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三百年》:寥寥数语道尽帝国兴替

《清史三百年》:寥寥数语道尽帝国兴替

《清史三百年》封面

戴逸先生著《清史三百年》不得不让人赞叹,几百年的大清帝国历史,被戴先生用一本小书就概括完了。不单单是对历史的缩写,而且里面还有非常独到的分析与见解,边叙边议的方式,很多观点一针见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社科类普及及专业读物。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本书的特点:




1

阶段划分脉络清楚,主线明确


从1583年满族兴起、1643年清朝建立,到1911年帝国最后一个黄昏,三百余年的历史,不可谓不短。怎么将这清史三百年概括讲来,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这种讲述,要么就极繁,整几本大部门也说不完,要么就极简,那就只等说一下历史事件了,独到观点无法展开。

戴先生把三百余年的大清帝国历史划分了八个阶段,可谓是准确地把握住了大清龙脉走势,一条非常明确的主线,使人们能够很快地从上帝角度俯视三百年清史。

一是满族兴起、清朝建立,二是清朝入关和确立全国统治,三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康熙之治、四是雍正改革和乾隆统一全国、五是清朝中衰、六是外国武装侵略和国内农民战争、七是清朝自强运动及其失败、八是清末改革和清朝覆亡。

其实上面八条都只是副标准,而正标题全用的提问式,对过去历史的发问。比如一支处于偏僻地方的弱小力量是怎么崛起的?为什么能够很快打下南中国?等等,解答了关于一些重要历史节点的疑问。

细细想来,戴老关于清帝国八个阶段的划分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就像一场大剧一样,对开场、发展、高潮、结局等起承转合部分进行了划分,使读者能够清楚地对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



2

观点独到犀利、分析准确、金句迭出


这一个特点归纲来说就是看得比较准。这反映在很多的方面。

对于清朝的这些帝王,既不作那种文学作品《大秦帝国》似的吹捧,也不进行过分的贬低,只是客观的评价。“进步的事业也是要用残酷的代价换来的,绝没有什么仁慈之师。”

比如对于康雍乾盛世,固然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戴老也一针见血的指出,“所谓盛繁荣,不能光看到盛世,不能光看到繁荣,要看到繁荣下面掩盖的阴暗。”

戴老总结这一时期,仍然有四个重大的障碍阻碍了国家的前进:

一是仍然是封建国家专制主义,仍然是小农经济,传统阻力非常大。二是闭关自守,人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三是重农轻商。四是思想上的高压,文字狱搞得大家都不敢谈现实。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积重难返,“传统既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沉重的负担。背着一个很长远的传统,往往改革和前进是比较困难的。”

经历了外国武装侵略和国内农民战争后,清帝国竟然还持续了很长时间,然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自救运动也没能救得了清朝,因为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历史就是这样,时机过去就不会再来的”,最终,清帝国还是走向了灭亡,而且,还是清帝国自己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3

对一些历史疑案进行了着重考究


《清史三百年》:寥寥数语道尽帝国兴替

历史的真相


全书既能够总揽全局,对三百年历史作一鸟瞰式解读,又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又做了依据翔实史料的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清帝国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现代的时间较近,史料相对来说也比较丰富,民间传说也非常的多。

但这些史料中,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进行了记载,还有的人是故意写了谎话,坊间传说更是众说纷纭,因此,从历史迷雾中探寻历史的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雍正即位的问题,康熙传诏的继承人到底是谁?戊戌变法失败,袁世凯有没有告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先后死去,光绪帝是被人谋害的吗?

这些原本都是争论已久的问题。比如雍正即位的问题,由于近年来影视剧的演绎,使得大家对于这个问题觉得扑朔迷离。到底是传位于四子,还是传位十四子呢?

戴老通过对浩如烟海的清史料的分析,结合今人们通过科技进行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如雍正系篡位,并不是康熙相中的接班人;袁世凯并非主动告密,而是在情势败露下为求自保而被动告密,戊戌变法并非因袁告密而失败;通过对光绪帝遗骨、头发的砷元素鉴定,结合史料,得出了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系被人谋害的结论。

当然,这些结论,也是戴老自己的推断,但这些推断依据充分,推理过程合乎逻辑,令人信服,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也算是解开了历史的一些谜团。

总之,戴老这本《清史三百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治学严谨,学识广博,既能够弄清史实,而且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还要把“思想的光芒照射到史实上,形成对历史的看法,这样才能有突破、飞跃。”

本书是大家写的一本小书,篇幅虽短,却有大智慧。



《清史三百年》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30


《清史三百年》:寥寥数语道尽帝国兴替

戴逸


戴逸,男,1926年生,江苏常熟人。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研究生毕业。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历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副主任。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专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2月17日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