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試教育理論——《學記》的教育思想及其考點解讀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方面的知識,是教育考試中必然涉及的考點,對於許多參加教師招聘考試和教師資格考試的學員來說,總是存在著抓不住核心,記不住考點,屢考屢錯的情況,這根源於對基本知識沒有很深入的理解。下面中公教育劉靜茹老師就中國古代教育經典《學記》的主要內容進行簡要梳理,幫助大家理解知識。

《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第四十九篇(《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公元前403~前221)晚期。全書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學記》全文1229字,分為20小節,每節基本上論述一個問題。《學記》對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務、教育的制度、學校的管理、教育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的關係等問題,都有闡述,內容比較。它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教育經驗和教育思想的總結,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理論著作。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很清晰的發現常考考點:

1.《學記》的地位——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2.《學記》的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3.《學記》的出處——寫於戰國晚期,《禮記》中的一篇,共1229字。

【考題再現】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是( )。

A.《禮記》 B.《學記》 C.《論語》 D.《老子》


《學記》主要論述了教育作用與目的、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原則、方法,以及教師問題等,以及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問題:

一、教育的作用與目的

原文:“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這一段意思是說,處於君位的人如果想要建立國家,一定要教育先行,君子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這一定要通過教育。從本質上論述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考題再現】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揭示了( )。

A.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B.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C.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D.教育與科技的關係

二、教育原則與方法

1.豫時孫摩

原文: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豫”是預防,要在不良傾向尚未發作時就採取預防措施;“時”是及時,要把握教學的最佳時機,適時進行;“孫”指循序,教學要循遵一定的順序進行;“摩”指觀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取長補短。體現了教育要遵循預防性原則、及時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相互觀摩原則。

【考題再現】

“預時孫摩”的原則最早出自( )。

A.《論語》 B.《學記》 C.《中庸》 D.《孟子》

《學記》中說:“不陵節而施”。( )原則與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啟發性 B.因材施教 C.循序漸進 D.鞏固性


2.啟發誘導

原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這一段闡述的意思是:引導而不威逼,勸勉使學生增強意志力而不嚴加管教,適當啟發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引導而不威逼則師生關係融洽,勸勉而不嚴加管教則學生會感到學習是件輕鬆愉快的事,適當啟發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則學生會用心思考。體現了教學當中的啟發性原則。

【考題再現】

【判斷題】《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與《論語》中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體現的是同一個教學原則。( )

3.長善救失

原文: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學生在學習上經常有四種過失,教師一定要清楚地知道。這四種過失是:或者失於貪多而不求甚解;或者失於不求進取,知識面狹窄;或者失於把學習看的太容易,一遇到問題就問師長,從來不深入思考,結果就像沒有學過一樣無知(學而不思則罔);或者失於遇到問題從來不問師長,只是停下來獨自冥思苦想,而最終仍然迷惑不解(思而不學則殆)。產生這四種過失的根源,在於學生的心理特點各不相同。懂得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然後才能補救學生的過失。教學,就是發揚學生的優點,補救學生的過失。

4.藏息相輔

原文: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按照一定的時間或季節進行正課的教學,休息的時候也必須有各種課外作業。也就是說,大學的教學形式,既有按時傳授的正課,又有正課之外的課餘學習。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於心,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遊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論證了課內學習,和課外作業相結合的必要性。


【考題再現】

“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體現的是( )教育思想。

A.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B.因材施教

C.教學相長 D.啟發式教學

三、教師與學生

原文:“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故曰:教學相長也。”

這一段意思是說深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學識不足,教書育人之後才知道自己學識不通達。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闡述了教與學的辯證關係。

【考題再現】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反映的師生關係是( )。

A.尊師愛生 B.民主平等 C.教學相長 D.辯證統一

“教學相長”本意是指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和向教育實踐學習,但後來也將其引申為師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彼此激勵的辯證統一關係。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提出“教學相長”的光輝命題都是《學記》對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貢獻。


綜上,簡要總結了在教師考試中涉及到考查《學記》的知識點,不難看出,這要求我們對於具體考點背後的原文含義深入理解,理解其要義、把握核心,再看到類似的文言文題就不會感覺讀不懂題幹,無從解題了。

《學記》作為教育經典,是由於其中豫時孫摩、啟發誘導、長善救失、藏息相輔、教學相長等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實踐仍有深刻的影響和啟發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