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明朝太监却得清帝厚爱,铁路为其祖坟绕道,终被少年掘坟

明代宦官很有才

明朝天启之时,

“内外大权一归忠贤”,权倾朝野。崇祯皇帝登基之后,权倾一时的大太监魏忠贤形势危急,最终被崇祯皇帝所灭。一时间“阉氛迅昂”,然而,并非阉党尽灭,而是魏党伏诛。崇祯对于宦官的态度,并非是深恶痛绝,相反,崇祯在位期间,依然对宦官有所倚重。崇祯皇帝这种对宦官近似“依赖”的态度并非是昏庸之举,因为明朝时的宦官并非一无是处之人,反而多有才华出众之人。

明代宦官比起其他朝代的宦官来说,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有“书”读。明宣宗时期,在皇宫内设立内书堂,专门给宦官们进行教学培训,选小内侍读书习字,因此,多有才华出众之人在宦官中脱颖而出。到了崇祯时期,内书堂不仅没有被废去,反而投入了更多的“师资力量”,甚至邀请了翰林五品官到内书堂进行教书。

曹化淳:明朝太监却得清帝厚爱,铁路为其祖坟绕道,终被少年掘坟

在这种环境之下,宦官内多有能人出现,其中有一人名为曹化淳,便是宦官中的翘楚,深得崇祯皇帝喜欢和信任。

曹化淳,家境不好,出身微末,为了讨口饭吃,选择入宫求生。因为在明朝盛行将小孩子阉割为太监,入宫进行培养成为自己的亲信,称为“近君养亲”。曹化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入宫当了小太监。

受王安牵连,又得崇祯重用

曹化淳特别聪明,而且好学,最重要的是曹化淳懂事,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聪明伶俐。曹化淳在宫中深得司礼太监王安的赏识,成为了司礼太监王安的小心腹。明朝的司礼太监那可是有实权的职位,冯宝和魏忠贤都挂过司礼太监的职位,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内阁抗衡。

曹化淳:明朝太监却得清帝厚爱,铁路为其祖坟绕道,终被少年掘坟

所以,曹化淳跟着王安混,自然是如鱼得水一般,好事儿自然也落不下他。正因如此,曹化淳后来某得了一个服侍五皇孙朱由检的美差。但是好景不长,天启初年的时候,魏忠贤得势,开始弄权,在这个过程中,挡了魏忠贤路的王安成为了他首当其冲的攻击对象,很快,王安便被魏忠贤害死。

曹化淳是王安的人,如今又占据着侍奉五皇子朱由检的美差,魏忠贤自然不会留下这么一个“定时炸弹”,万一曹化淳得势,他魏忠贤难免要惹麻烦,所以,魏忠贤直接利用王安的事件牵连到曹化淳,将曹化淳逐出北京,发配南京,这也就意味着曹化淳离开了权力圈,再没有什么威胁了。

然而世事无常,又岂能是魏忠贤尽算?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魏忠贤走到了末路,但是对于曹化淳来说,却与魏忠贤截然不同,他曾经“近君养亲”的小主子,如今登基做了皇帝,他自然也跟着平步青云了。

曹化淳:明朝太监却得清帝厚爱,铁路为其祖坟绕道,终被少年掘坟

魏忠贤倒了以后,曹化淳得到了重新触碰权力的机会,回到了北京城,负责魏忠贤案子牵涉人员的调查平反工作,后来又让他代皇帝兼管遏北京地医的罩事防守 。无论从曹化淳与朱由检的远近关系来看,还是从朱由检登基后对曹化淳的信任来看,都不难看出崇祯与曹化淳的关系十分密切,且崇祯信任曹化淳,曹化淳忠于崇祯。

入京为先主修墓受抹黑

1644年,崇祯十七年,甲申年。这是一个对于明朝来说极为悲凉的年份,在这一年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成为了大明朝的亡国皇帝。尽管崇祯皇帝做出了他的努力,却没能挽救积重难返的大明朝,在李自成的进攻下,明朝轰然“倒塌”。

曹化淳:明朝太监却得清帝厚爱,铁路为其祖坟绕道,终被少年掘坟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没能稳固长存,随后又被入关的清兵抢占了北京城,开创了大清朝。顺治皇帝来到北京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此时尚在天津的曹化淳听说以后,不顾个人的安危,急急忙忙赶到北京,并且上奏顺治皇帝,提出了要重新修缮崇祯皇帝的坟墓的请求,并且得到了顺治皇帝的允许。前朝太监请求为亡国皇帝修缮坟墓,这本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是却有人不这样认为。

“ … …贼攻西值阴不克 , 攻彰倦阴 。 申刻 , 阴忽答 , 盖太盖曹化淳所南 。”——《明季北略》

眼看曹化淳在顺治皇帝面前的这一次“露脸”,明显有了“被接受”的迹象,明朝的一些文人对此十分不满,因为曹化淳乃是明朝“阉党”,如今清朝建立,他们不想看到曹化淳这样的人再次获得圣宠。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文官的指责,他们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当年在李自成攻北京的时候,就是曹化淳开了城门放入了李自成,北京城才那么快沦陷,大明朝才因此快速灭亡。如今,这清朝的皇帝刚刚入京,他曹化淳又以修缮崇祯坟墓来“献媚”清帝,这种卖国贼理应诛之。

“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曹化淳:明朝太监却得清帝厚爱,铁路为其祖坟绕道,终被少年掘坟

这样的说法不胫而走,很快在民间附和而出的野史也开始流传,在这种情况之下,曹化淳急了,赶忙向清皇帝进行申辩。当年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我已经退休回到天津六年了,怎么可能打开北京城出卖崇祯皇帝呢?然而,在《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季北略》、《明通鉴》等史料中,对于此事的记载都是曹化淳“开门迎贼”,曹化淳一时间竟然百口莫辩,郁郁而终。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明朝的太监,却得到清帝康熙的厚爱,在他死后,两次前去瑜祭 ,可谓是

“ 恩隆之遇 , 光及泉壤 。 ”

《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曹化淳:明朝太监却得清帝厚爱,铁路为其祖坟绕道,终被少年掘坟

铁路绕道“曹坟”,终难逃被毁

曹化淳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家族其他人却并没有因此受到打击,例如他的次兄曹化雨,就有后人在清廷受到了重用。曹传正是曹化淳所在的曹家后人,他在康熙年间深受皇恩,康熙与曹传的关系匪浅,甚至康熙出行到了武清地界时,也会与曹传见面。因此对曹传的儿子翰林院编修曹涵也十分看重,让他当了太子伴读,并且曾经亲笔题匾赠予曹家,被曹家奉若传家之宝,悬挂在了曹家祖坟前院的大门口,以此来彰显曹家的圣宠。

这块匾额乃是康熙帝所赐,其权威性在清朝无与伦比,许多官员途经此地,都要下马拜匾,因其悬挂之地的特殊性,自然也就拜了曹家的祖坟了,曹家祖坟也就荣宠无比了。深得圣恩的曹氏家族,子孙逐渐兴旺起来,祖坟的规模未来不足以容纳曹家后人,曹涵后来就重新选址,在天津武清区东马圈镇附近,占了一片约一千亩土地,作为曹家坟莹,当地人称之为“曹坟”。

曹化淳:明朝太监却得清帝厚爱,铁路为其祖坟绕道,终被少年掘坟

到了光绪帝时期,有一次修建铁路,铁路修建的图纸已经规划完毕之后,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发生了一点问题。铁路按照图纸的原有设计,正好需要穿过曹家的祖坟。曹家人听说了这样的消息之后,自然不同意。不过,他们曹家虽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是对于清朝发展来说,却又算不得不退步。但是曹家准备最后争取一次,尽量不打扰先人清净。

在这一次争取的过程中,曹家人抬出了康熙的赐匾,以此为理由拒绝搬移祖坟。最终此事落到了慈禧的耳朵里,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慈禧觉得应该保存先祖的颜面,让铁路给康熙赐匾让道,也就是绕开了曹家的祖坟修建。在经过铁路工程师的核实之后,确定可以重新规划此段铁路,最终,曹家的祖坟在这一次风波中得以保留延续。

但是,康熙的赐匾能够保住曹家祖坟一次,却不能保它永久,比较清朝后来都自身难保了,康熙的余威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后来,曹家的祖坟被一群热血的少年给挖掘了,从此以后,曾经风光一时的“曹坟”也就成为了历史。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明季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