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下的在線教育

東南大學電子學院孫立濤教授、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湯勇明教授、校務委員會左惟教授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期間中國高校在遠程教育方面的經驗。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輕易突破了國家邊界,僅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導致全球陷入停滯,同時也證明了國家地區之間的緊密聯繫。隨著疫情的發展,為有效管控病毒的傳播,中國實行了全國範圍內的停課,這也成為網絡化遠程在線教育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試驗。

隨著所有校區的關閉,中國教育部組織了22個在線課程平臺制定了多樣化在線教學解決方案,免費開放包括129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由教育部遴選)和401門國家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在內的在線課程2.4萬餘門,供高校選擇使用。

為了深入瞭解這種大規模在線教育的有效性,我們最近對東南大學本科生進行了一項統計調查,收到有效課程評價問卷39854份。反饋表明,約50%的學生認為這種在線教育的方式可以完全完成所計劃的教學目標,46%的學生認為可以基本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學生認為這種在線教育除了可保持正常課程的連續性外,老師在授課中也幫助他們減緩了隔離過程中產生的精神壓力,幫助傳播戰勝疫情的正能量(見圖1)。

然而,在“能否自我約束並集中注意力參加線上課程”的選項上得分相對偏低,這也意味著在網絡速度不穩定、家庭環境裡的日常生活噪音、缺乏專業設備等干擾因素下,學生更需要提高自律性和專注力。

同時,學生們建議將錄播教學、直播教學與更多的在線互動結合起來,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減緩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也有較多同學們建議採用具有回放功能的統一教學平臺和佈置合理適當的作業量。

新冠疫情衝擊下的在線教育


圖1 東南大學39854份學生評教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在線教學質量評分(各單項滿分10分)。

這次問卷調查反映出教師需要適應在線教學這種完全不同於傳統課堂授課的教學環境。目前在線授課常見的做法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簡單直接地搬到網上。然而,在缺乏教室內面對面感知與互動交流的情況下,教師需要在網絡課程的準備、課程的創新和設計上下更大的功夫,以便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效率。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互動問答、在線測試、演講報告和公開討論等方式,耐心地引導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預計5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幫助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信息的快速複製與傳輸、優化教學資源、豐富演示工具以及極大提升網絡速度。

除了在線課程外,博士碩士研究生和最後一年的本科生必須完成論文項目,這往往更具挑戰性。除了與防疫工作直接有關的研究外,其它一切需要實驗支撐的數據收集、現場取樣或現場調查的活動必須暫停。這不僅意味著實驗的推遲,還必須注意一些敏感樣品的妥善保存,以及大型昂貴設備日常必備的維護工作。

因此,學校也應迅速制定和實施像這種被迫長期停工情況下的實驗室維護的特別措施。得益於大量的線上圖書館、線上檔案館和線上數據庫,理論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科學研究中的相關計算和模擬工作可以通過家用計算機或超級計算機進行在線任務提交來完成。文獻檢索、數據分析和論文撰寫工作等幾乎不受影響。導師可以通過定期的在線小組會對學生進行指導。博、碩士研究生可以進行在線論文答辯,從積極的方面來說,這樣可以更自由的邀請答辯委員會成員,節省時間和旅行成本。導師也可以根據需要調整最後一年本科生的研究項目,以便其可以在家裡或以其他的方式順利開展和完成。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對正常的教育進程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但大學可以利用這一前所未有的機會,找出問題和不足,通過創新的課程內容、先進的技術和有效的管理等方式加快線上教育的變革。我們也必須將這一突發的緊急情況轉變為進一步促進國際合作的機會,建立可以相互分享經驗、知識和資源的全球在線教育網絡。

單位:東南大學,南京,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