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的陳洪鐸接診了一位臉上體癬顏色異常的患者。一番瞭解後,他得知患者家飼養的家兔也長了癬,於是猜測家兔可能是這種病菌的傳染源。陳洪鐸連夜到患者家中取樣觀察做實驗,結果驗證了他的猜測,並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了家兔是須癬毛菌的傳染源之一。

陳洪鐸,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皮膚性病學家,臨床免疫學家,我國朗格漢斯細胞功能研究的主要奠基人。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

棄數從醫

江南書生毅然踏上關東大地

1933年,陳洪鐸出生於紹興。他從小深受這座城市紅色文化、革命精神影響,心中萌發了愛國奮發的想法。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青年時期照片

1949年,因為喜愛數學的嚴謹,他考入了同濟大學的數學系。同年,中國醫科大學到上海招生,陳洪鐸第一次瞭解了中國醫科大的輝煌校史。中國醫科大由共產黨創辦,因歷經兩萬五千里長徵,從瑞金遷到延安,後又因革命戰爭需要,從延安遷到了瀋陽。他聽完這段校史後,深受鼓舞,毅然決定棄數從醫,前往紅色醫科大學學習。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青年時期身著白大衣照片

1950年,他不顧家人的勸阻,順利考上中國醫科大學,這位江南少年,躊躇滿志地踏上了北去關東的征程。

“我作為南方人,第一次到東北,實在受不了東北冬天的冷。”儘管心理早有準備,但艱苦嚴寒的環境著實在考驗他的毅力,惡劣的環境使不少北上的江南同學無奈棄校而去,而他一直堅守。

他的哥哥寫信,讓他到北京去唸書,陳洪鐸沒有同意,並說:“我願意一輩子留在有革命傳統的中國醫科大學。”

1956年,陳洪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開啟了他的皮膚科工作生涯。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後排左一)與同事合影

儘管當時的皮膚科是一個只有不到10張病床的小科室,但他服從組織分配,在工作過程中精益求精。工作期間,他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了家兔是須癬毛菌的傳染源之一。

留美深造

3000多次實驗終揭科學之謎

文革期間,他白天堅持參加勞動,鍛鍊身體,晚上就搬個小板凳在屋外學習英語,幾年時間,打下了堅實的外語基礎。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陳洪鐸在選撥留學生考試中脫穎而出,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師從美國遺傳學會的會長、著名的免疫遺傳學家DR.Slivers和皮膚學教授DR. Kligman,專攻免疫學和皮膚病學。

朗格漢斯細胞是1868年朗格漢斯發現的一種樹突狀細胞,其分佈較廣,但具有什麼功能卻是科學之謎。

在皮膚移植的研究中,田鼠頰囊和人的角膜移植後成活率較高,而這兩者都缺少朗格漢斯細胞。基於此,他提出移植物內的朗格漢斯細胞可能對移植物是否被排斥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設想,決心揭開這一科學之謎。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實驗室做動物實驗留影

他嚮導師DR.Slivers提出將朗格漢斯細胞的免疫作用作為自己的課題研究。導師對他提出的目標、方案及計劃都非常讚賞,並允許陳洪鐸自由出入自己的辦公室及實驗室,為他的工作提供了方便。

研究這項課題,需要做動物實驗,週期較長,又較為複雜。需要把第一代小鼠骨髓移植到新生的小鼠靜脈裡,新生小鼠只有豆子大小,操作起來十分困難,他的手還被做手術的剪刀磨出了血泡。

等到新生小鼠長大後,他又要將第3只小鼠分佈了朗格漢斯細胞的皮膚移植到新生小鼠身上,再觀察300天,才能獲得實驗數據。

為儘快出成果,他常常同時開展好幾個實驗,穿梭於圖書館、實驗室、動物房之間。為了克服吃完午飯愛犯困的毛病,他索性不吃午餐。為了節約時間,他一個禮拜只出門一趟採購食品。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1982年在美國實驗室工作照

3年,在歷經3000多次動物實驗後,他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底。

他在國際上首次揭示朗格漢斯細胞具有傳遞組織相容性抗原的功能,在國際上第一次用動物實驗證實了朗格漢斯細胞在免疫排斥中的重要功能,並提出在器官移植中,如果把朗格漢斯細胞和類似的細胞設法消除或加以更換,在一定條件下,就可能把器官移植到其他個體身上。

這一研究是現代免疫學中一項重要的基礎理論,為人類的器官移植和治療腫瘤研究,開闢了新的途徑。

毅然歸國

赤子丹心振興祖國醫學事業

陳洪鐸在美出色的成績被大家公認,他被賓夕法尼亞大學聘為客座教授,而當時他在中國只是講師。這種破格聘請直接體現他的優秀及美國對他器重,這是一種非凡的榮譽。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前排左三)歸國前與美國同事合影

1982年,完成學業的他歸心似箭,賓夕法尼亞大學及導師Slivers教授一再挽留他,並承諾給他豐厚的待遇、給他的妻子安排好工作,他都拒絕了。

他說:“我是為了振興中國的醫學事業出國學習的。我的事業在自己的祖國,我們的設備暫時是比較落後的,但正因為落後,才需要我們去改變。”

臨行前,陳洪鐸用節約下來的2500美元,採購了整整六大箱國內難以購買的設備、試劑、圖書等。

東西買到手了,如何運回去又是一個大難題,郵寄的費用他根本支付不起。於是經多方打聽,他聯繫上了國內一艘費城到青島遠洋特輪的船長,請他幫忙。

他從學校借了手推車運貨,在結冰的路面走了幾個小時才把東西推到海港。那位船長被陳洪鐸的行為感動了,答應免費幫他把東西捎回國內。

歸國途中,陳洪鐸順路去了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皮膚科大會,並作了報告。當時會議組織者介紹說下一個發言人是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的陳洪鐸。他擔心大家誤認為自己是美國人,因此,走上臺後,他第一句話就說:

“我是中國人,我是回國的途中來參加會議的。”大家都深深被他的愛國精神所感動。

辛苦耕耘

把皮膚科領域成果引向世界

在美留學的經歷,讓陳洪鐸深刻地認識到,國內皮膚科研究在人員、資金、氛圍等方面都不足。因此他回國後第一時間補齊國內科研短板,在中國醫科大學創建了臨床免疫研究室,組建了一支以朗格漢斯細胞研究為核心的免疫皮膚病學研究的隊伍。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工作照

陳洪鐸做實驗經常爭分奪秒,對生活的細節從不講究,工作得太晚,就隨便吃點食品,麵包點心長毛了,剝掉髮黴的地方照樣吃。

他每天都工作到十點甚至更晚,就連春節也不放假回家。據他的學生齊瑞群回憶,他多次在春節看守實驗室時發現陳洪鐸夫婦也在實驗室裡駐守。

在陳洪鐸的辛苦耕耘下,實驗室從當初的幾個人發展壯大,人員、設備齊全,並於1999 年被評為衛生部免疫皮膚病學重點實驗室。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皮膚科集體照(後排左七為陳洪鐸)

1983年起,陳洪鐸擔任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2002年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這段時間,他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際上首次證實,成年個體即使不使用免疫抑制劑也可導致對弱移植抗原的耐受;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維甲酸可促進紫外線所致結締組織損傷的回覆等等,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公認,為我國皮膚性病學的發展及對外交流作出巨大了貢獻。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在實驗室工作

1999年,陳洪鐸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2012年,陳洪鐸還獲得了“吳階平醫學獎”,此獎項被稱為中國醫學諾貝爾獎。

甘為人梯

為祖國輸送一批批醫學人才

陳洪鐸認為學科建設的核心是人才,因此,他特別注重青年人的培養。

他每次都要親自認真修改學生的論文,反覆十幾遍,從實驗步驟、實驗結果、原始數據,都一一親自審核。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中)指導學生留影

他還儘可能用自己手上的資源為學生搭援梯,積極鼓勵年輕人走出國門,參加各類的國際的皮膚科會議,向全世界展示我國皮膚科成果。

他千方百計地輸送有潛力的年輕人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牛津大學、柏林自由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深造,不少他培養的年輕人都成長為皮膚科領域的著名專家,比如長江學者高興華,亞洲皮膚科學會常務理事何春滌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肖汀教授等。

陳洪鐸:棄數從醫,我國皮膚科學界的第一個院士

陳洪鐸在辦公室留影

他就像一個巨人,不捨得浪費一分一秒,為國家的醫學事業貢獻一生,也甘願為年輕人搭一道梯子,讓年輕人走得更快、更遠、更高。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陳洪鐸小組口述文字資料》,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大師風範”陳洪鐸:戎馬一生 家國情懷》,科學中國人

3.《陳洪鐸:解開朗格漢斯細胞之謎》,光明日報》

4.《陳洪鐸:摯愛祖國的皮膚科學領航人》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5. 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