光明正大地杀,而不是阴险毒辣地害。单纯地泄愤是不容易被人效仿的,所以项羽之后数百年,亡国之君不得善终的情况并不多见,如汉献帝、陈留王曹奂、刘禅、孙皓,均是得以善终。当然,也有不得善终的帝王,如晋怀帝司马炽和晋愍帝司马邺,被前赵皇帝刘聪所杀。第一个出于政治目的阴险迫害亡国之君的帝王,是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刘裕出身寒门,在门第取人的东晋,付出比士族子弟多无数倍的努力,才爬上权力中央。因此,当他篡晋恭帝位称帝后,颇有不安之感,担心士族势力拥立晋恭帝复辟,于是派人用棉被闷死将其活活闷死。

项羽入关后,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导致后世帝王纷纷效仿。


刘裕的出手不可谓不毒辣,杀死晋恭帝司马德文之前,刘裕还杀了一位皇帝,晋恭帝的哥哥晋安帝司马德宗。要知道,司马德宗可是个低能儿,史称“ 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 ”,刘裕居然连一个低能儿也要猜忌。诛杀晋恭帝和晋安帝兄弟,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自此,亡国之君多不得善终,也包括刘裕自己的后代末帝刘淮,被南齐开国之君萧道成杀害,年仅十三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