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小解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寫作年代,大約在戰國末年與漢初之間,是早期儒家學派的教育理論,概括和教育實踐總結,是我國最早的一本教育學,它是中國教育史上一篇極重要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教育文獻,也是世界上一篇很早很全面的教育文獻。書中主要談到以下內容。

一、教育作用與目的 《學計》論述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大學”教育。是為了符合統治階級培養自己的利益維護者,掌握統治人民的治術。所謂的“俗”“到”皆為統治階級服從統治,懷化於民,而治於君也,另一方面《學記》對於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進行論證,再三叮囑教育是可以幫助王國統治者來“建國君民”的,學習是為了“學為君”也,這和我們的教育目的截然相反,但我們不能苛求於古人也。

二、教育制度與管理。由於時代的侷限性,有些地方對於現實來說不太合適,不過有些是值得參考的,如視學制度,大學每兩年要由政府派人考察學生成績,制度是比較正規的,再者重視開學儀式和目的。這都是我們仍然在做的。

三、教育與教學的基本原則 1、教學相長,實際上是說做學問要從學習中反覆提高,要做到教也是一種學習。2、藏息相輔。課內外相結合,勞逸相結合。3、預防性原則 4、及時性原則,5、順應性原則,6、觀摩性原則,7、啟發性原則,8、長善救失。這些原則對我們來說至今還在用,本身不具備階級性,關鍵在於教育自身的功用性。

四、教學方法

在《學記》中,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基本出現了。1、問答法,包括如何提問如何答,要求是正確的,2、講解法,此項關鍵在於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教材組織,基本精神都是注意啟發注重自動,值得我們關注。3、練習法。

五、教師問題。古代教師的作用是巨大的,擔任教師工作的條件又是嚴格的,那麼尊師重教是當然的了,從實質來說古代封建的師道尊嚴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尊師是不相同的,但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尊師就是尊重教育就是尊重知識,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六、當時教育的五大弊端,這和我們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差不多,如滿堂灌不因材施教等等,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警示,總之《學記》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一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