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常考知識點梳理及閱讀訓練題



《悲慘世界》常考知識點梳理及閱讀訓練題


知識清單


1、《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2、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3、《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

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


4、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5、作品不僅描述了獲釋犯人冉·阿讓和流浪婦女芳汀的不幸生活以及芳汀的私生女柯賽特的悲慘遭遇,而且揭示了當時社會中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卻受歧視和壓迫的不公平命運。雨果還在作品中揭露了當時殘酷不公的法典和秩序,猛烈抨擊了那種人們餓死可以而偷麵包卻要坐牢的社會制度,譴責了那些安於現狀和鐵石心腸的市民在面對處於困境中的他人時的那種袖手旁觀的冷漠態度。


6、《悲慘世界》規模宏大,人物形象近百人,約120萬餘字,分五部分,標題分別是《芳汀》、《珂塞特》、《馬呂斯》、《卜呂梅街的兒女情和聖丹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讓》。小說的基本情節是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


7、首先,在《悲慘世界》中,雨果的心理描寫帶有強烈的主觀特徵。人物的心理幾乎全部由他轉述,內心獨自的成分雖有,但是有時很難分清哪些是雨果的哪些是他筆下人物的,兩者交織在一起。其次,雨果的心理描寫比較集中,往往是大段大段的,篇幅相當長,滔滔不絕,激情滿懷,不厭其煩。


人物形象


★冉·阿讓:冉·阿讓不但是統領《悲慘世界》全書的一號主人公,而且是雨果善良與博愛的象徵,是比聲名顯赫的英雄更偉大的無名英雄。冉·阿讓從一個逃犯發展成為英雄主要經歷了四個步驟。首先,他在離開米里哀主教後幹了一件讓他懊悔的事情,就是搶了一個小孩的硬幣;接著他救了被別人錯當成是他的難友;後來他在知道結果可能會使他失去與他相依為命多年的柯賽特之後,卻仍然冒著生命危險救出柯賽特的情人馬呂斯;最終他因為擔心會影響柯賽特的前途而在她與馬呂斯結婚後與她脫離關係。冉·阿讓與警長沙威之間也發生了多次衝突:第一次衝突發生在冉·阿讓成為市長並且是沙威的上司的時候,第二次衝突是在德納弟家中被捉住差點送命,第三次衝突是在街壘中和逃出地下暗渠之後二人的碰面。還有當冉·阿讓帶著柯賽特四處躲藏的時候,他與沙威雖然沒有碰面,但衝突卻無處不在,其間有多次扣人心絃的歷險經歷。


★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主教是來源於現實素材的人物,他不僅是米奧里斯主教的寫照,還是作者雨果的真實寫照,代表了雨果的觀點。雖然米里哀主教在書中出現的時間很短,但他是人道主義的象徵。正是米里哀主教的善良與博愛感動了冉.阿讓,促使這個陷入歧路的犯人走上正路。


★芳汀:芳汀是具有悲劇色彩的女主人公。她的不幸境況是冉·阿讓與沙威發生衝突的導火索,也是冉·阿讓盡心尋找柯賽特,併為柯賽特奉獻和犧牲的原因。芳汀的經歷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種普遍現象。單純善良的鄉下姑娘帶著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城市,卻被無情的青年誘騙。芳汀被拋棄後,卻發現己經懷孕。人們從鄉村湧向城市正是工業革命帶來的一個主要後果。芳汀善良高尚,卻飽受磨難,被冷酷的社會排斥。為了養活孩子她不惜賣掉頭髮和牙齒,甚至淪為妓女,她的孩子卻備受虐待,想和孩子團聚卻無法實現。


★沙威:沙威警長對冉·阿讓的追捕使全書充滿懸念和戲劇效果。沙威出生於監獄中,是犯人的後代。沙威象徵當時可惡的法律和秩序。他是維護當時落後腐朽法律和秩序的偏執狂,哪怕他發現可能因此產生錯誤和殘酷的嚴重後果,為了維護法律和秩序,他也會在所不惜。沙威是當時社會病態秩序的真實寫照。在多次接觸中,沙威逐步發現冉·阿讓不符合他頭腦中固有的罪犯模式,他的精神世界隨之坍塌。雨果細緻描繪了沙威內心的痛苦和迷惑。沙威的自殺完全符合當時頑固派的邏輯,他的頭腦根本無法適應不同的觀念,無法調和職責與人性的衝突,最終選擇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