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秦始皇是被抹黑的,我們對他有哪些誤會?真的是一代明君嗎?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一位爭議性很強的歷史人物。在新中國建國前,史學家們自然是褒貶皆有,但到了新中國建國後,隨著反儒教運動的開展,秦始皇貶的一面被削弱,褒的一面則被反襯出來了。比如偉人曾寫詩道: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這就是從唯物史觀,來看待秦始皇的功績了。

都說秦始皇是被抹黑的,我們對他有哪些誤會?真的是一代明君嗎?

秦始皇的功績自然是被國人所熟知了:掃六合、卷八荒、一統中國;書同文、車同軌。可以說,為中國的大一統的法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其焚書坑儒的行徑,也被歷朝歷代的文人所批判。當然,就算從今天的史觀來看,焚書坑儒這種行為,也算是破壞學術風氣自由。同時,焚書也導致了大批珍貴的先秦文獻古籍被毀。如何客觀地看待秦始皇?他是一位暴君,還是一位明君?

一、 秦始皇的功績

都說秦始皇是被抹黑的,我們對他有哪些誤會?真的是一代明君嗎?

“百代都行秦政法”,毛澤東同志的這句詩句,敏銳地指出了秦朝的貢獻,那便是秦朝所創立的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完全地改變了中國後世的歷史進程,並被後世沿用和發展。要知道,秦朝以前,中國的政治制度,一直是與歐洲中世紀相似的分封制度和貴族制度,是一種鬆散的、極易分裂的政治制度。雖然都有個天下共主(比如周天子或羅馬皇帝),但實際上各諸侯國是各自為政的。可以說,秦朝時期所創立的郡縣制、中央集權制,避免了中國陷入歐洲那種四分五裂的狀態,實現了大一統。郡縣制相對於分封制的重大區別,就是從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官僚政治無疑是比血緣政治更為先進的。這種動搖社會的改制創新是很不容易的。而且郡縣制直接動搖了貴族的根本利益,就連秦朝滅亡後的漢初,也迫於開國勳貴們的壓力,實行了郡國並行制,允許異姓貴族們稱王,並擁有獨立封地。

都說秦始皇是被抹黑的,我們對他有哪些誤會?真的是一代明君嗎?

至於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則是在文化層面和技術層面,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尤其是統一文字的舉動,對中國文字、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各地的口語、口音各不相同,在秦漢時期,根本沒有所謂的“普通話”、“官話”。在沒有通用語的情況下,文字的統一就顯得至關重要。中國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和西方的表意文字差異很大,口語的差異和變化,不會影響文字的變化。只要擁有統一的文字,縱使兩個人說著完全不同的話,也能通過書寫,做到順利交流。

二、 關於秦始皇的負面評價

都說秦始皇是被抹黑的,我們對他有哪些誤會?真的是一代明君嗎?

關於秦始皇的負面評價,最主要的兩件事,一件是焚書坑儒,另一件便是勞民傷財修長城了。這兩件事,一個流傳於知識分子群體中,另一個流傳於民間。首先是焚書坑儒,首先可以定個性,這件事就算存在什麼益處,也是反人道的。單單是因為有儒生抨擊時政,就將儒生埋坑裡了,再怎麼說也顯得有些殘暴和血腥。這也是秦始皇被歷代儒生罵臭的重要原因了。而說到焚書這一行為,它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消滅、壓制百家學說,以正朝堂和民間的思想。百家爭鳴確實帶來的學術自由,但同時也帶來了思想混亂。事實上,漢代董仲舒所提出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可以算是另一種形式的“焚書”了。可以說,杜絕思想混亂,保證朝野中存在一種主流思想,是每個朝代都會幹的事。單單將打壓學術自由這頂帽子扣在秦始皇頭上,多少是有些不公的。

都說秦始皇是被抹黑的,我們對他有哪些誤會?真的是一代明君嗎?

至於修長城,民間流傳著孟姜女哭長城的悽美傳說。修長城抵禦匈奴,自然是不得已之舉。換種說法,只是早修和晚修的區別。長城自秦代開始,就不斷地被歷代中原修繕、擴張,成為了中原農耕文明對北方遊牧民族開展軍事防禦的屏障,和實現經濟封鎖的關卡。正是因為長城的存在,古代中國的農耕文明才得到了迅速發展。

都說秦始皇是被抹黑的,我們對他有哪些誤會?真的是一代明君嗎?

所以對於秦始皇的功績,從今人的角度來看,秦始皇雖有苛政之弊,但其功績仍然不可磨滅。秦始皇,或許既是暴君,又是一位明君。大家如何評價秦始皇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