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小時候,看的是《悲慘世界》小人書。印象中有,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芳汀剪去美麗的秀髮,敲掉兩顆漂亮的牙齒;善良的主教;威風凜凜的沙威等等。

少年時讀《悲慘世界》,被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哀嘆冉阿讓的苦難,同情芳汀的遭遇。苦難中的人性掙扎,使年少的內心感到壓抑。

中年時再讀《悲慘世界》,它的厚重令人震撼。帶著敬畏之心去讀這部著作。它是對一個時代的描述,揭示了人間的苦難,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在呈現苦難的同時,字裡行間又充滿慈悲和愛。既有詩歌的美妙,又有歷史的深邃。

這部長篇小說是蛛網式結構,所有的故事情節匯聚在巨大的巴黎城。小說中,冉阿讓象徵著苦難中的救贖;主教象徵著向善的信仰;沙威象徵著法律;芳汀象徵著愛與苦難。

冉阿讓有著人性的掙扎,以及對自由的渴望。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年幼時父母雙亡,姐姐把他撫養長大。

25歲那年,冉阿讓為了回報姐姐的養育之恩,幫助她支撐貧困的家。每日辛勤地勞動,以微薄的收入替姐姐分憂。看著外甥們一天天長大,他雖然又苦又累,但心中充滿了甜蜜。

不幸的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冉阿讓失業了。外甥們在受凍捱餓,他自己也飢腸轆轆。這時,一個讓他後悔終身的決定:偷麵包,接下來是被抓、受審、判刑。成為服刑19年的苦役犯,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僅僅因為偷了一塊麵包,就要在監獄裡待19年!

試問,人生有幾個19年?在人生最美的年華,冉阿讓失去了一切,陪伴他的只有鐐銬和歧視。

漫長的19年度日如年,出獄後的冉阿讓仍然受盡屈辱。三次被海涅的居民掃地出門,不由得內心燃起了仇恨的種子。

這一切的根源僅僅是因為偷了一塊麵包,如果說偷麵包是一種犯罪。那麼,辛勤工作卻無法養家,才是罪過的根源。

我們可以想象,經歷了19年的磨難,冉阿讓的內心是麻木的,對社會是仇恨的。使他失去了做人的廉恥與良知,內心只有仇恨。

走投無路的冉阿讓在主教家過夜的時候,偷盜了主教家唯一值錢的一套銀餐具。主教原諒了他,幫他開脫罪責,還把這套銀器送給了他。

一個墮落的靈魂得到了救贖、感化,冉阿讓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人世間居然有如此的大度與仁慈,使他的靈魂重見光明。

主教大人說:你向我保證要當個誠實的人,我買下您的靈魂,我把您的靈魂從邪惡的思想中數出來,交給仁慈的上帝了。

仁慈的主教使冉阿讓看到了一種向善的信仰,使他意識到只有救贖才能脫離苦海,真正走向自由之路。

然而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冉阿讓居然搶了手無縛雞之力的蘇爾傑的錢。他看到蘇爾傑哭著跑了,再看看腳下閃閃發光的錢幣,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靈魂是多麼的墮落,犯下了多麼大的罪孽。

冉阿讓熱淚滿面、泣不成聲,每一滴滾燙的熱淚,都是他深深的懊悔。

仁慈的主教成為冉阿讓心靈得到救贖的起點,讓他在後來的人生路上無數次心靈掙扎。那大段大段的心理獨白,都是他在如何選擇時的困惑與掙扎。

冉阿讓的自我救贖,達到了人性的高度。他的自我救贖,也是屬於全人類的。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深感罪孽深重的冉阿讓帶著銀器,遠走他鄉。不停地變換著名字,試圖躲過命運的追捕。

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先生,憑著智慧與努力,變成企業家,還當選為市長。

命運有時候總是令人猝不及防,在距離冉阿讓不到十里的地方,有一名偷蘋果的盜賊。被錯認為冉阿讓,很可能會因為累犯被判處終身苦役。

冉阿讓經受著內心的煎熬、面臨著痛苦的抉擇,是走上法庭,說出真相?還是讓一個小偷蒙受不白之冤?

書中描寫得非常精彩,令人拍案叫絕。

這對於冉阿讓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抉擇,換做我們,又何嘗沒有同樣的猶豫和退縮?

只要冉阿讓自己不去承認,這個事情很可能永遠無人知曉。況且,他現在已經是平民的救星,他的承認,就是放棄了一方百姓的幸福。若不承認,就會永遠背上良心債。

經過猶猶豫豫、內心不停地掙扎,冉阿讓毅然走進了法庭。他不能因為一個普通人的渺小,就可以代人受過。

冉阿讓克服了自身的自私和恐懼,靈魂得到了昇華。這正是我們平常人難以做到的,也是一個靈魂的偉大之處。

在法庭上,冉阿讓大聲宣告了自己的身份,他叫冉阿讓,是一個苦役犯!

冉阿讓將枷鎖重新套回自己身上,冉阿讓救贖的完成,以沙威的死為標誌。冉阿讓的勝利,導致沙威信仰世界的崩塌。

在這個悲慘世界中,沙威同樣值得我們同情。他不是一個壞人,法律和社會成見是他的價值觀。

在整部小說中,警探沙威時常對冉阿讓投來敵意與懷疑的目光。對法律堅定不移的沙威,像夢魘一樣,與冉阿讓如影相隨。我們無法指責沙威,他奉行鐵律、雷厲風行,在追捕罪犯過程中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警察。

在沙威身上,我們既看到了法,又看到了善。

當沙威意識到冉阿讓饒恕了他,而自己也饒恕了冉阿讓時,感到惶恐空虛、信念崩塌。他非黑即白、非惡即善的價值觀徹底崩潰,善的力量將他徹底淹沒。不知該怎樣面對自己,縱身跳入塞納河……

沙威也是這個悲慘世界的受害者,他的結局更悲慘、更淒涼。

掩卷沉思,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也會常常自以為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世間的人和事隨意評判,形成道德暴力、道德綁架。

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的、立體的,我們不能只能看到它的一個面,就去充當審判者的角色。那樣,往往會使一個原本善良的人,遭到誤解。我們在自以為善良、自以為正義的過程中,曾經傷害過多少本性善良的人?在閱讀經典的同時,我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馬呂斯與柯賽特兩情相悅,冉阿讓瞬間對馬呂斯充滿憤怒與怨恨。

冉阿讓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理智、良知又一次佔了上風。他認識到自己無權決定柯賽特的未來,無權拆散一對有情人。真正地愛一個人,就是希望看到他幸福。

尤其讓我們感動的是,冉阿讓不顧個人安危,獨闖龍潭,從下水道中救出馬呂思。

我們很難想象,冉阿讓揹著馬呂思,走著一直走,卻一直走不出漆黑無比的下水道。在臭氣熏天的下水道中,慢慢前行。他心中想的一定是柯賽特的幸福和未來。帶著馬呂斯走出了下水道,冉阿讓的靈魂又一次得到了洗禮。

馬呂斯與柯賽特過上了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冉阿讓在所有人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時候,帶著對柯賽特的無比思念默默離開,他的內心是安寧的。

人世間的悲苦莫過於此,我們看到了冉阿讓的光輝與偉大。冉阿讓的靈魂又一次得到了救贖與昇華,為了他人的幸福,承受著常人難以承受之苦。

冉阿讓不斷向善,為追求自由而不懈地努力。他的自我救贖超過了個人的範疇。我們的世界由千千萬萬個人組成,我們的每一個善舉都能夠改變整個世界下一刻的軌跡。

雨果用史詩性的筆墨,塑造了冉阿讓的形象,書寫了一部《悲慘世界》的歷史。冉阿讓一生坎坷,卻始終向世界傳遞著愛與幸福。世界是悲慘的,但總有高尚的人。雨果的偉大之處就是他與人民站在一起,用靈魂來書寫。

優秀的作品總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衝擊力,使我們久久無法平靜。人類就是一個不斷向善的追求過程,使我們以更寬容的心態看待世間萬物。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悲慘世界》跨度近半個世紀,是一本愛與寬容救贖的史詩。不僅有時代,而且有人的靈魂,是一部臻於完美的作品。

我們不像書中所說,有神的庇佑。但是,我們可以相互信任,經歷了光明與黑暗,走過黑夜的孤單寂寞,迎來冉冉升起的朝陽。

《悲慘世界》這部經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每次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對現實世界有了一個全新的、更深層的認識,教會我們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擁有一顆努力向上的心,生命就不會荒蕪。讀這部小說,很多人地方讓人淚目。雨果對人世間的疾苦,有深切的洞察。然而,他始終相信善與愛的力量。字裡行間,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書如其名,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使我們感到悲傷、難過,更多的是耐人尋味、動人心魄。我們從苦難與控訴中看到了平靜與幸福。很少有哪一部小說像《悲慘世界》這樣,閃爍著理想的光輝,帶著讀者和作者一起去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充滿愛的世界。幸福是聖潔的,是對靈魂不斷地拷問和揚棄。

小說人物眾多,還有歷史大事件的描述。書中的佳句名篇,讓我們不得不感嘆雨果深厚的文化功底。

用雨果的話來作為結尾:“此刻讀者展閱的這本書,無論存在怎樣的間歇,例外或欠缺,但是從頭至尾,從整體到細節,全是講述人從惡走向善,從非正義走向正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