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扶貧記


第一書記扶貧記

在殿堂和田壟之間,他選擇後者,俯首躬行,腳踏泥濘,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叫信念。

他用四年的竭心盡力讓一個貧窮落後村改換新天,他用四年的埋頭苦幹踐行著黨對人民“如期脫貧”的莊嚴承諾,他用四年的砥礪前行書寫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典範。他克服萬難,吃了很多苦,但留給群眾的,都是甜。他勤于思考、敢於作為、勇於擔當、善於創新、甘於奉獻、立於清廉,他就是扶貧能手、駐村楷模,市委辦公室進駐察右中旗科布爾鎮大馬庫聯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陳俊武。

第一書記扶貧記

陳俊武,男,1976年出生,1993年參加工作,1996年入黨,內蒙古黨校在職研究生,現任烏蘭察布市委辦公室督察室副主任。2014年5月17日,38歲的陳俊武背上重任、解下行囊來到察右中旗唯一回族聚居村大馬庫聯村,從這一天起他就告訴自己,基層工作不能眼高手低、脫離實際、紙上談兵,必須尊重民風、深入群眾、用心用力用情。

他先後花了11天的時間對全村129戶常住戶走訪摸底,調研期間正值農忙,白天他就鑽進地頭一邊幫忙務農一邊問需,傍晚在門口等老鄉農忙回家,他就提前幫忙打掃衛生、收拾院子,他用似火的熱情融化了陌生的堅冰,用真誠打動了鄉親們的心,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通過挨家挨戶的“把脈問診”,全面掌握了每一戶家庭情況、人員特點、存在困難、致貧原因等具體情況,拿到的“手牌”是:大馬庫聯村作為重點貧困村,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基層組織建設滯後,村幹部在群眾中沒有威信,村委班子整體老化,最小的村幹部59歲;全村90%村民是回族,漢回民族群眾之間一定程度上存在團結不緊密、信任度不高等問題。陳俊武沒有氣餒,他下定決心打好這一手“爛牌”。

面對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後的現實,陳俊武在工作日記裡堅定地寫道:“凡事都要腳踏實地的去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名”,在隨後四年多的時間裡,他以求真務實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奮力前行,成功帶領貧困群眾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特色之路。

第一書記扶貧記

他勤于思考,在陳俊武的認知裡,只有想不到的事兒,沒有做不到的事兒。思想上不懶惰,行動上就會更勤奮,他總是不斷結合村裡實際探索工作方法,千方百計地找脫貧路子,想方設法地搞民生工程,據其他駐村幹部回憶,“有一段時間,陳俊武就好像‘著了魔’,總能看見他眉頭緊鎖、冥思苦想。有時候突然眼光一亮,就拉著我們探討想到的脫貧路子好不好,可不可行”。對於報紙上、網絡上各類脫貧致富的好方法,他總是密切關注,有時候直接到實地開展學習,考察實際效益究竟如何,怎樣才能更好地契合本村實際汲取優秀經驗。用心思考為他用力幹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

第一書記扶貧記

他敢於作為。陳俊武深知,如果沒有基層組織的強大支撐,工作將一籌莫展。他先是發展了一批入黨積極分子,慎重地將回鄉創業青年李彥清,致富能手白建軍,電工師傅陳瑞發展成為黨員,把群眾中的“領頭羊”“排頭兵”充實到村基層黨組織中來,為村基層黨組織注入了新血液,激發了新活力。並先後通過選舉產生了村主任、計生主任和支部書記,他緊密團結幹部,充分發揚搭臺互助的精神,夯實了幹部基礎,凝聚了戰鬥力。

第一書記扶貧記

他勇於擔當。陳俊武明白,扶貧工作不僅要全面發動群眾,更要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他積極與上級溝通協調,得到了市委辦公室的大力支持:市委領導多次組織幹部開展結對幫扶,累計送去麵粉450袋、棉衣棉被300套、大衣300套、棉鞋78雙、取暖用煤3噸、供熱器1臺,有效改善了貧困群眾的溫飽問題;又為大馬庫聯村購買運輸三輪車1臺,清掃垃圾車2輛,割草機2臺,全面改善了村容村貌;還撥款對村裡年久失修的供暖、自來水管道組織維修,推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他又連續兩年協調包頭醫學院、市中心醫院為大馬庫聯全體村民進行免費體檢,健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些實實在在的幫扶如雪中送炭一般捂熱了鄉親們的心,民生工作得到了高度的認可和贊同。

第一書記扶貧記

他善於創新。提起陳俊武,鄉親們有話說:“這後生挺不賴,一點兒官架子也沒有,天天就想的咋領咱們這些窮人掙錢,咋能把日子過紅火”一位通過養殖西門塔爾肉牛脫貧致富的鄉親中肯地說道。陳俊武認為,扶貧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大力發展產業扶貧才是硬道理。

在鄉親們的眼中,俊武每天都風風火火的,“跑”成了一種常態,要麼是跑在宣傳發動群眾的路上,要麼就是在跑項目的路上,從帶領村民整合300畝土地發展集體經濟,到實現村集體經濟2萬元收入;從與傅仕達食品廠合作將閒置多年的廠房重新利用,到開辦奶食加工廠實現2萬元集體經濟收入,解決了部分貧困戶就業和農畜產品銷售問題;從爭取上級資金用於新打5眼機電井,到870畝旱地變為水澆地;從原址重建宗教文化活動陣地,到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娛活動;從整合136.8萬元資金先後購買154頭西門塔爾肉牛深入搞肉牛養殖,到出欄200餘頭小牛犢平均每頭增收3000元,再到完成由蕭條的奶牛養殖業向繁榮的肉牛養殖產業的華麗轉身,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了,臉上紛紛綻開了幸福的笑容。

第一書記扶貧記

他甘於奉獻,由於基層工作任務重、矛盾相對複雜、事務性工作多,家中所有的重擔幾乎都落在妻子一個人肩上,他幾乎沒時間沒精力去管。有一次孩子高燒不退,恰逢上級到村檢查,陳俊武毅然決然的堅持以工作為重、以大局為重、舍小家顧大家,兩天迎檢沒回家,僅僅只打了一個電話。面對妻子的沉默和孩子的抱怨,雖然他的內心充滿了愧疚,但他從未後悔,因為他知道妻子和孩子總有一天會理解他體諒他。談起工作和家庭,陳俊武總是說:“我最感謝的,一個是組織、一個是妻子,組織給我了信任,妻子給了我支持。”

第一書記扶貧記

他立於清廉。“一身正氣好村官,兩袖清風金不換”這是與陳俊武共事過的人對他的評價。在擔任村官的4年裡,他沒佔過公家一分錢便宜,沒用公款吃過一頓飯,沒向村裡報銷過一張私人發票,為鄉親們謀福利從不圖任何回報,辦事從不走“人情”的後門,他以一種幾乎“不近人情”的態度,讓清廉二字在他人生的字典裡顯得格外耀眼。駐村生活條件相對艱苦,但他始終堅持以自己洗衣做飯的方式踐行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作風,他對生活上的低要求和對工作上的高標準形成了鮮明對比,彰顯了堅定的廉政操守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他用對工作的“痴”、對群眾的“情”、對家庭的“欠”當作種子,彎下腰深耕細作,收穫的是翻天覆地的村貌新風、民族團結的累累碩果和群眾齊刷刷的大拇指。

大馬庫聯村精準識別貧困戶36戶74人,經過精準扶貧,現剩貧困戶7戶14人,貧困發生率降低到1.43%,已由重點貧困村轉變為一般村。看到這些簡單的數字,陳俊武欣慰的笑了,他拿著厚厚的筆記,抖了抖鞋上的泥土,眼神裡充滿了自信和堅毅。

有人問他,是什麼在一直支撐著他。他答道:“是信仰!”“在人生的旅途中,信仰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所以,黨員幹部更得有信仰!”也正是因為有如此堅定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仰信念,才能讓他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穩得住心神、負得起責任、扛得起使命,以“工匠精神”帶領最基層、最複雜的回族聚居村擺脫貧困、奔向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