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字帶你讀懂世界名著《悲慘世界》


第一部第一卷,冉阿讓是個可悲的人,幼時死了父母,由姐姐養大,但是姐姐有七個孩子,家境非常困難,冉阿讓為了填飽肚子,偷了一塊麵包,被判刑五年,(這個罪是有多大啊)中間幾次越獄,又被增加了幾年,總共十九年,出來後,冉阿讓是抱著報復社會的心態去的。沒有人願意接近他,沒有旅館願意讓他住宿,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做了十九年的苦役犯。走投無路以後有一位主教收留了他,但是他卻趁著別人睡覺偷走了銀器,被抓後主教卻稱是送給他的(神的使者是教育人善良的)。本以為自此以後會一心向善,但是他卻轉眼間搶了一位兒童的40塊錢。(簡直壞透了,但是這都怪他麼?因為偷了一塊麵包,把自己的青春,壯年都葬送在監獄裡,他出來後這種心態很難一時間改變!)但是臨近夜晚的時候,他在路邊跪下對著主教的教堂在懺悔,(其實這裡已經能看到冉阿讓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第一章第二卷,四人幫(剛開始看到這個翻譯,嚇我一跳),四人幫是一群富家子弟,稱之為紈絝子弟也不為過,一群大學生,認真學習是不可能了,他們憑藉著身份每個人找到一個情婦,芳汀便是其中之一,他們四人幫整天帶著各自的情婦周遊山水,好不快樂,就在遊玩快要結束的時候,四人幫就留了一封信獨自回去了,很顯然,他們回家後就不再與這幾名女士不聯繫了,但是女士們卻沒有發現,還在想著是是男士們給他們的驚喜呢。只有芳汀知道,她們已經被甩了,可以說是被玩了。芳汀是一心一意投入到戀愛中去,可是,在別人眼裡,就是一場豔遇,難道不是一種悲哀麼?

第一章第三卷,芳汀在被拋棄以後,已經發現懷孕了,但是她找不到孩子的父親,因為那男人本來就是當做豔遇出來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回來找她,孩子到三歲的時候,芳汀沒有了希望,她不在等待孩子的父親,獨自帶著回家鄉了,她當然不敢帶著孩子一起回去,於是就把孩子留在了一個小鎮裡,給孩子每月寄來幾法郎。但負責照料孩子的一對父母卻對這個孩子相當的壞了,不僅吃不好,也穿不好,還讓她早早的就起來幹活兒。但是對芳汀卻說孩子很好!

第一章第四卷,芳汀所工作的城市是由一位工人帶動起來的,這位工人(我懷疑就是冉阿讓),創建了一座工廠,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後來被推舉建成市長,芳汀一開始就是在他的工廠裡做工作,但是總有一些多事的人去管別人的閒事啊,然後芳汀的事情敗露了,最後被工廠開除。而她孩子的照顧者還再三騙他的錢,後來她賣掉了頭髮,牙齒,甚至做了妓女,還被警察抓了,(很可憐,真的,由於自己的行為處事跟其他人不一樣,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被誣陷,被陷害,真的可憐,一位單身媽媽!)不過被市長救了,市長還答應她給他一部分錢。市長在這裡真是一個好人,再三被舉薦成市長也推辭,不接受名流的宴會邀請,不多與人交談,對人善良和善。

第一章第五卷,馬德蘭先生被推舉成市長以後,還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並沒有因為做了市長而變了什麼,但是這個時候,卻有一個人一直在注意著他,沙威,警察局局長,他認出了馬德蘭就是冉阿讓,並且在政府舉報了他,沙威主動找冉阿讓,告訴他是他舉報了他,但是冉阿讓並沒有生氣!其實看到這裡應該已經可以瞭解了,冉阿讓之前發生的那兩件事對他的觸動很大,主教大人對他的影響,讓他發誓做個好人,而且他也在一心對所有人好!

第一章第六卷,馬德蘭先生就是冉阿讓,但是別人卻抓了尚馬秋做了他的替罪羊,作者用一卷的篇幅描寫冉阿讓的心理鬥爭,一方面不一樣別人替他頂罪,一方面又不想因為這一個無賴而放棄現在的所有,現在他可以對更多的人有用,發善心!(我內心是希望他不去救尚馬秋的,因為沒有他,現在會有更多的人受苦受難,生活的很不理想,他創造了這個城市的工業,帶動了這個城市的發展,可以說,功勞大於錯誤!)但是,冉阿讓還是去法庭宣告,自己就是冉阿讓,讓大家放了尚馬秋!

第一章第七卷,冉阿讓被沙威抓了,芳汀的夢想破滅了,絕望的死去了,我很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呢?明明一個冒名頂替的馬德蘭先生對社會才更有益處,或許,只有心安才能理得吧!但是,冉阿讓逃出來了,因為他要把所有的錢都捐給窮人,他要給芳汀安排後事!

第二章第一卷,做完一切,冉阿讓又被抓了,被判終身苦役,蒙特伊市和巴黎兩家報道很明顯的把這件事報道出兩個版本,蒙特伊承認了冉阿讓的功績。巴黎責徹徹底底把他寫成壞人!一心向善的冉阿讓沒有因為第二次被捕而有所改變,他在船上服役時,冒死救下一名船員,但是自己卻墜入海中,不見屍體,報紙報道冉阿讓已經死亡!(不管在何種變故下,還能一如既往的行善,難能可貴!)

第二章第二卷,冉阿讓沒有死,他逃出來了,而且一路走到巴黎,他要去救芳汀的孩子,這是他對芳汀的承諾,到現在還沒有忘記。用了1500塊把芳汀的女兒救了出來,是個守信用的人!

第二章第三卷,冉阿讓陪著柯賽特,感覺好像整個人都煥發了活力,他前半生不需要為別人而活,可是直到她遇見柯賽特,他感覺自己像個父親一樣。教他讀書寫字,冉阿讓還是一如既往的施恩行善,可是,貌似命運又給他開了玩笑,又碰見沙威了。

第二章第四卷,沙威聯合警員整整追捕了冉阿讓整整一夜,佈下了天羅地網去圍堵冉阿讓,但是,冉阿讓在監獄練就的飛簷走壁功夫派上了用場,他帶著柯賽特逃到了一個修道院,在裡面遇到了一個之前幫助過的人,(事實說明好人還是有好報的!)

第二章第五卷,冉阿讓逃到了修道院,但是修道院是不允許男人進入的,恰好他之前救過的那個人,割風就在這個修道院裡,割風願意幫助他留在這裡。冉阿讓想到一個辦法,他先躲到棺材裡,有別人把他抬出去,再下葬的時候逃出來。然後再經過割風介紹到修道院裡,整個計劃雖然有一些曲折,但是還是最終成功了,冉阿讓和柯賽特都進入了修道院生活,柯賽特也受到了教育,冉阿讓在這中間想到,自己到底為了什麼呢?因為修道院裡也是很壓抑的,這和監獄有什麼區別呢?(其實我根據男主的經歷是很同情男主的,但是自從他被主教大人就過以後,他的心就皈依了上帝,他的一切行為處事,都是為了行善積德,遵守諾言,現在的他已經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人了,可是警察,社會還是會揪著他之前所犯下的錯誤,對他圍追堵截,任何一個人有這樣的經歷難免會心裡不平衡,為什麼一個犯了錯的人,就沒法再成為一個好人了?這也深深的影響著我的思考)

第三章第一卷,引入全新的人物,彭邁西,拿破崙復辟時期的一位上校,吉諾曼,一位反對拿破崙的老者,是彭邁西的岳父,馬呂斯,彭邁西的兒子,岳父因為政治見解不同,不喜歡女婿,剝奪了外孫的撫養權!(可憐的孩子)

第三章第二卷,彭邁西重病想見一下兒子,因為兒子從小沒有跟父親一塊長大,對父親沒有感情,在馬呂斯到達父親的住所,父親已經病逝,但是,馬呂斯從周圍的人的口中,瞭解到父親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又去圖書館查閱當年戰爭的資料,證實了父親是一位真正的軍人,他願意繼承父親的男爵,從而與父親的政治立場一致,外公吉諾曼受不了外孫子變成這個樣子,將她趕出家門。(正如文章中神父先生說的一句話,家庭中政治見解不同,本來很常見,但是像他們那樣的卻不多見。因為一個政治見解,導致家中三代人形同陌路。)

第三章第三卷,馬呂斯離開了外公,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找到一份律師的職業,與外公偶爾通信,但兩人誰也無意向誰靠近一步,很顯然,外公還深愛著外孫,但是執拗性格的她不會向任何人低頭,馬呂斯卻不能理解外公對她的愛。馬呂斯不會過多的追求金錢,所以他絕大部分時間總是在遐想,小部分時間去工作。外人都異樣的眼光打量他,但他還是一個善良的人。

第三章第四卷,馬呂斯總喜歡一個人,慢慢悠悠的在城市裡散步,後來她發現,總有一位白髮老者,帶著他的小女兒在公園裡,起初他並不在意,但是半年後,哪位小女孩長得楚楚動人,漂亮極了。馬呂斯瘋狂的喜歡上這個小女孩,每天都去公園偷偷的看,每天都不落下,改頭換面,穿新的衣服,後來慢慢的開始跟蹤白髮老者和女孩,打聽到他們的住處,但也僅僅如此,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蹤他們,他覺得只要遠遠的看著女孩就心滿意足了,但是白髮老者發現了她,可能覺得他不懷好意,他們就搬走了。

第三章第五卷。馬呂斯的貧困鄰居。 一再的用手段去博取別人的同情,求得別人的施捨。他們靠這種方法來弄錢。萬萬沒想到,這個鄰居是德納第,這一次他們騙到了那個白髮老者和女孩,德納第也認出了他們。他就設了一個計策,想抓住白髮老者,白髮老者就是冉阿讓,馬呂斯得到消息後就去報警,警官恰恰就是沙威,太巧了真是無巧不成書啊。儘管抓住了德納第,冉阿讓趁著這個空隙逃走了,真是一個幸運的人。

第四章第一卷。那件事情發生以後,馬呂斯就搬走了,沒有跟任何人說,可能是想逃避吧,因為按照她父親的遺囑,德納第救過她父親,但是他明顯是一個壞人。後來。馬呂斯又過上了跟之前一樣的生活,不問世事,沉默寡言。有一天,德納第帶女兒來找她,告訴她,她已經打聽到那位姑娘的住址。馬呂斯的心又重新激盪了起來。

第四章第二卷。在前面第三章第四卷中作者描寫的是馬呂斯喜歡上柯賽特的情況。在當時,我以為他只是單相思,柯賽特沒有喜歡上他。當時那一張是以男性為第一人稱寫的。這一張描寫的是以科賽特為第一人稱的情況。同樣描寫的是這段時間的事兒,柯賽特最先發現了馬呂斯,但她當時覺得他沒有注意她,所以總是默默的關注他,可是後來,柯賽特發現了自己變美了,她也發現馬呂斯開始注意自己了,他就開始故弄玄虛,故意不理他,好像玩弄他一樣,但是,她是喜歡馬呂斯的。雨果先生對同一件事兒由兩個主人公的心裡分別描寫出來,厲害!

第四章第三卷,馬呂斯邁出了第一步,給珂賽特寫了幾封信,真是奇妙,沒有姓名,沒有住址,柯賽特竟然能一下子想到是誰,兩個人在傍晚相見了,是馬呂斯偷偷來到他家的,兩個人許久沒見,大概有一年吧,但是一見面,兩個人就互訴衷腸,親吻了。到了這個地步,他們連對方的名字都不知道,這種愛情是什麼愛情呢?默默的愛,痴痴的想這種感情在內心積聚已久,兩個人只要一見面,就能迸發愛情的火花,而且像火山爆發一樣。那麼猛烈!

第四章第四卷。正如之前的故事情節發展一樣,沙威發現了冉阿讓,冉阿讓必須離開,柯賽特知道這件事以後,就告訴了馬呂斯,珂賽特讓馬呂斯跟他一起去英國,美妙的愛情一下子被現實打敗了,馬呂斯哪裡有錢去英國呢?他連一份穩定的職業都沒有,更別談有錢去英國了,但是這個年輕人沒有放棄對愛情的追求,他下定決心,放下自尊,回到那個他已經離棄的家,清秋,他的外公求他給自己一點錢,幫助幫助他,但是,事與願違,並不是他的外公不喜歡她,他外公知道他來了整個人就好像活過來一樣,有了精氣,但是外公偏偏是那種刀子嘴豆腐心,兩個人都倔強地不敢表露自己的心聲,我想,或許他真誠的認個錯,或許外公不那麼倔強,這件事情就很好解決了。有時候我在想人到底是尊嚴重要,還是對自己執著追求的東西重要。

第四章第五卷。馬呂斯沒有從外公那裡得到一分錢,他最後的希望破滅了,他覺得他沒有辦法陪著柯賽特一起去英國,他覺得人生已經黑暗了,好像世間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了,只有晚上記得要與柯賽特見面。但是當他來到柯賽特的家裡,他沒有發現,可待他在等她,她大聲的呼喊,也沒有人回應,他不知道柯賽特去哪裡了?他已經沒有希望了,他活不下去了,掏出了手槍,準備自殺。

第四章第六卷,整個巴黎,因為一位將軍的去世,陷入了暴亂之中,我不知道這場暴亂是因為什麼發生的?歷史課上也學到巴黎,在這個時間段有一場暴亂,好像是什麼巴黎公社之類的,但我不確定是不是就是作者描寫的這場暴亂,這一卷就是在描寫這場暴亂,起義的群眾佔領了街道和軍事據點,政府則從容不迫地調動軍隊,準備鎮壓,暫時沒發現這裡的內容跟本故事有什麼關係?

第四章第七卷,正如上一章描寫的動亂一樣,這是一場人民放棄的暴亂,是一場反對政府的暴亂,是內戰,參加這場革命的人,生的希望很渺茫。而馬呂斯剛剛經歷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時刻,他覺得柯賽特沒有等他,他甚至懷疑柯賽特並不喜歡他,他活不下去了,所以他參加了這場暴亂,但並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因為他想到了他的父親,以為為了祖國而奮戰20年的軍人,他想到父親的勇敢,他覺得也應該學習父親那樣。但是他是猶豫的,因為父親是在禦敵,而他是在內戰。

第四章第八卷。果不其然,這場暴亂就是著名的巴黎起義,也怪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沒有把這本書的背景瞭解清楚,其實想一下應該明白,可能雨果先生,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描寫這次起義。馬呂斯參加了這場內戰,並且給他的朋友給予最大的幫助,戰爭打響了,他面臨了危險,愛波尼救了他,愛波尼就是之前住在他隔壁德納第的女兒,是她告訴了馬呂斯柯賽特的住址,現在又用自己的生命去救了馬呂斯,在臨死的時候,他交給馬呂斯一封信,一封柯賽特寫給他的信。並且告訴他,其實愛波尼也愛他,呵呵,愛情不就是這樣麼?馬呂斯看了信之後很是高興,但是隨即又陷入了絕望,因為他知道,這場暴亂只能失敗,而他只能死,所以他臨死前給珂賽特留下一封信,表明他愛她,但是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繼續愛。

第四章第九卷。冉阿讓好像得到什麼消息似的,在暴亂的當天,搬到了一個臨時住所,在這期間,珂賽特第一次同冉阿讓發生了爭吵,或許算不上爭吵,只是想法有異罷了,但柯賽特還是跟隨冉阿讓一起搬家了,他趁著這個時機,給馬呂斯寫了一封信,但這封信被冉阿讓發現了,冉阿讓很無助,慌亂,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好像屬於自己的東西,馬上就不屬於自己了,這是他對柯賽特非常疼愛的表現,他在樓下漫無目的的走著,恰好撞見了馬呂斯給珂賽特小姐的信。他決定不會交給柯賽特。從這一段可以發現,父愛真的很自私,女兒終歸要長大的,也會有自己喜歡的人,我感覺沒有必要做愛,女兒去追尋自己的愛情。

7000字帶你讀懂世界名著《悲慘世界》


第五章第一卷。這場戰爭在作者的描述下顯得異常激烈,政府軍隊擁有更多的人,武器,起義者擁有更有利的地形,雙方來來回回征戰不休,冉阿讓亂入了戰爭,抑或說他不是為了戰爭,因為他不放一槍,他只救人,哪怕那個幾次三番想抓住他的沙威警長,他都放掉了。他來只為救馬呂斯,我猜測他是怕馬呂斯如果死了,柯賽特會傷心的,最後,起義結束了,全部都死了,除了冉阿讓和已經昏迷的馬呂斯,他倆通過地下道逃脫了!冉阿讓就像一個神一樣,幾次絕經都能跑!

第五章第二卷,事情總是這麼巧合,他們倆在下水道里遇到了從監獄逃跑的德納第,而且德納第被沙威追捕著,德納第把冉阿讓放出下水道,然後沙威就抓住了冉阿讓,真是夠悲慘的故事。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糟糕,在暴亂中冉阿讓放了沙威,沙威我想也是知道這一點的,在抓住他們倆以後,先是帶馬呂斯回老家,並聲稱他死了,就放過他了,而後又帶冉阿讓回到家,也放過他了,真是個知恩圖報的惡人!

第五章第三卷,沙威放了冉阿讓,他背叛了自己作為警察的信念,背叛了自己從成年開始就信奉的職業,他認為他會永遠信從司法法律,他認為自己公正嚴明,但是卻親手當了一名罪犯,但是心裡卻還沒有那麼反感,因為他被冉阿讓征服了,他被一個罪犯的善良發動了,他開始覺得自己信奉上帝了,可是他原本只會信奉法律,內心糾結的他經過無數次心理辯論,最終想不出誰對誰錯,跳河自殺了。悲劇性人物,原有的信念被擊碎,新的信念無法接受,只有一死。

第五章第四卷,馬呂斯康復了,冉阿讓和吉諾曼同意了他和柯賽特的婚事,冉阿讓並把自己的60萬法郎都給了柯賽特,一切都好像在慢慢變得好起來。而馬呂斯卻一心要找到救他的那個人,而冉阿讓卻遲遲不承認!

第五章第五卷,柯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冉阿讓把財產也給了這對新婚夫婦了,回到家中,只剩下冉阿讓自己,他打開自己珍貴的箱子,拿出柯賽特小時候的衣服,慢慢的回憶起柯賽特小時候的事,可憐的冉阿讓,從有人陪伴到孤獨,從孤獨到有人陪伴,現在又孤零零一個人了。

第五章第六卷,世界上從來不缺少白眼狼,馬呂斯就是,至少目前是,冉阿讓把女兒,遺產逗就給了他,但是當冉阿讓告訴他真相的時候,馬呂斯竟然對他產生了厭惡,呵呵,真是白眼狼!

第五章第七卷,冉阿讓知道自己是個逃犯,儘管知道他的人已經死了,但是他還是不放心,不安心。他不想連累柯賽特,他是真疼這個撿來的女兒。他慢慢的不與柯賽特見面。也不允許柯賽特叫他父親哎,孤獨的老人,可憐的老人,悲慘的冉阿讓!自己做了這麼多,卻不讓任何人知道,就這樣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這一切!

第五章第八卷,德納第這個可惡的人準備來敲詐馬呂斯,他把冉阿讓所有的事都告訴馬呂斯,以為會得到什麼好處,但是他不知道,他卻無意間告訴馬呂斯一個線索,那就是冉阿讓救了馬呂斯,把他從下水道背了出來,至此,馬呂斯知道了冉阿讓的所有事,他悔恨不已,他連忙帶著柯賽特去見冉阿讓,可是,故事該結尾了,冉阿讓已經奄奄一息,他臨死前見到了自己最心愛的女兒,他知道他們倆已經瞭解了一切,他釋然了,他該去皈依他的上帝了!

至此,本書已經結束了,但我對這本文學鉅作的命名存有異議。

一個苦役犯,充滿了對社會的仇恨,準備一心報復社會的時候,被一位德高望重的主教大人救了一命,從此,他的心開始一心向善,他開始贖罪,開始真正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本書貫穿了冉阿讓的一生,在一生戰戰兢兢的生活中,講述了一個悲慘的社會,也講述了一個代罪之人如何去感化世人的悲慘世界!在生命結束的那一刻,他釋然了,不再擔心受怕了,因為他用盡了一生去贖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