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是腳上生疔還是足以生疔?

“膏”,說文解字曰“肥也”,“肥,多肉也。”這個多肉指的是飲食當中肉類多,現在我們大多用“大魚大肉”來形容。“粱”,說文解字曰“禾米也”,現在一般指精細的米糧。

“膏”和“粱”放在一起為“膏粱”,多指肥美的飲食,後來才引申為指代富貴人家及其後嗣,而且多有貶義,諸如“膏粱子弟”、“紈絝膏粱”等。

而在飲食方面,又有“膏粱厚味”一說,“厚味”即為“濃厚的滋味”,“膏粱厚味”則泛指各種肥美、味道濃厚的飲食。

《黃帝內經》“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是腳上生疔還是足以生疔?

中醫一貫主張“膏粱厚味”不可太過,如果長期吃,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黃帝內經》中說“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這句話歷來有所爭論,有人認為“足”指的是腳,“足生大丁”是腳上生疔瘡,有人認為“足”應當以“足以”來理解,不應理解為“腳”。

黃元御在《素問懸解》中說:“若膏粱之人,飲食肥甘,肌肉豐盈,脈絡壅塞,鬱熱蒸爍,多生大丁,如持虛器而受外物,得之最易也。”我個人比較傾向於黃元御的這種理解。

這句話的意思是:“比如那些富家子弟,長期進行肥美、味道濃厚的飲食,長得肌肉豐盈,但是經脈絡脈壅塞瘀堵、鬱久化熱,鬱熱蒸爍,往往身體就會長瘡。這樣的人大多外表看起來肥壯,其實內裡虛弱、陽氣不足,就好像往一個空空的容器盛裝東西一樣,(感受外邪發病)很是容易。

《黃帝內經》“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是腳上生疔還是足以生疔?

這樣的情形更傾向於屬於現代的“高血脂”,前幾年還有報道稱有一女子長期多油多鹽飲食,身體抽出牛奶樣的血漿,像凍住的豬油般。

我們現在都知道,長期的高血脂會引發疲勞,形成亞健康狀態,表現出各種“陽氣不足”的症狀。原本能通過皮脂腺正常分泌的皮脂,也容易出現油脂分泌過多,從而堵塞毛孔,繼而出現疔瘡等。

同時“陽氣不足”會讓血液動力受到影響,血脂沉積會對血管產生很大的影響,血管壁上沉積下來形成斑塊,瘀積起來就會堵塞血管,導致各種心腦血管疾病。若是在此基礎上感受外邪,則很容易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發生。

所以,雖然現在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為了健康,我們不能追求並偏嗜“肥甘厚味”的大魚大肉,飲食中的油脂比例適當即可。

《黃帝內經》“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是腳上生疔還是足以生疔?

總之,健康飲食,增加食物的多樣化,做到寒熱均衡、五味調和,在飲食上貫徹《黃帝內經》中所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健康飲食原則,從而達到補益不傷陽,提升健康生活質量、獲得長長久久的健康生活。


健康飲食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