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土耳其半島地處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處,這裡也是東西方貿易的陸上必經之路。14世紀初,奧斯曼帝國控制了這一位置,嚴重阻礙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擋住了歐洲前往亞洲的貿易通道。一直到了15世紀,為了籌集商品經濟發展的貨幣、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急需尋找到一條,從歐洲到中國和印度的海上通道。正是因為這個需要,人類歷史進入了航海時代。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在歐洲的航海家中,最著名的4位分別是:1488年發現好望角的迪亞士、1489年到達印度的達伽馬、1492年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1522年完成環球航行的麥哲倫。毫無疑問的是,他們為歐洲乃至人類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成就背後,我們也必須注意到水手的死亡。比如麥哲倫出發時,帶走了270人,回來時卻僅剩18人,甚至自己都死在了途中。喬治安森帶出去1854人,卻只回來了188個。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這樣的死亡率在當時的確算高的,但即便算平均死亡率,那也高達40%。也就是說在航海時代,歐洲人只要上了船,那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在歐洲航海家們探索大海的半個多世紀之前,來自中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就率領大明帝國的艦隊跨過印度洋,抵達了非洲東海岸。相比於歐洲船隊的高死亡率,鄭和船隊則是出奇的的安全。同樣是航海,為何東西方的差距會這麼大呢?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船隊最大的旗艦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換算成今天的長度單位,鄭和的旗艦長度約為152米,寬達62米!這是數據是什麼概念?要知道我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艦,長寬分別為304.5米和75米。換言之,鄭和的船就幾乎是半艘航母!在大海上航行,船隻越大,抵禦風浪的能力就越強。《明史兵志》載:“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而哥倫布的船隻,長度僅為24.5米、寬度則只有6米。把兩艘船首尾相接拼起來,還不如鄭和的寶船的寬度。對鄭和而言,哥倫布的這種噸位僅為自己百分之一的小船,不啻於救生艇。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按說他的船該不小了吧?但旗艦“特里尼達”號排水量卻僅僅只有110噸,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鄭和的“大福號”寶船排水量為“五千料”,換算過來就是2500噸。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說完了船隻大小,再來說說雙方人員在海上的食物。我國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大海上吃啥很重要。因為無法自己生產,所以只能靠船上的儲備維持需要。但在吃這件事上,中國人絕對是世界上最具天賦的。因為全世界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能夠在吃上比中國的花樣更多、種類更多。一本《東京夢華錄》就詳細記載了宋代的各種美食,到了明代,中國的食物種類也就更多了。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所以鄭和帶上船的食物,是相當豐盛的。比如豬肉、羊肉、雞肉等肉製品,茄子、葫蘆、冬瓜、黃瓜等蔬菜,此外到了熱帶地區還有榴蓮、芒果這樣的熱帶水果,很少出現壞血病。反觀歐洲的水手,吃的卻是被橡皮蟲啃過的麵包。這種麵包並非今天常見的、鬆鬆軟軟的麵包,而是那種硬到能嗝掉牙齒的麵包。直到18世紀,大英帝國的皇家海軍,還有士兵因為吃的太差而發動兵變。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除了吃得好,兩邊船員的身份也截然不同。鄭和船隊上的,都是大明帝國的官兵,屬於政府的編制單位。有這樣一個身份,他們會自覺地忠於皇帝、服從於鄭和。而歐洲船隊上的水手,有街頭地痞流氓、有沒落的貴族、負債的貧民、越獄的罪犯等等。畢竟對他們而言,出海就是一次投機行為,能活著到達新世界血賺、死了也不虧。所以在船員的素質上,歐洲水手遠遠落後於大明官兵。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在分工上,鄭和船隊有著明確的分工。所謂“大海航行靠舵手”,在中國南海及其周邊海域時,鄭和用有經驗的中國人來掌舵;進入了印度洋之後,鄭和則用更加熟悉海況的阿拉伯人來掌舵。而歐洲船隊,基本上都是一個人掌舵。在出海的目的上,兩邊也不在一個水平。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說尋找建文帝的、有說宣揚國威的,而歐洲則是實打實的出海投機。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正因如此,兩邊船隊的規模也更本不是一個量級。哥倫布第一次出海只有3艘船、87個人;麥哲倫5艘船、270人。結果哥倫布在美洲的據點讓印第安人拆了、麥哲倫本人甚至被土著砍死;達伽馬4艘船出門,遇到風暴一不小心就送了“三殺”。而鄭和下西洋時,一口氣就帶了62艘寶船、27800名士兵,這是航線沿岸小國們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事實上,鄭和船隊也遇到過麻煩,比如海盜和土著衝突。爪哇國曾誤殺了鄭和140名士兵,還沒等鄭和表態,爪哇國王便立馬跪下請罪,願意永遠臣服大明。此後每年都不遠萬里給大明上貢,如若不然,當時鄭和一聲令下,可能就亡國了。再比如海盜,要不就是被鄭和全殲,要不就是像“海盜王”陳祖義那樣被抓回南京處死。說到陳祖義,筆者不介意多費些筆墨。

陳祖義祖籍廣東潮州,大明洪武年間率全家遷到南洋。憑藉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陳祖義在這裡打劫過往商船。經過10多年的時間,其手下成員超過萬人、戰船超過百艘。這樣的實力也讓他無懼於東南亞,因為東南亞沒人治得了他。他肆無忌憚的劫掠過往船隻過萬艘、攻打沿海城鎮50多座,朱元璋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也無濟於事。

永樂年間,明政府的財政收入時為1100萬兩,朱棣卻為他開出了750萬兩白銀的賞金。這也讓陳祖義成為了人類史上,懸賞金額最高的通緝犯。但遇到鄭和後,陳祖義就好日子到頭了。永樂五年(1407年)9月,鄭和擊敗陳祖義,並將其押回南京斬首示眾。這樣一個在當時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強海盜頭子的人,照樣被鄭和連根拔起。試問,在鄭和的航海途中,還有什麼人是值得他擔心的?唯一擔心的只有極其惡劣的天氣。

在出海的目的上,兩邊也有較大的差異。換言之:鄭和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歐洲航海家卻並不知道。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船隊所抵達的國家和地區有: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裡、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裡灣尼和不刺哇國

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歐洲的航海家們的確也有自己的“目的地”,比如哥倫布知道自己要去印度,但他並不知道印度在哪,沒有航海圖可以參考。以至於他到了美洲之後,一口咬定這裡就是印度,所以當地的土著莫名其妙就成了“印第安人”。正是因為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歐洲的航海家們所面臨的風險更大,不可知的危險也更多。再加上他們的航線往往是橫跨大洋,面對危險的處理方式也就更少。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前文說到,鄭和船隊進入印度洋之後,會交由阿拉伯人來掌舵。阿拉伯在印度洋裡航行了幾百年、研究了幾百年,自然是經驗充足。光有經驗還不說,阿拉伯人還是沿著海岸線航行的。這樣就避免了許多可能發生的問題,比如大型風暴、海嘯等等。面對一般的風浪,鄭和船隊可以憑藉巨大的船體,具備較高的抵禦能力。所以鄭和船隊是不怕風浪,但也不讓自身受風浪的威脅。

同樣是遠洋航行,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東南亞的小國雖相對落後於大明朝,但也絕非蠻荒之地。所以鄭和船隊一旦缺食物了,可以立馬靠岸補給。所以東西方航海之所以會產生這麼大的差異,是許多原因綜合導致的。鄭和以絕對的優勢和便利,可以在印度洋、南海周邊“七進七出”毫髮無損,是以大明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的。歐洲的航海家們雖損失慘重,但他們的開拓和冒險精神,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後人用他們的成果進行了罪惡的“三角貿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