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日用——食具

饭菜烹饪好,便可以开动了。古人的食器种类有很多,大体可分为取食器和盛食器两类,取食器主要有箸、匕等,盛食器则有俎、簋(guǐ)、簠(fǔ)、豆等。

箸,也就就是今天的筷子。“箸”和“住”谐音,有“停住”等不吉利的意思,后来人们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从字形上可知,箸一般是用竹子制作而成,事实上,古人的箸还有木质、金属、象牙、玉石等材质。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书中记载,三千多年前的商纣王就曾使用过象牙箸。箸古时也称“梜(jiā)”,作为取食用具在先秦时还不甚普遍,《礼记》说“饭黍毋从箸”,“羹之有菜者用梜”,说的是先秦时人们吃饭时还保留着用手抓食的习惯,箸只用于夹菜。到了秦汉时期,人们逐渐告别用手取食的习惯,箸的使用逐渐普遍开来。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就描绘了人们使用筷子的情形。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古人日用——食具

除了筷子,餐桌使用更多见的便是勺子,古人称之为“匕”。《说文解字·匕部》“匕,亦所以用比取饭”,“比”就是“匕”,说的是用匕来取食谷物或肉类。它基本形状是匕体呈椭圆形,以便于剜取后有细长扁平的柄,形状便如今天的羹匙。此外匕上往往饰有同时期流行的花纹。匕流行于商至汉代。

在我国文字记录中,匕经常和俎一起出现。俎是一种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古人常以匕、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俎一般是木制的,不易保存,所以长久以来人们都只能猜测俎的造型外观。直到近年出土的铜俎才为我们揭开俎的真面目。

古人日用——食具

古人盛饭盛菜不用碗,而用簋和簠。人们从炊具中将食物取出,放在簋、簠中再食用。《周礼·舍人》记载“圆曰簠,方曰簋”,簋、簠都是古人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配合鼎一起使用。簋的形状,通常是圆鼓,腹下面有足,足成圈状。簋的两旁有簋耳。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一般来说,簋的使用范围比簠更大,簠更常用于宗庙祭祀等重大活动,簋在日常宴会中都会用到。

古人日用——食具

上古的盛食器还有豆,像今天的高脚盘,有的有盖。豆本来是盛黍稷的,后来逐渐变为盛肉酱、盛肉羹了。此外,食器还有盂、案之类。盂既可作食器也可作饮器,类似现在的的盆,一般有两只附耳以供手抓,是一种容量较大的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人文拓展·象箸祸国】

《韩非子·喻老》篇记载这么一段话: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鉶,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说的是纣的叔父、太师箕子见到纣王使用象牙筷,十分忧虑。因为人一旦用上了象牙筷,喝酒就不会再愿意端着朴实的陶器喝酒,而一定要使用犀角、美玉制作的贵重酒杯。吃的也不再满足简单稻麦蔬菜,一定要是旄象豹胎,山珍海味。而服装也不再满足于粗布麻衣,居所也不满足茅草屋,而一定会追求锦衣九重,广室高台。这么一来,天下的财富全归君王一人挥霍,天下之乱全由一象牙筷开始。果然,又过了四五年,情况就变得越来越糟糕,肉铺、酒池、糟丘、炮烙等等都出现了,纣的统治终于灭亡了。

在这则故事中,象牙筷作为道具,代表奢侈欲望的开始,讲述了“因小见大”、“见微知著”的道理。警示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能放纵欲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