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我們給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

身份父母,你覺得我們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知識、禮貌、道德?其實教養的本質有2方面:

愛的教育:愛與被愛的能力養成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至關重要,如果學會了愛與被愛證明孩子的依戀關係是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理的教育:倫理道德觀念的內化,家長將正確的道德倫理觀念內化在身體內部。家長的每個行為,孩子在長成的過程中,孩子都在模仿,家長榜樣是孩子理的教育的關鍵。

愛的教育

愛,和缺乏愛,永遠改變了一個嬰兒的大腦……大部分的神經系統(包括腦邊緣系統,管理情緒、記憶力和注意力等)需要關鍵的人生經歷刺激才能夠成長……缺乏一個關愛的母親會給人類複雜並且脆弱的腦邊緣系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形成安全型依戀模式分為4個階段:

0-2個月,前依戀模式

用哭和笑的方式吸引別人注意力;這個階段會出現最初的基本情緒:滿足、厭惡、痛苦、好奇。

2-7個月,形成中的依戀

嬰兒開始展露出社會性微笑,生存得到維續,情感得到滿足,這通常發生在安全型依戀關係中。媽媽很可能高頻回應嬰兒的需求,行為上也是積極的,嬰兒也是積極的回應,媽媽對嬰兒的積極反應感到欣喜,隨後報以微笑並繼續做著令嬰兒愉悅的事情。看來,安全型依戀關係的良好互動,開始了。這幾個月是形成安全依戀模式的關鍵期。

7-24個月,明確的依戀

嬰兒與依戀對象已經形成為持久的關係。分離時的不安和不願與陌生人接觸,一個依賴媽媽現實存在的關係建立了。12-24個月的階段,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系統開始發展,有了更加複雜的情緒。尷尬、嫉妒、內疚、驕傲、羞愧。

2歲後,目標矯正的夥伴關係

依戀關係已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在幼兒園、小學等階段,都會表現較少的分離焦慮。開始和其他夥伴建立更多關係。

理的教育

你的孩子有沒有雙驅困局?是以順從、迎合、屈從父母的想法委屈自己還是實現自己的想法委屈別人?如果不解決這個困局,兒童會認為這二者無法同時實現,為了追求自己的快樂,就會只考慮自己的想法,進入社會(小學)後,就會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讓孩子明白三種快樂的定義,擁有三種快樂的能力。

“利己”的快樂

父母滿足兒童的願望,這是最原始的快樂,每個人從小都接觸。但是如果沒有好的教育,許多人在長大之後仍然採用第一快樂的原則,不考慮他人的感受。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也不願意做什麼行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只會要求、催、抱怨、自憐。

“利他”的快樂

我有能力滿足別人的需求,讓別人快樂,所以自己覺得很快樂,且這種利他的快樂,比第一種更快樂。幾乎所有的教養行為,都是父母讓孩子享受第一種快樂,父母自己享受第二種快樂,卻不去教孩子體會、學習和執行第二種快樂,所以教出了許多隻懂得要求和接受,不懂感恩和回報的人。

“互利”的快樂

不因我的快樂而讓別人不快樂;不讓別人的不快樂影響我的快樂;不讓自己的不快樂影響到別人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