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學記》,是儒家十三經之一《禮記》中的一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闡述教育問題的論文。據郭沫若考證,作者可能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當然,作者是誰並不重要,主要看內容。

雖然當代的教育體制已經發生很大轉變,但教育的某些原則和方法,想來是亙古不變的。《學記》作為兩千年前的一篇教育論文,其中的很多觀點在當代依舊能夠直戳根本。看完這篇文章,興許你會情不自禁地讚歎一下老祖宗的遠見卓識。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教學相長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斅(xiao)學半。”其此之謂乎。

當代話:學才知道懂得少,教才知道不簡單。知道懂得太少就會自我反省,知道教學困難則會自我奮勉。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篇中說:“教導學生,自己也有一半受益。”這就是它所要表達的意思吧。

個人感受:有些老師之所以會應付差事,正是沒有明確“教學相長”的道理。看似對學生不負責,實際上是在耽誤自己。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尊師重道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當代話:凡求學的道理,尊敬老師是最難的。只有尊師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學業。所以君王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對待臣子,只有兩種情況:當他在祭祀中作為祭尸時,則不以臣子相待;當他作為君主老師時,則不以臣子相待。根據禮制,天子的老師無需北面稱臣,這正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

個人感受:當代教育出現的最大問題之一,可能就是不“尊師重道”。以前“求學”是學生求老師教,今天是老師求學生學。如此師鄙道卑,學生毫無恭敬之心,哪有認真學習的勁頭。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好老師的三大特徵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當代話:所以一個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懂得引導而不是威逼;勉勵學生而不使其感到壓抑;適當啟發而不要全盤托出。

引導而不威逼,師生關係則會融洽;勉勵而不使其感到壓抑,學生則會覺得學習是件輕鬆愉快的事;適當啟發而不全盤托出,學生則會自主思考。能做到這三者,可稱得上是一位善於教書育人的好老師。

個人感受:這個道理,可以說是放之四海皆準。不僅是老師教育學生,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其實都該如此。現在市面上不少“正面管教”之類的書籍,其核心理念亦不出此“三妙法門”。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不要隨便指指點點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

當代話:老師時時觀察學生,而不隨便指指點點,讓學生先自己去摸索。初學者只需要認真聽,不要輕易插嘴,是因為層次不夠。

個人感受:老師教育學生,不要心急火燎,一定要有耐心。萬事開頭難,學生出錯是很正常的,應該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領會和修正。

如果總是在一出錯就指指點點,學生會因為害怕出錯而更加心神不寧,從而導致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凡事都有個過程,不要在自己已經熟能生巧時,對初學者站著說話不腰疼。

另外,初學者在沒有學到一定程度時,也不要隨便提問。一者,問得沒質量;二者,對老師不恭敬;三者,基礎沒打好,老師給你講了也聽不懂。因此,養成恭敬認真的學習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教師常犯錯誤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當代話:如今的教師,多照本宣科,一味灌輸知識,急於趕進度,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喚學生不考慮對方意願,又不能因材施教。這種違背規律的施教,得到的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如此,學生便討厭學習並憎惡老師,只苦於學習的困難而不知學習的好處。就算勉強畢業了,很快就會忘得一乾二淨。教育沒有成效,原因正在此吧。

個人感受:此段說的句句都是當代教育的現狀,難道不是嗎?現在不少人高中畢業後就開“篝火晚會”,燒的卻是書。不正是典型的“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嗎?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教學四興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當代話:教育的原則:在問題未發生之前就當加以預防;在恰當的時機給予恰當的教育;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之間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這四點,乃是教學成功的經驗。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教學六廢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當代話:問題發生之後再設法禁止,則學生會產生強烈抵抗心理而收效甚微;錯過了最佳時機才去學習,即使勤奮刻苦也難有成效;教學雜亂無章而不能循序漸進,則會陷入混亂而不得要領;如果獨自學習而無同道相互切磋,則會孤陋寡聞;交友不慎則會違逆師長教誨;輕慢老師則會荒廢學業。這六點,乃教學荒廢的原因。

個人感受:“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禁止早戀。情歌聽著,偶像劇看著,試問能禁止得了嗎?這是當代教育的無奈。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學者四失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當代話: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有四種過失,老師一定要清楚。這四種過失是:或貪多而不求甚解;或務少而不思進取;或自以為容易;或知難而退。

這四種過失的心理狀態各不相同。懂得了學生的心理特徵,然後才能補救其過失。教育學生,一言以蔽之:就是發揚其優勢,補救其過失。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個人感受:明確了這四種過失,那麼我們該如何補救呢?其實,人的過失中往往隱藏著優勢。比如:“失則多”的人往往能夠“博學”;“失則寡”的人往往能夠“專精”;“失則易”的人往往比較“自信”;“失則止”的人往往比較“踏實”。

因此,對於這四種過失,老師千萬不要“非此即彼”地去批評。正如最後一句話所言: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我們應該懂得發揮學生本來的“優勢”,然後將“過分”的部分,給予適當的調整即可。

比如,對於“失則多”的學生,不要直接禁止他“貪多”,而應該鼓勵他“博學”,同時提醒他不要太“鬆散”。對於“失則寡”的學生,不要直接催促他“多學”,而應該鼓勵他“專精”,同時提醒他最好能夠“旁徵博引”。

其餘兩種亦復如是,這也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方法。話又說回來,性格與偏好沒有好壞,只是不宜過當。因此,老師教育學生,千萬不要從學生的性格,偏好上死拉硬拽。而是要懂得因勢利導,長善而救其失。

《學記》中的八大核心理念,當老師的都應該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