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知识范畴


国学的知识范畴

国学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大体而言,包括文、史、哲三大类;具体而言,涉及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伦理、逻辑等方面。一个健全的人格,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一个成功的专门人才,更需要博涉人文知识。所以,西方的弗朗西斯·培根关于“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之类的话,讲的也是人文素质的方方面面。可见造就人才的“大成之基”,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无不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诗经》、《书经》、《易经》,无疑是国学之首。《诗经》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书经》的内容着重于史学,《易经》讲的主要是哲学问题。而文、史、哲都属于形上性的学问。所以从方法论、认识论来讲,学习和研究文、史、哲,对于磨炼并善于运用综合——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里以诗、史、哲为例,做一些说明。

以诗而论,诗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艺术形式。凡论诗者,必言比兴。“比”,是综合、是类比;“兴”,是演绎、是抽象。在综合的观察中选择出最恰当、最有代表性的类比,由此演绎出最有感召力的艺术想象、意识、境界等,这就是诗的比兴。所以人们欣赏诗或者创作诗,应当是综合——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在文学领域的磨炼或者运用。

以史而论,史学是对历史的现象及其过程的总结。综合地观察和研究诸多的历史现象及其过程之后,或从中得到某种具体的启示,或从中总结出某些重大的观念,于是便形成了史学。所以读史学或者研究史学,应当是综合—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史学领域的磨炼或者运用。

以哲而论,《易经》是人所共知的哲学巨著,《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和《论语》、《孟子》等皆属之。哲学家所要面对的,是自然、社会、思维、生命领域里无限变易的现象及其过程。哲学家通过综合地观察、类比地研究,进而加以演释、抽象,方能从无限变易的现象及其过程中,领悟到以上各个领域的某些规律和原理。所以读哲学书或者从事哲学研究,应当是综合—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哲学领域的磨炼或者运用。

梁启超先生所谓的“磨炼思维”,就是指在国学的熏陶下,逐步提高学习国学、研究国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这种“磨炼”,是两千多年来国学在治学方法上的突出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