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頭之戰慕容垂完敗桓溫

東晉建國後,中央集權一直很弱,王,謝,桓,庾四大士族使權利過於分散。東晉先後經歷了王敦,蘇峻的兩次叛亂。這兩次叛亂都把首都建康攻陷,國庫揮霍一空。好在北方一直不太平,沒有遭遇外敵太大的威脅。為了限制或者說對抗庾家,東晉提拔了桓溫。桓溫掌權後,軍事上一向潺弱的東晉,一下子變得極具有攻擊性。先是僅8000人就消滅了在巴,蜀地區的成漢,又以40000人北伐前秦,一度打到了長安,差點滅掉前秦,後來又拿下了原西晉的首都洛陽。桓溫很有自知之明,他一直不與慕容恪的鮮卑鐵騎在野外發生正面對抗。367年慕容恪死後,前燕開始衰弱。桓溫認為機會來了,於是369年,開始北伐前燕。


枋頭之戰慕容垂完敗桓溫


對於這場戰爭,或者說這次北伐,桓溫的準備還是比較充分的。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糧食供應,並且桓溫已經接管了戰鬥力極強的“京口兵”(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府兵的前身),唯一困擾桓溫的是糧食的運輸。桓溫決定走水路,通過漕運來運輸,成本低,運量大,但是也存在著致命的缺點:一旦河流水位下降,長時間不下雨,船是無法前進的,漕運就會癱瘓。此時,桓溫帳下第一智囊郗超提出來:道遠,汴水又淺,恐漕運難通。他沒有把話說死,一個“恐”字,說明郗超認為這樣做會有風險


我不知道桓溫對郗超的話到底是認真考慮過,還是不屑一顧,最終,“溫不從”。桓溫沒有聽從郗超的意見。4月份,桓溫率領50000人馬,從姑孰出發了。沒過多久,眼前的場景不幸被郗超言中了。天氣乾旱,漕運乾涸,船走不動了。桓溫於是令人挖了300裡的河道(300裡啊,老百姓夠苦的,這是在和郗超賭氣嗎?),引水入河。舳艫數百里,河水不再淺了,漕運暢通了,這會你郗超該沒話說了吧?面對郗超的兩套方案,“溫又不從”。也許桓溫有軍事上的擔心,有政治上的顧慮,最後,桓溫堅持自己的意見。(有些剛愎自用的感覺)



枋頭之戰慕容垂完敗桓溫


就在此時,一直受到排擠打壓的慕容垂挺身而出,請命迎擊桓溫。慕容偉於是讓慕容垂帶領五萬人,取代之前連吃敗仗的慕容臧。同時,派出使者向前秦求救,許諾把虎牢以西的土地割讓給前秦。苻堅召集群臣商議,大家一致反對:當年桓溫打我們的時候,前燕都沒有救我們,現在桓溫打他們,我們憑什麼救!況且燕國不向我們稱蕃,我們為什麼要救他!散會後,王猛單獨對苻堅說:慕容評不是桓溫的對手,桓溫真要是打下了燕國,那我們也沒戲了。不如我們和燕國一起打退桓溫,那是燕國也已經疲痺不堪了。我們再趁機獨吞燕國,不亦善乎?苻堅於是派苟池,鄧羌帶領二萬人去支援前燕。(前秦實際是在觀望,等待機會)

正面戰場,慕容垂一眼就看透了桓溫的弱點,他讓慕容德去駐守石門,並派人截斷了桓溫了桓溫的糧道。與此同時,桓溫讓袁真去攻打譙郡,梁國城,石門,來開通第二條漕運。袁真拿下了譙,梁,但是無法攻克慕容德把守的石門,漕運堵塞。而在小規模的遭遇戰,晉軍頻頻失利,士氣由盛轉衰,糧食又馬上消耗殆盡,局勢瞬間扭轉。而就在此時,桓溫得到了一個他最不想知道的消息:前秦出兵了。桓溫明白,再在枋頭耗下去,想走也走不了了。於是下令焚舟船,棄輜重,從陸路撤退。看到桓溫走了,前燕的將軍們如釋重負,歡聲雀躍:可算是頂住了。絕對不能這麼便宜了桓溫!於是大家紛紛請命,追擊桓溫。面對如此熱烈的氣氛,大家如此高昂的士氣,慕容垂沒有迷失,他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不可!


“溫初退惶恐,必嚴設警備,簡精銳為後拒,擊之未必得志,不如緩之。”慕容垂雖然從沒有和桓溫交過手,但他從開始就把桓溫看透了。“彼幸吾未至,必晝夜疾趨,俟其士眾氣衰,然後擊之,無不克矣。”欲擒故縱,你桓溫跑的再快,也是兩條腿的人在跑,還想跑過四條腿的馬?於是慕容垂僅僅帶著8000騎兵慢慢尾隨其後。桓溫見沒有追兵,緊繃的神經一下子鬆弛下來,有如高考過後的學習們盡情放縱一樣,晉軍不再防備,日夜兼程趕路。而慕容垂等的就是這一刻!幾天後,燕軍騎軍全速追擊,在襄邑追上了晉軍。而前燕的范陽王慕容德的4000騎兵早早的埋伏在襄邑的東澗,與慕容垂前後夾擊桓溫。此時的晉軍士氣低落,短時間無法調整到戰時狀態,加上一路長途跋涉(走了700里路),疲憊不堪,根本無力抵抗求戰慾望強烈的前燕鐵騎,很快全線崩潰,損失30000人。(桓溫一開始也只是帶了50000多人,一戰就被慕容垂吃掉一半兵力!)屋漏偏逢連夜雨,桓溫好不容易殺出重圍,剛要喘口氣,又碰到前秦的軍隊了。原來,前秦的苟池,鄧羌看到燕軍獲勝,晉軍潰敗,大局已定,才開始“履行盟約”,此時的晉軍已經個個灰頭土臉,完全沒有戰鬥力了。秦軍輕鬆加愉快地刷了桓溫一波經驗,晉軍又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屍體。回去後,桓溫已經不滿萬人,幾乎全軍覆沒。


枋頭之戰慕容垂完敗桓溫


前燕這邊,慕容垂立下大功,上表請求給將士們封賞。慕容評與太后可足渾氏本來就猜忌慕容垂,如今慕容垂威名大漲,更令他們忌恨。慕容垂的奏章被慕容評扣了下來。兩人在朝堂爭辯,隔閡越來越深。於是,慕容評與太后密謀殺害慕容垂。慕容垂的侄子和舅舅得到消息馬上通知慕容垂,並建議除掉慕容評。慕容垂不願骨肉相殘,被迫投奔前秦苻堅。後來晉書說道:慕容垂天資英傑,威震本朝。以雄略見猜而庇身寬政。正是這件事情。


枋頭之戰慕容垂完敗桓溫


受益最大的國家是戰爭的旁觀者前秦。東晉的桓溫此後把所有的心思用在了篡位上,不再對前秦構成威脅,前燕又自毀長城,逼走了慕容垂。於是苻堅再也沒有顧慮。在慕容垂投奔自己的當月,出兵攻打前燕的洛陽(之前前燕許諾過割讓虎牢以西,後來又反悔了),又在幾個月後,發動對前燕的全面進攻。雙方爆發了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潞川之戰。


枋頭之戰,東晉無論是在戰術還是戰略層面,都遭到了完敗。桓溫輸給慕容垂,一點都不冤枉。但是慕容垂功高震主,投奔敵國明哲保身,同樣也是失敗者(單論此次戰爭)。前燕當權者鼠目寸光,為前秦滅掉自己掃清了障礙,成就了王猛,成就了苻堅。最終,成就了慕容垂復國之志。或許,這就是歷史刻意安排的劇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