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登上聯合國網站談抗疫的湛江醫師:現在真正考驗防控……

【對話】登上聯合國網站談抗疫的湛江醫師:現在真正考驗防控是否到位!

“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我自己沒有想太多,反正就覺得這是工作需要,我們都得去。”

近日,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張媛莉接受了聯合國新聞採訪,介紹湛江的救治情況。

【對話】登上聯合國網站談抗疫的湛江醫師:現在真正考驗防控……

記者瞭解到,這位來自廣東湛江的重症醫學科醫師2003年參與抗擊“非典”並被評為先進個人,今年她又參加了救治當地新冠肺炎患者的工作。4月9日深夜,剛忙完的張媛莉接受記者專訪並提到,武漢逐漸解封,務工人員返粵,“現在才是真正考驗我們防控是否到位的時候”

在參與抗擊“非典”工作中作出積極貢獻,她被評為2003年度湛江市青年崗位能手。這位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畢業於麻醉專業,隨後繼續求學,在武漢大學獲得呼吸內科博士學位,在德國和美國進修。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肆虐,那裡是張媛莉居住得最久的城市之一——她曾在武漢大學讀博。她告訴記者,她對武漢有感情,特別喜歡熱乾麵,疫情發生的時候也報名最前線去戰鬥,最終沒有入選,留在了湛江救治病人。

雖沒有在湖北抗疫前線,但是省裡組織的大大小小的視頻會議她都有參與。“治療經驗的交流學習也是療效的保證。”她說,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始創於1995年,相比起“非典”時期,如今醫院的病毒檢測能力和重症醫學科整體的治療水平都有了很明顯的進步。

張媛莉告訴記者,回顧湛江的確診病例,目前都沒有二次病毒傳播,所有病例都有明確的流行病學接觸史,患者曾經去過哪些地方或者曾接觸過哪些人,都可以追蹤到並立刻進行了消毒或隔離觀察,這些信息也通過網絡及時發佈,提醒市民注意。

【對話】登上聯合國網站談抗疫的湛江醫師:現在真正考驗防控……

在採訪中她向記者提到,武漢逐漸解封,務工人員返粵,“現在才是真正考驗我們防控是否到位的時候,接下來的一兩個星期形勢依然嚴峻”。她告訴記者,重症醫學科有很多優秀的醫生,大家為了患者都很努力拼命,“我對病人感興趣,能夠把病人救活或者把病因弄明白,我就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成就感”。

談救治經驗

很早就進行了中醫中藥的干預

【對話】登上聯合國網站談抗疫的湛江醫師:現在真正考驗防控……


Q:接診過多少位新冠肺炎重型患者?

張媛莉:

我們醫院一共接診過三個重型患者。第一位是從武漢探親回來的退休阿姨,第二位是一個年紀很大的老人,第三位是一個的中年女性患者。這些重型患者都有基礎疾病,如惡性腫瘤、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和高血壓病等。第一例我印象深刻,因為病人比較自覺,她戴著口罩,在武漢發病,看了兩個醫院都住不上院,就回湛江來治病。我們立刻就把她隔離起來,她就沒有接觸其他人。

疫情的嚴重程度與當地的醫療資源匹配直接掛鉤,如果危重症病人不能快速地控制下來,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承受得住大量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對醫療資源的耗費,因此我們出手必須要快。

Q:在重症救治方面有什麼心得?

張媛莉:

我們醫院都是採取多學科診治方法,除了我們重症醫學科,還有中醫、呼吸、感染及影像科室的專家會參與治療,而且廣東省衛生部門對各地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非常重視,除密切監測病情變化,省裡的專家經常會親自會診或者通過遠程的視頻會診來指導治療。

我們很關注普通型轉到重型的病例。一旦轉到重型,就是病人的肺部病變在進展。很多時候會出現缺氧,主要指肺部的氧合指數下降,表現為呼吸困難,病人會感覺到沒力氣,走路會拖,活動後感到很氣促、胸悶。很多時候病人也會發燒,當然也有的病人發燒不明顯。新冠肺炎病人血常規的表現為淋巴細胞比較低,免疫力下降。重型患者呼吸困難,給氧是最重要的。在我們ICU都是給高流量溼化氧療或者無創面罩給氧,在我們醫院因為病人沒有轉為危重型,所以尚無有創的機械通氣,有創就是要儘早插氣管導管連接呼吸機進行通氣治療。

重型病人常常伴有免疫力下降,我們會採取免疫支持治療。我們會使用免疫增強劑如胸腺肽a1等。我們還很早就進行了中醫中藥的干預,我們幾個病人發燒的,中藥一般一劑用24小時就退燒,退了燒之後我們又換中藥方,中醫科的刁志光教授全程會診支持,整個治療過程我們都沒有使用糖皮質激素。

此外我們還要預防細菌感染,有一例病人他是高齡而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特容易合併細菌感染,我們還要使用抗菌藥物預防細菌感染,但是不能用太廣譜、太強效的抗菌藥物,我們都是密切監測下謹慎使用。

張媛莉:

這裡可以轉達我們醫院中醫科刁志光教授的經驗。就新冠肺炎本質來說,在中醫治療上與普通感冒辨證治療無異。區別在於普通感冒一般屬中醫的溫病,起病當天或兩三天就明顯發熱或高熱,出現咳嗽咳痰或咽痛等症狀明顯,臨床醫生接常規治療明顯有效;而新冠病毒屬寒溼性質,所以起病會有胃腸道症狀,乏力明顯,發熱較慢,一旦發熱超過38.5度以上多為重症階段,這時在中醫辨證看屬正邪交爭的關鍵階段,也是寒溼邪入裡化熱階段,一旦抵抗力不支形勢馬上急轉直下,所以從辨證原理看初期常規用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感冒藥治療是傷正助邪,加重病情的。血必淨活血耗損氣血,幫助病毒擴散尤其不宜,屬原則性錯誤,無論哪個階段均屬不宜。痰熱清或熱毒寧可用於發熱高的病人,但仍有傷正氣的副作用,宜控制時間和用量。

正是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所以一般患者不以為意,按以往的感冒治療經驗會加重病情,拖成重症,如有醫生按常規治療也會無意中加重病情,甚為可惜。其實按中醫原理,西藥用阿斯匹林或萘普生等解熱鎮痛藥早期一般會有效,因為可以解表。其中以一位80歲COPD合併肺動脈高壓的重症患者為例,患者是老年男性,基礎病多,肺功能差,中醫屬正不勝邪,寒溼化熱證型,所以要在扶正基礎上解表清熱化痰,採用傷寒經典方麻杏石甘湯和溫病的經典方銀翹散加減而成,具有祛除寒溼,清肺退熱,解痙平喘和扶正的功效,對發熱患者起到中醫治療中的“扭轉、截斷”作用,該患者不但未向危重症轉化,且於治療兩週後順利康復出院。中藥通常治療一劑後退燒,中醫治療核酸轉陰平均時間為6天。

談當下形勢

武漢解封后才是真正考驗防控是否到位的時候

【對話】登上聯合國網站談抗疫的湛江醫師:現在真正考驗防控……

Q:你怎麼看無症狀感染者,當前防護需要注意什麼?

張媛莉:

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性也非常強。我們最怕的是,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會被傳染上,就不能確定哪些地方是安全的。如果沒有有序復工復產之前,我們認為是比較安全的。

現在武漢開始解封了,這是令人很高興的事情,但形勢依然嚴峻,你很難保證出來的這麼多人裡面沒有無症狀感染者。因此大家要把洗手和戴口罩比以前要做得更加嚴格。恰恰是現在才是真正考驗我們防控是否到位的時候,接下來的一兩個星期蠻嚴峻的。我們必須提醒所有人,要洗手、戴口罩,儘量不去接觸公眾場合的按鈕,比如電梯鍵、扶手、公用電話電腦的鍵盤之類。自己要儘量做好防護措施,避免自己被感染。

Q:你怎麼看“復陽”的情況?

張媛莉:

“復陽”患者的傳染性其實比較低,不需要太緊張。“復陽”可能不是真的復陽,可能就是原來檢測得不到位,喉嚨咽拭子轉陰了,再查,痰標本又變成陽性,所以這個病毒是“路過”喉嚨到了下面的肺,它路過,不在喉嚨那兒,跑到下面去了,還有的“復陽”跟標本的採集也有關係(陰性時是沒有采到合格標本),跟檢測技術也有關係(假陰性),這種“復陽”有一定的傳染性。真正的復陽患者,檢測時需要同樣的方法,同樣的取樣位置和同樣的技術,結果是陰性後又變為陽性,非呼吸道標本(尿和糞便標本)的陽性雖然是核酸陽性,但不一定代表有大量的病毒存在,如果症狀、實驗室檢驗和CT檢查等都在提示改善的話,其實病毒量是不大的,這種復陽患者傳染性不強,但不能完全排除。

Q:面對病毒,湛江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是否有優勢?

張媛莉:

湛江地處中國南邊較為偏遠的位置,較遠離疫情發生地,從地理位置上是有一定優勢,但是我們也有武漢到湛江的直達航班,這個優勢也不是那麼明顯。我認為湛江風大、開闊,空氣流通得好有利於預防,但是它比較潮溼,又是不利的。

談醫學生涯

將危重病人搶救回來會很有成就感

【對話】登上聯合國網站談抗疫的湛江醫師:現在真正考驗防控……

Q:你和重症醫學科的淵源是如何?

張媛莉:

我最早的時候是做麻醉的,1991年廣東醫學院麻醉專業畢業後,我在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從事臨床麻醉工作4年,後來麻醉科接管了ICU,從1995年開始,我從事危重病醫學工作。國外ICU的醫生多從麻醉科醫生和呼吸科醫生髮展而來的,後來我就攻讀了呼吸科的碩士和博士。

我喜歡ICU的工作,尤其是重症病人被搶救回來的時候,就覺得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很值。另外就像偵探一樣,每天上班都在找病人的病因是什麼,ICU相比普通病房病人不算多,可以自己花心思進行精細管理,能夠鑽得比較深,真的可以好好了解這個病的發生發展。

另外,女性重症醫學科醫生如果體力跟得上的話,會有優勢,會更加細緻。在廣東,我看到很多重症醫學科裡的女主任,像中山醫、省醫和呼研所等的主任,她們真的非常棒,很多也是我的老師和學習的榜樣。

Q:你曾在武漢攻讀博士,對這個地方是否有特殊的感情?

張媛莉:

武漢算是我除湛江外住得最久的城市了,很喜歡武漢,特別喜歡熱乾麵,對這個城市有感情。我像很多重症醫學科的醫務人員一樣都想到最前線去戰鬥,這次抗疫我也報名了,但是沒被選上而已。

今年一月到二月上旬,都是很難受的,雖然白天上班看病沒什麼感覺,但是晚上睡前一想到,那裡那麼多人生病倒下,還有醫護人員也累倒病倒,就很難過。祝福我們國家能夠最終徹底戰勝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