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一个成功者背后的无数失败者

幸存者偏差:一个成功者背后的无数失败者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跟几个朋友参加了一个创业大赛。比赛大概有130多只参赛队伍参加,当时感觉压力挺大的,不过后来经过努力,我们跟另一个队伍并拿一等奖。他们是因为营业额最多而获奖,我们是因为策划、执行和答辩加分多而拿的奖。

但是从那以后,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大多都是经过筛选的。参加比赛的有130支,而能够在演讲室答辩的只有10只,能够上校报的却只有2只。

这样的经历也能够推及到整个社会。我们所能够听到的、看到的结果大都已经经过筛选。比如这几年的创业热。因为国家鼓励“双创”,加上媒体配合,我们比以往更为频繁地接收到与创业相关的信息。尤其是成功例子的报道。我看到偶尔也会挺热血的,差点脑子一热也辞职跟着去。

事实上,那些能够被我们接受到的“成功创业者”信息,同样也是经过筛选的。每个行业都有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涌入,但是被报道的来回就那么几个。但是这种报道给我们的直观感受就是“成功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而真实的情况很残酷:创业公司三年后还正常营业的只剩下1%,再过三年还在的只剩0.2%。

可是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个筛选过程,还以为成功很容易。而这也就是社会学上的“幸存者偏差”现象——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但是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掉了被筛选的那些数据和信息。

所以,经常看到那些成功的故事和人物,我们在感觉上会产生“成功貌似离我们不远”。可是,这大大误导了我们的判断。我身边也确实有很多辞职跟朋友创业的同事,当然,一些已经回来了。

以前翻阅一本明朝著作《古今骗术大全》的时候,看过这么一个骗术。有一个道士自称能通过做法求“生男孩”的法术,生的不是男孩子就退钱。一开始人们将信将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意”越来越大。

那么,他的骗局为什么能够持续那么久,而且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呢?这实际上,利用的就是幸存者偏差。我们知道,生男生女在概率上相近。

当生女孩时,他就将钱退给人家,人家也就不折腾,而那些生男孩的人家则会不断吹捧这个道士。这就造成了人们听到的信息大多是被认可的人筛选过的,所以产生了“这个道士的药很灵”的错觉。

前段时间我也看到一个类似这种骗局的翻版——考研包过班,不过退款。这种培训机构收取高于其他类似机构20倍的费用,但是教学内容与其他机构大同小异,其中意味我就不多解释了。

而如果想要避免“幸存者偏差”这种思维,避免更多的陷阱,我们则需要对我们所得知的信息进行逆推,发现筛选的过程。

比如,有人说“读书没用,很多大学生不都找不到工作,我二伯父三姨妈没读书赚的都比大学生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问自己:他是通过什么筛选过程得出这个结果的。

很明显,我们知道他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的筛选过程是“身边没读书的人赚很多钱”,而不是“这个社会没读书的人赚的都比大学生多”。

通过寻找对方结论的“筛选过程”,我们能更好地找到对方的逻辑漏洞,也避免自己陷入这样的思维陷阱。当然,而想要更好地弄清楚事物具体的程度,最好的办法还是有份“详细的问题数据记录”。用数据说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