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悲慘世界》是一部根據法國大文豪雨果的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影片一開頭就在一片陰霾的天空下將故事展開。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灰濛濛的畫面與極具力度的音樂響起。可是這首節奏極強的樂曲卻搭配上了相當絕望的歌詞:

向下看 向下看/低眉俯首在殘喘/向下看 向下看/死囚把牢底坐穿。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此時電影引出本片的主角:苦囚冉·阿讓。

到底他是觸犯了何種法律,需要遭遇這如地獄般的折磨和絕望?

他不過是為了拯救捱餓的孩子,偷了一塊麵包,為此被判5年苦役,還因為屢次逃跑加刑至19年。

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完全無法理解,只是如此之小的事,如此的定刑是否過度嚴厲?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這要從當時法國的社會背景說起。

1815年,國王推行嚴厲的法律治理國家,不管民間疾苦,所以造成了冉·阿讓的悲劇。

他卑微的活著,看著自己的腳尖,沒有未來沒有希望。

但是,故事發展並不如我們所料,冉·阿讓會在獄中老去,命運給了他一個轉折——假釋。

故事由此展開。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命運的戲弄

保釋出來的冉·阿讓並不那麼幸運。在當時法國失業率極高的同時,他還是個有前科的犯人,不斷的被拒絕,被路邊的孩童嘲笑,被人們冷眼相待。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疲倦的冉·阿讓行走到一個教堂,神父允許他留宿,並且好生招待他,但是這一切無法洗去他心中的絕望和對社會的憎恨,他最終偷走了教堂的銀器並且被再次抓起來送到了神父面前。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冉·阿讓已經不抱任何希望,卻沒想到神父給了他希望,在冉·阿讓的人生中長達十九年的黑暗裡,神父用行動破碎了他心中的黑暗,他重新擁有希望。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重生的冉·阿讓更名改姓,虔誠的信仰基督,他成為了市長。他善良、正直而溫和,受人愛戴,其實冉·阿讓是個有能力的人,他身體力行辦了工藝品工廠為城裡的女性提供了工作,只要擺脫囚犯的身份,他就能大放異彩。

但命運總是喜歡跟人開玩笑。

噩夢沙威又出現了,他僥倖躲過沙威的眼睛,卻因為不忍無罪之人為他頂罪,把自己的真實身份告訴了沙威,冉·阿讓由此再次開始逃亡之路。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愛情的力量——A Heart Full Of Love & On My Own

在與冉·阿讓逃亡的過程中,柯賽特已經長成一位妙齡少女。而此時一位熱血青年走進了她的生活,來帶了愛情甜蜜的果實。

在柯賽特年少的歲月中,她被冉·阿讓保護著不染塵世。托馬斯的出現就如從天而降的丘比特的羽毛。輕輕的觸動了柯賽特敏感純潔的心靈。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而我這邊要說的並不是這對幸福的情侶。而是在他們身後的,默默的犧牲的愛潘妮。

從小與柯賽特一同成長,但是成長環境與待遇卻是大相徑庭。幼年的愛潘妮看不起柯賽特,隨著她的騙子父母的敗落,她也變成了一個混於市井的混混。

但是她卻與她的父母不同。至少在愛情這件事上來說。

A Heart Full Of Love這首歌詞愛情的歌曲中,能聽到被排斥在外思慕著托馬斯的愛潘妮的聲音。反覆的說著“不是我…..不是我。”能體會到此處愛潘妮的悲傷。可在沙威找到冉·阿讓的藏身之處時,她卻救了她的情敵柯賽特。

隨後接上愛潘妮的On My Own,“我愛他/我愛他/但只是一廂情願。”訴說出了她的孤獨和渴望。

正是因為如此的愛托馬斯,愛潘妮犧牲了自己。將自己的愛意深深藏與心中,成全了柯賽特和托馬斯。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這或許就是愛情的力量。能給一個少女帶來新的世界,充滿甜蜜的氣氛。

也能使一個少女自願墮落孤獨的地獄,飽嘗思念之苦。

柯賽特是幸運的。而我覺得愛潘妮才能最好的體現愛的力量。


扭曲的正義——Valjean’s Soliloquy

個人覺得這是能點出影片精髓的一首歌,也是沙威的角色歌。

沙威是一個出生在監獄裡的人。他深知罪惡的危害,當時的社會環境,嚴酷的法律,造成了沙威的價值觀的扭曲。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悲慘世界全篇在描述的是社會環境的嚴酷殘忍下,各種小人物如何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善惡觀。

冉·阿讓堅持著信仰,履行著對芳汀的承諾。

芳汀堅持著保護自己的孩子,為此犧牲了一切。

ABC學社堅持著對理想的追求,為了保護人民的利益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種種,在此中,最執著的便屬沙威。但是最不為人理解的也是沙威。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沙威從在監獄時便看不起冉·阿讓,與其為敵。

冉·阿讓從假釋中脫逃,他追著冉·阿讓十多年從未放棄。

他並非因為錢財名利,而只是為了履行他的正義。

他是黑暗的社會中產生的畸形。以法律為正義,失去了自我意識。

他不曾思考過,偷一塊麵包就被判19年苦役是否合理。

悲慘世界中最為悲慘的也非他莫屬。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他在多年追蹤冉·阿讓的過程中發現了冉·阿讓的善良本性。

可是身為以法律為正義的警探卻又無法容忍身為罪犯的冉·阿讓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人性與法律中反覆徘徊,無法得出結論。

Valjean’s Soliloquy是沙威的最後一首歌。

短而急促的開頭節奏表現了沙威的焦躁,被夾雜所謂的正義和人性的真善中希望得到解脫的渴望,不停的質問反問自己,迷茫無助。

在沙威唱完後響起的高調樂曲似乎是給沙威的悲劇一生畫上了一個華麗卻沉重的句號。

我代表法律/法律不能被藐視/他的施捨我棄如糞土/他是他我是我 天壤之別/沙威和冉·阿讓 不共戴天/我思緒一片混亂/這個人能不能相信/他的罪難道該被寬恕?/他的刑罰難道該緩?/難道一定要我開始懷疑/多年來堅定的自己/我本心如鐵石 卻不由顫抖/我所知的世界被陰影籠罩/他究竟來自天堂還是地獄/他是否知道?/他今天給我生路/同樣是取我性命/我伸出手卻頹然跌落/群星也陰沉冰冷/我凝視星空/空無如夢,無可掌控/我要逃離這個世界/這個冉·阿讓的世界/我沒有退路/也無法前行。

悲慘世界中,冉·阿讓突破了自己的黑暗與絕望。

芳汀找到了維繫希望的希望。

托馬斯走出了ABC學社的悲慘結局與柯賽特結合。

愛潘妮捨棄了父母的自私自利卑鄙。

最後的最後,只有沙威一人,悲慘迷茫的死於自己堅持的正義。

那個最終讓他產生懷疑的“正義”。

看完《悲慘世界》,發現所有人得得到救贖,只有他不得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